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念媛:曹操以节俭著称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修建铜雀台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念媛:曹操以节俭著称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修建铜雀台。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牧途经赤壁,目及古战场遗迹,想起昔日三国群雄在此处烽火争霸,慨叹之下激情提笔,写下这首绝句《赤壁》。

放现在来看,这首杜牧即兴创作的诗歌,有点毁曹操“风评”。按杜牧的设想,要是老天不给周瑜面子,让曹操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那结局就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东吴的两位佳人,可都要沦为曹氏姬妾,被养在专供娱乐的铜雀台里了。

照此,曹操不就成了骄奢淫逸之辈?劳民伤财修的铜雀台不也成了他豢养姬妾、吃喝享乐的“豪华会所”?

可要放回那段狼烟弥漫的乱世,事实真的如此么?拔地而起的铜雀台,到底是为了什么?

铜雀耸立:枭雄的“谜题”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屯够了田,养足了气力的曹操带着大军围攻袁氏老巢邺城。土山、地道、长堑、灌城,足足六个月的猛攻加智取,邺城终于被攻陷。

战事结束时,邺城几乎成了一片狼藉。可这看似破乱的城池,却是一块妥妥的宝地。邺城,地据冀州(今河北地区),处于北方道路要冲地带,城内水系通达,关键背靠太行,南面漳河,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水经注》也曾盛赞其“王业之本基”。

花了这么老番力气才拿下的宝地,自然得好好利用。冀州被占领后,曹操将邺城作为自己正式的根据地,继续把事业搞起来。对外自然是平定北方,在内则是邺城的大改造,又是修筑城郭壕隍,又是营造宫室仓府,甚至连忙着征战的曹操,还亲自参与了邺城具体的设计规划,甚至“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

曹魏邺城总平面复原图。来源/《中外城市史》插图

修筑铜雀台是这系列大手笔中的一件。据考证,铜雀台又名铜爵台,大约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冬动工,历经近两年才正式落成。显然,曹操没有修过瘾,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又挨着铜雀台接连修了金虎台和冰井台,后人并称为“邺三台”。

这三台,曹操着实花了心力。三台巍然屹立,每座高台上都有几十上百间屋宇。铜雀台更是其中最为华丽的一座,高达十丈,台上建屋一百二十间,侵彻云汉。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诸般恢弘,看看曹丕的“登后感”便能知晓一二——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

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

——节选自《登台赋并序》(曹丕)

登台之后,一眼望去,目及溪谷草木,清风拂衣、鸟鸣伴耳,论谁不夸一句曹操的审美呢?

可仔细一想,问题恰好出在这里,要是把主人公换成酒池肉林的商纣王,修筑奢美高台的确说得过去,可修台的成了曹公孟德,反倒成了一个“谜题”。

铜雀台示意图。来源/电影《铜雀台》截图

别的不说,曹操似乎很难和骄奢沾上边。裴松之曾详述其“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即便是征战中得到奢靡之物,也悉数赐给有功的属下。曹植的妻子就因为违背规矩,穿了锦绣衣服,被曹操看见,震怒之下将其赐死。

影视剧中曹操捡起掉在地上的“一盒酥”后吃掉。来源/电视剧《军师联盟》截图

既然曹操如此俭朴,为什么要在刚刚经历过战火的地方,劳民伤财地修建华丽俊美的高台呢?

三台背后:无言的宣告

关于曹操筑台的猜测,确实不止“玩乐”这一种。

十六国战乱时,谋士张宾客劝谏石勒时,就曾间接揣测过邺城三台的作用——

“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宜北徙据之。”

——《晋书》

据考证,三台的高大雄伟超过了寻常的弩台,事实上,它们在邺城中确实扮演了“军事制高点”的角色,发挥了一定的守御功能。三国时期,修筑楼台确实被当作一种流行的防御军事理论,公孙瓒和袁绍决战河北时就用过这一招。曹操大手笔下的三座高台,不仅多为砖石修筑,台中还窖藏了粟、盐、冰、石炭等物资,甚至是金银财宝。三台互通互联,绝对算得上是顶好的防御固守工事。

除了方便打仗,曹操坚持筑三座高台,还有别的意思。

这需要把时间线拉回铜雀台耸立之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掌控的东汉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在曹操的授意下,原本的朝廷三公职位——太尉、司徒、司空被取消,改设丞相一职。首位丞相的出任者自然是曹操。

虽说此前三公就剩曹操一个,算得上名存实亡,可这道政令一下,曹操便正式登临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名正言顺地宣告掌权。此时,曹操算是春风得意,扫除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基本算是称霸北方。

只是,虽说位列丞相,曹操仍然只是武平县侯,这当然不是曹操想要的。在东汉的封爵制度中,顶着异姓,曹操便是铆足了劲,受封侯爵也就到了头。可朝政大权尽握在手,他真的要就此止步么?

戏剧的是,两年后,铜雀台正式开建。曹操选择此时修筑高台,自然不是为了庆祝入驻邺城。换句话说,高台并不是说修就能修的。《五经异义》有云:

天子有三台: 灵台,以观天文; 时台,以观四时,施化; 囿台,以观鸟兽鱼鳖。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但有时台、囿台也。——《五经异议》

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修筑高台本就象征着权威,是统治者的一项特权。诸侯即便再想修,最多只能修两座,绝对不可以越过天子。放在东汉时期,也只有王爵才能在自己的封国设祭坛、立宫室。

身为侯爵的曹操,偏偏就在此时修起一座恢弘高台,在其上建起华美宫室,其中深意,即便庶民百姓看不懂,文武百官、汉献帝一定能看个清楚明白。照这样推论下去,正如有学者感慨,高高耸立起的铜雀台,不就是曹操为了减轻百官阻力而想的妙招,不动声色间就将自己的政治意图公诸于世。

