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南京热河路的来历「南京长江路」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南京热河路的来历「南京长江路」。

位于热河路西侧的考古发掘现场

去年,现代快报报道了南京热河路西侧的考古工地,发现了疑似明代税关“瓦屑坝”遗址。

这处遗址究竟是什么呢?经过近4个月的考古,目前这处考古工作已经结束。不久前,南京市文广新局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初步认为这处遗址是明城墙护城河驳岸遗址,而热河路在100多年前是一条宽60~80米的护城河。

目前,这处遗址正在做保护方案,将原址保护,未来公众可以看到它。

揭秘

是郑和最后的启航地龙江关?

热河路西侧、大观天地一路之隔的围挡里,是个考古工地。作为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船舶史专家,赵志刚认为这处考古工地非同小可。史料记载:狮子山附近,十余里分司署绵延,而工部管辖的抽分厂设瓦屑坝、龙江二局,官吏专掌来往船只税收。

经过又一番的考证,赵志刚现在认为,更应该是龙江关。“在明代的人绘制的《郑和航海图》上,龙江关紧挨着天妃宫、静海寺,而遗址所在的位置也与此吻合。”如果真是龙江关,意义非凡。史料记载,公元1430年1月,60岁的郑和率领2.7万余官兵,驾驶宝船61艘,从南京龙江关出发,开始他最后一次航程。

龙江关,是明洪武元年在龙江湾置征税机构。宣德时,又在上新河设立税关。因龙江关在上新河关下游,就有了“下关”的俗称。

护城河驳岸,且是明清两道

本月初,南京市文广新局召集了相关专家,对这处考古遗址进行了考证。目前初步认为是明城墙的护城河驳岸遗址,而且是明朝和清朝两道,见证了下关被人类的侵占过程。

一位参与了论证会的专家介绍,这一段护城河驳岸遗址是从钟阜门到仪凤门的,是呈现“包抄”之态。如何理解“包抄”之态呢?清末之前,钟阜门——仪凤门流淌着一条宽60~80米的古河道,明城墙护城河的驳岸呈南北向,从狮子山一直向外绵延,把天妃宫、静海寺都包裹在里面,一直绵延到现在的建宁路,再向东然后连上城墙。

从考古现场的驳岸遗址来看,西侧的驳岸遗址是明代留下的,东侧是清末留下的。

热河路曾是条宽60~80米的河

专家介绍说,从考古现场来看,目前没有发现明早期的文物,而龙江关虽然史料记载确实在这一区域,但它有多大?具体位置在哪里,尚不确定,所以,他们排除了龙江关的可能性。

遗址内,不断出现民居,所以有各种文化地层的叠压和交错情况。“这处驳岸遗址一直沿用到了民国。”专家介绍说,当年的这条古河道,就是的热河路,宽度为60~80米。当时仪凤门外有明城墙护城河,宽度堪比狮子山城墙下的护城河。而遗址内出现的驳岸,正位于护城河的西岸。“东侧驳岸,应该在大观天地附近,但目前无法考证了。”

据记载,1914年,这条护城河开始被填河筑路,1915年3月竣工,初名“黄泥路”。1935年按《首都计划》要求与规划命名为“热河路”,以热河省省名命名。

保护

正制订方案

计划原址保护

目前考古发掘已经进入尾声。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处护城河驳岸遗址,对展现南京明城墙历史信息非常重要。“南京龙盘虎踞,明代筑城时,以天然的山体、水体为屏障,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池系统。而热河路的驳岸遗址所在位置,就证明了仪凤门段城桥外的护城河宽度有数十米,而且蜿蜒曲折,是自然形成的水体。城墙的走向是根据这种自然环境确定的。”

专家介绍,目前这处遗址正在制订保护方案,未来有望原址保护其中重要的部分,并进行展示。公众参观时,可遥想热河路一带在明清时的风貌。

专家建议

寻找龙江关

对此,赵志刚也建议,希望能够寻找龙江关,追寻郑和的足迹。“通过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郑和遗迹最集中的地方是南京,而在南京最集中的地方就是龙江。如果南京能够把整合文化打造好,所产生的影响力可以是国际性的。”赵志刚说,文物部门在未来工作中可以有意识地寻找龙江关的确切位置,一方面妥善保护考古发掘遗址,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方式将龙江关标示、展示出来,此外,还可以选址建造船舶博物馆、郑和七下西洋纪念塔等。(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