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54年、59年和82年不同时期的武汉总体规划图看武汉一路发展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54年、59年和82年不同时期的武汉总体规划图看武汉一路发展。

武汉是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及超大城市 ,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

从民国开始,武汉就是和上海齐名的大城市,有大武汉之称。一组老规划图,让我们看看早期的武汉和现在的武汉有哪些变化。

1954年编制完成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53年,在国务院城建总局顾问前苏联专家巴拉金指导下,以国家“一五”计划为指导,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城市规划草图》。在此基础上,为落实国家“156项工程”中落户武汉的重大工业项目,1954年底,武汉市建设委员会对规划草图进行修订,编制完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54年完成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整个城市布局,汉口地区基本沿长江和汉江分布,北面一直到现在的建设大道,建设大道往北除了有唐家墩机场外,张公堤以南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向西发展到舵落口,向东到堤角,解放大道贯穿东西。现在的汉阳区沿汉江发展,城区主要在汉江和汉阳大道之间发展。

再看长江以南的武昌区域,规划了现在的青山红钢城,向东泽规划到关山,不超过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南侧抵达雄楚大道,雄楚大道以南则是浩瀚的南湖。沙湖和东西之间的中北路还是绿化为主,武汉大学边上的茶港,都快抵达小洪山。当时南湖机场还是军民两用机场,紧挨南湖。

1959年编制完成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59年的规划提出武汉城市性质是“将要建成为钢铁、机械、化学等工业的基地,又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基地和交通枢纽,对于湖北省和华中协作区工农业的发展,担负着技术支援和经济协作的重大任务”。

在1954年的基础上,汉口地区继续往北发展,整体变化不大,反倒是汉阳地区,已经规划到墨水湖边,并沿长江快速发展。武昌地区白沙洲区域发展较快,南湖机场边上南湖开始萎缩,工业的中心在青山方向,新增了大量的工业用地,在长江上,规划了现在的武汉长江二桥。


1982年编制完成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2年的规划确定武汉城市性质为:湖北省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是中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之一,是以冶金、机械工业为主,轻、化、纺、电子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大城市。规划提出调整三镇布局,加强江南地区运输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建设,使长江两岸地区相对独立,各项设施分别自行配套;加速发展小城镇,逐步发展工业卫星城镇,进一步明确了近郊12个工业区的性质和建设原则。

对比1959年的规划图,整个城市往不同方向均有扩大。汉口已经规划到现在的张公堤边,唐家墩机场已经居于闹市区,汉阳沿长江边发展到白沙洲。沙湖和东湖之间的种别路地区开始大片建设,沙湖和东湖不同程度地开始萎缩。往南,雄楚大道以南,南湖机场周边的南湖大面积填湖开始,并形成珞狮南路,将南湖分为两部分,南湖机场依然发挥巨大作用,1985年,南湖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3.34万人次,货物吞吐量4764吨,起降飞机13058架次,此时距离南湖机场关闭还有12年的时间。

在以后的岁月中,武汉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武汉人奋勇争先,埋头苦干,让武汉市重新回到新一线行列,并喊出:“武汉,每天都不一样”的口号。

现在的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