曹操筑起的是怎样一座高台?曹丕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长安城西双员阙,上有一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诗中的“双员阙”,是西汉建章宫北宫门两旁的两座塔楼,塔楼顶上有一对铜铸的凤凰,也就是“铜雀”。以凤凰装饰屋顶,是皇家建筑才有的做法,铜雀台上是否真的有铜雀,我们不得而知,可光是“铜雀”这个名字,也能让这座高台生出点不同的意味。

公元217年,铜雀台修成,跟随曹操一起登台观景的曹植大笔挥就一首《登台赋》——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皇家,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节选《登台赋》(曹植)

若说前几句还算老实地描写高台之宏伟,后面着笔的却早已不是铜雀台本身——父亲辅佐皇家,惠泽远扬,如此伟绩,无量功勋,定然是同天地之宏大,齐日月之辉光。

再看曹操的反应——“太祖甚异之”。的确,比起曹丕的“写实”文风,曹植既写景又叙事还抒情,文采上就胜了曹丕一头。可回到当时的情景,高台之上,真正打动曹操的,或许不仅是儿子“援笔立成”的聪慧,更有父子间突然通达的心意。

事实也如曹操所愿。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铜雀台落成,同年,曹操被赐予特权“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一如西汉名臣萧何。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金虎、冰井二台动工,这一年,曹操正式被册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邺城正式成为魏国国都。

三年后,汉室异姓的曹操受封魏王,“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在高大三台的注视下,驰骋一生的曹操,登临了此生的最高位置。

魏王曹操在高台。来源/电视剧《军师联盟》截图

修筑铜雀台的同一年,曹操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言辞恳切,说自己绝对没有篡位之心,诚恳地交还自己受封的阳夏、柘、苦三县的两万户赋税,还认认真真地给自己叫了屈——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面对孙权的劝进,曹操更是怒斥其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真心也好,假意也罢,遗憾的是,老天并没有留给曹操太多挣扎取舍的机会。

受封魏王四年后,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氏孟德,与世长辞。离世前,曹操曾留下这样的遗言——

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吊魏武帝文》

有人说,这是曹操舍不得俗世快乐,便是逝后也要在铜雀台上给自己留个位置,好好享受一番。可谁知,曹操让子孙们登上铜雀台远望的,除了自己的陵寝墓田,会不会也有这大好河山,还有铜雀台下没能做完的这场繁世英雄梦呢?

或许正如学者康震的评点:“铜雀台的确是曹操修的,但曹操修筑铜雀台不是为了二乔。他是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名留千载:台上的建安

铜雀台见证的,从来不止一场风云争霸,也不只一段权谋故事。

史载,高台铸成后,曹操极为喜爱,亲自登台不说,更将此处作为自家会见宾客、聚会言诗的重要场所。喜爱诗词的曹氏父子更是经常在此宴请当世文人,杯筹交错间,吟诗作赋,谈论古今。

同曹丕交好、诗赋闻名后世的建安七子(七位文学家,得名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王粲、刘桢、陈琳、徐干等人都是铜雀台上的常客。从匈奴回归的蔡文姬,也曾在曹操的邀请下登临铜雀台,作下那首名流千古的《胡笳十八拍》。相传,铜雀台上,这些文学家宴饮欢乐,或同时围绕主题创作,或相互品评,也正是这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聚会,促进了当时的文学繁荣,成就了颇具现实主义风格的“建安风骨”,铜雀台也因此被誉为魏晋文学真正的发源地。

建安七子。来源/网络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位,曹氏政权正式落幕。作为曹氏政权的重要见证,铜雀台的故事并没有止步。南北朝时期,后赵君主石虎再度修缮铜雀台,在原有基础上再建楼五层,做铜雀于楼顶,创“铜雀飞云”美景,北齐天宝年间,君主高洋征召30万工匠,三度再修铜雀台,将其改名为“金凤台”。

精装披身的同时,铜雀台再次立足于时间洪流中,见证着一轮轮岁月变迁,一次次天下分合。

李唐王朝建立后,伴随着咏史怀古的文学兴起,铜雀台开始穿梭于诗人文墨中,成为那段浮云往事的最好注笔。王勃曾拿着铜雀台上的歌妓们做文章,一句“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讽尽君王的薄情寡义。刘长卿吟出“君不见邺中万事非昔时,古人不在今人悲”,慨叹世事之沧桑,盛衰之难料。再后来,铜雀台又成了诗人们评点曹操、痛斥奸臣的常借意象。

只是斯人已逝,曾经辉煌的王朝已然落寞,唯有历经百年的铜雀台留在原地,默然不语,任人描摹,随君评说。

晚唐时期,诗人杜牧途经赤壁,写下《赤壁》绝句一首,流传至今。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不知杜牧唏嘘提笔时,脑海中一闪而过的,除了狼烟中的群雄厮杀,会不会也有铜雀台下,那段写满了权谋与雄志的建安时光。

中央电视台涿州影视城铜雀台航拍。摄影/那一抹青春迷彩的绿,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梁勇主编,中国工匠·河北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12

【2】龚克昌评注,全三国赋评注,齐鲁书社,2013.06

【3】林剑鸣,吴永琪主编,秦汉文化史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12

【4】姚赯编著.普通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中外城市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9.

【5】王申,吕凌峰主编,铜文化故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04

【6】孙京荣. 论铜雀台意象在唐诗中的流变[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 (5):25-29.

【7】宋杰.从邺城到许、洛——曹魏军事重心区域的转移[J].许昌学院学报,2017,36(06):1-26.

【8】方北辰. “铜雀三台”与曹魏政治[A].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襄樊市人民政府.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襄樊市人民政府: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2010:13.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公众号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