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沙坪向阳冰室一支雪条5分钱的回忆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沙坪向阳冰室一支雪条5分钱的回忆。

很多607080后鹤山人记忆中,应该都曾经有一家冰室叫向阳冰室。每逢清明雨季过后,进入夏季,鹤山人最爱的莫过于来自冰室的雪条雪批雪糕冰沙等透心凉的美味。

▼ 旧时沙坪义学路向阳冰室一带(雨季常水浸)

2000年的时候,一场爆破邋遢街便消失在历史洪流里,包括大家喜爱的向阳冰室。追溯70后的记忆,原来改革开放初期鹤山人曾经吃过的雪条雪批与向阳冰室有一些渊源关系。

| 美好的童年回忆-食雪批,食雪条 |

作者/李豐晁

“雪批雪条阿嚟……”,伴随着一声声清脆悦耳的叫卖声,一雪条佬骑着单车,车尾载着一箱雪批雪条到达村口。

此时,只见村口冲出一群细路仔,争先恐后地把他截住,纷纷掏出自己的零用钱,买上自己的至爱食品-雪批雪条,然后津津有味地品尝着。

这就是我们细个嘅时候买雪批雪条的情景一幕!

提起雪批雪条这种食品,老百姓都不会陌生,尤其是生长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我就是那个年代的人。每次回忆起当年食雪批雪条的情景,仍然百感交集。

其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物质条件远没有现在这么丰盛,爸妈月工资才几蚊,只够日常开支同交学费。闲时能吃上雪批雪条,已是不错的生活。

细个嘅时候,记得一开始雪条是卖5分钱一条,雪批是卖1毛钱一条,这样的价钱持续了好几年时间。80年代后期,价钱升了,雪条卖1毛钱一条,雪批则卖2毛钱一条。

当年,雪条佬下乡卖雪条的情景,是极为普遍的乡村文化景象之一。

出售的雪批雪条当中,雪批的品种较单一,通常都是牛奶雪批,白色的。而雪条的品种略多:有红豆雪条、朱古力雪条、纯雪条,其中纯雪条有好几种颜色,如透明、绿色、黄色等。

而我最喜爱的要数红豆雪条了,甜甜腻腻间都是满满的幸福,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情不自禁吞口水。

当时沙坪供应雪批雪条的店铺主要有两间,其一是位于义学路和银行路口处的向阳冰室, 其二是位于中山路的沙坪冰室。

下乡卖雪条的雪条佬,都是从这两家冰室取货再零售的。后来两家冰室随时间日渐式微,消失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

曾几何时,成班细路仔在村口玩得兴起,忽见远处一雪条佬踩着单车载着一箱雪批雪条叫卖而至:“雪批雪条阿嚟……”,随即冲到路口,把雪条佬截住,纷纷掏钱购买,这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幕。

曾几何时, 雪批雪条也成为大人们哄细路仔的惯用手法之一,“嗱,你听听话话,唔好百厌,我等阵买条雪条比你……” ,至今仍记得这熟悉的话语。

曾几何时,炎炎夏日,细细个跟大人一起在田间割禾,离远就看到雪条佬在路边经过,好像逢甘露,马上大声喊着叫停,跑过去买雪条。

曾几何时,细细个同大人一起去三夹睇龙舟,见到雪条佬,买咗雪条一边食一边睇。

有时兄弟姐妹几人共享一支,每人轮流舔几口,轮到那个在舔是最幸福的时刻,其他人都瞪着大眼在吞口水,生怕一眨眼就被他舔光。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刚买的雪条,自己没抓稳就掉地上了,捡起来时两面都沾了泥土,那种心酸的情景卖雪条佬看在眼里,他突然再次揭开箱子,从里面又拿了一支给我。我说:我无钱啦。他说:食啦,唔要你钱。我小心翼翼地接过”唔使钱”的雪条,比考试考第一名还要开心。多年过去了,还记得大叔脸上笑开花的慈蔼纹路。

随着年纪的日渐长大,也随着物质条件的日渐丰富,十二三岁以后,我逐渐对雪批雪条这种食品失去了兴趣,自上初中后,也就不再怎么买雪批雪条食了。

大概也是从那时起,雪条佬下乡卖雪条的这种文化现象也逐渐消失。我们那个年代之后的细路仔,都是食品种丰富的雪糕了。食雪批雪条的虽还有,但是已没有我们那个年代这般钟情。

仅以此文记述我童年的美好经历:食雪批,食雪条!

| 小编写在最后 |

根据一班老街坊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冰制品就出现在鹤山人的生活中。那时候还没有雪批雪糕,只有雪条,通常是自制的,品种也只有两三个。自行车还没普及,小贩就用背背着特制作的箱子走街串户。

到了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了大众的出行工具,村子里就出现了李豐晁回忆里提及的“卖雪条佬”。雪条外也多了雪批等品类。

网上看到一些过来人提及:每年6~8月的雪批最好卖,平均每天能卖300多根。一小箱放不了多少量,而且冷冻时间只能保持两三个小时,所以每次只拿一点出来卖。有时一个早上就卖完,下午还要顶着烈日多跑一趟到冰室拿。卖得多赚得多但也很辛苦。

到了九十年代初,小卖部出现冰柜,老百姓的物质供给也开始走向多元,游走在鹤山城乡的雪条雪批小贩就开始逐渐消失。

后来有了雪糕、甜筒、水果冰沙等等眼花缭乱的花样,我们的选择权更泛了,当然确实比旧式的雪条雪批好吃好味。

每个年代都有各自的百态生活,九十年代以前的物质并不丰富,但人们的内心却特别容易富足,每天翘首以盼街巷里的卖雪条小贩,再把手上皱巴巴的五分几毛递上去买一根,仿佛一口咬下去融化在口里的不是冰糖水,而是午后天朗蝉鸣的人间清欢。

似曾相似的身影,总能唤起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忆苦思甜大概如此。

(文字内容来自"李豐晁投稿 小编自撰",图片来源网络,如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