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产:住宅会所经营模式分析 可引导差异化消费

随着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住宅消费经历了从解围型、粗放型到如今进入追求住宅质量与环境品位的新阶段。人们从传统消费模式逐渐转变为“文化消费信息服务”的模式。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住房,更是服务和管理。于是,社区的建设中心也由原先的“单纯空间物质环境”向“环境与文化内涵并重”的多功能现代化社区转型。

社区会所最早出现在香港,也是舶来的洋品。1995年,深圳首次将社区会所作为售楼卖点,随后被临近的深圳、广州引入内地。如今,“会所”这个名称及其概念不再陌生,它已然成为现代生活的风向标,而已经成为开发商销售楼盘招揽顾客的亮点卖点,同时也成为购房者评判一个住宅小区是否够档次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大城市中,大约已有60%左右的住宅小区都建有会所。

住宅会所经营模式比较

封闭式会所

仅仅针对项目业主开放的会所。目前高档小区会所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这样既保证了小区的环境安宁、住户的人身安全、私密性,又提升了物业的品质;该类会所一般采用“会员制”,按照服务项目的差异以及不同费用标准,可以将会员分成若干种类别,形成差异化消费。

·半开放式会所

在对内部住户开放的同时,也对社会公众开放的会所,针对不同的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开放程度。由于外部社会公众的进入,对于小区的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会所采用分流管理的方式,确保外部消费群体不对社区住户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在收费上,针对住户采用优惠政策或者会员制度。

·开放式会所

就是完全的社会商业性设施,开发商采用向社会招商的形式,面向社区及社会经营,大多数中低价位项目采用该模式。

三者经营模式各有千秋,对于区域范畴特定的社区会所,理应封闭式经营,业主们在其中也能充分地感受到自身的归属感和享有特殊会员权的满足感。只对内经营,只向业主开放的封闭式很可能造成小区会所难以长久维持。虽说配套性社区会所以服务业主为本,但也不能拖着入不敷出的窘困境地,勉强维系当初的承诺。没有资金支撑的会所又能提供多满意的服务呢?走出小区是目前会所正在尝试的经营模式,就其开放程度而言,对外门槛越低,当然其商业化成分越浓,社区会所的初衷也就背离得越远。但是,从经济收益上说,后两者经营模式确实弥补了纯粹对内的尴尬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