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于凌罡:战风车的人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于凌罡:战风车的人。

在塞万提斯的笔下,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的举动虽然显得有些愚蠢,但那份不顾一切挑战庞大对手的理想主义气质却令世人敬佩。有着“合作建房第一人”之称的于凌罡,敢于喊出“自己做开发商”,以一己之力挑战由政府、开发商、银行等众多利益体组成的房地产行业,他又何尝不是一位“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呢?

2003年,30岁的联想集团IT工程师于凌罡在国内多个网站上发帖,发起合作建房的倡议,让拒绝房地产暴利的人们都来参与自己建房!用于凌罡的话说就是:“自己做开发商,打到高房价”。

这一时期北京正在经历第一轮房价高速增长期,当年东三环富力城一期开盘,6000元/平方米的均价让购房者咋舌。所以于凌罡的“合作建房”倡议一出,立刻被媒体当成普通购房者对“高房价发出的挑战”加以广泛宣传。于凌罡号召每一位参与者出资15万元,拿地建房。在媒体的助推下,合作建房的起步颇为顺利,于凌罡很快集齐6000万资金,成立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于凌罡担任公司董事长。

为了避嫌,于凌罡并没有单独开立一个账号来存放这集资款,而是让每一位出资者将资金存入民生银行,并指明资金用途为“合作建房”。而这也引起了民生银行董事冯仑的注意。冯仑的万通集团正在开展定制地产业务,于是他主动约见于凌罡,双方很快在“合作建房”上达成共识。于凌罡与冯仑确定了最终的合作模式:万通提供品牌、贷款、建筑服务,于凌罡方面提供资金。万通按双方商定的价格提供建筑服务。

然而于凌罡在开了个好头之后,终于遭到了房地产市场的阻击。“合作建房”迎来最大的困难——拿地。2004年8月31日后,我国所有经营性土地都必须在公开市场通过招拍形式取得,于凌罡在拿地一事上必须公开与财大气粗的开发商正面硬扛,“拿不到地合作建房便无从谈起”。

从2005年开始,于凌罡对外透露过有意愿的地块就有东四十条1号地、芍药居甲2号地、工体4号地以及花园北路25号地等,然而都最终失利。2005年7月6日,朝阳区芍药居甲2号地块挂牌;7月31日,于凌罡向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递交竞价申请;然而到8月8日,蓝城公司的股东们发生意见分歧,“赞成、反对和弃权各占1/3”于凌罡无奈放弃了对芍药居地块的竞价。

这次失败,在于凌罡的心里留下浓重的阴影。在2006年工体4号的拍卖会上,于凌罡再一次放弃竞价,“根本举不过开发商,一看他们报价都傻眼了。”当年用5.1亿元拿下工地4号地的是风头正劲的“小超人”李泽楷。

2009年11月,于凌罡在其博客上宣布,“停止合作建房,暂停尝试组织在北京市区合作建设住宅项目”。于凌罡认为,越来越高的土地价格成了合作建房“永远迈不过的槛”。同年,蓝城公司注销,于凌罡自此淡出媒体视线,曾经轰动一时的“合作建房”也在全国逐渐偃旗息鼓。

随后于凌罡用了5年时间反思合作建房的失败,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但实际操作中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要和开发商竞争拿地,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缺乏基础。和开发商一起拿地,开发商有丰富的拿地经验,懂得如何获取政府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具备和有关政府部门多年合作的基础。

2014年,当于凌罡复出,提出聚集少数“有钱人”再战合作建房时,属于合作建房的时代已经过去——当时国内众多小开发商都遭遇生存危机,大量中小房企被并购,少数人组织的合作建房基本没有成功可能,最终只能成为“和开发商讲价的团购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董藩教授语)。

2003年首次发帖倡导“合作建房”至今十五年转眼而过,虽然屡经失败,但于凌罡心里依然存着这个梦:“可能在我的将来,还要用这种傻根精神去做许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