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名士轩里的名士都有谁「魏晋名士有谁」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名士轩里的名士都有谁「魏晋名士有谁」。

在美丽的历下亭岛,除了大家熟知的历下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游览的地方,那就是名士轩。




名士轩,位于历下亭北面,匾额由清代书法家朱庆元所书,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是1959年郭沫若先生题写。轩内名士云集,除了西墙壁嵌有唐代北海太守大书法家李邕和诗圣杜甫的线描石刻画像外,还有15位历代济南籍名士的石刻画像,猜猜他们都是谁?



第一位是战国的邹衍,是三邹子之一(邹忌、邹奭<音shì>),首次推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学说,他认为天下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对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邹衍的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是当时著名的阴阳学家,他还提出大九州地理观念。他认为《禹贡》中所说的九州只是整个宇宙世界的一部分,在中国这个九州以外,还有另外八个和九州相同的州,这就是大九州地理说。大九州地理学说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反映了我国战国时代人们对中国和世界地理知识的推测。这个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一个关于宇宙方面的传奇之书《山海经》,就是根据大九州说的方式来编排的。


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秦汉之际济南人。伏生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后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严重破坏,伏生逃回故乡,冒死将《尚书》藏于壁中。在他九十多岁时口述尚书,由其女羲娥代为解说,著成流传至今的尚书大传,有“汉无伏生则尚书无传”之说。


义净:唐代高僧,著名佛经翻译家,他从海上到达苏门答腊,归国抵达洛阳时,武则天亲自迎接,义净备受朝廷优礼,武则天赐予“三藏”称号,为中国古代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



第四位和第五位是李清照、辛弃疾,被词坛称为婉约之首,豪放之宗,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号幼安,他们两位被称作济南二安,是济南人的骄傲。在景区分别建有他们的纪念祠堂。


杜仁杰:金代的散曲家,出生于诗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喜爱弹唱,博学多才,诗文兼擅,而尤以散曲名世。他的散曲虽传世不多,但颇具特色。由于他性善谐谑,言谈风趣,因此其散曲特色以幽默著称。



张养浩:元代的散曲家,本在朝为官,由于批评时政,而被权贵排斥,后弃官归田,从政年间,他为官清廉,关心民生,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公元1329年,张养浩在赶往陕西赈灾途中,看到百姓苦难的遭遇,写下了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其中最为有名的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流露出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张养浩一生酷爱园林艺术,喜爱收集奇石,他曾经收藏了十块名石,总称“十友”,其中有四块根据他们的形状分别命名为龙、凤、龟、麟,称为四大灵石。


张起岩:著名的历史学家,祖籍章丘,他是元朝首届科举状元,仕宦40余年,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对元朝中期政治贡献很大,他的史学、文学造诣极高,一生中相当长的时间主持国史的编修和辽、金、宋三史的编撰。在国史和三史编撰中,他殚心竭力、一丝不苟。别人的稿子他都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最后,高质量地完成了三史修撰。他一生廉洁自守,平生不事产业。为官所得俸禄皆用于周济同族和师友故人。去世之日,家无余资。死后加荣禄大夫,谥文穆。


边贡:济南历城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年仅20岁考中进士,少年登科,名动朝野。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边贡为官期间,不避权贵,不计利害,上书弹劾贪冒军功、卑怯无能的监军太监和统兵将帅,表现出他关心国事、直言敢谏的品格。


李开先:济南章丘人。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其传奇剧作品以《宝剑记》为代表。该作品以林冲的故事为题材,是明代中期的三部重要传奇之一,对当世及后世戏曲界影响颇大。其中一句台词: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妇孺皆知。李开先做官时,其薪俸主要用来购书,回乡后修建“藏书万卷楼”,所藏以词曲话本最多,有“词山曲海”之誉。



李攀龙:济南历城人,明代“后七子”之一(后七子:李攀龙、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他主张文学复古运动,写出了不少出色的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是文学史上“后七子”的领袖。他考中进士后,官至陕西按察副使,从此开始走上仕途。为官期间,正是明朝严酷专权的时候,但是他不畏强权,秉公办事,成绩显著,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深受百姓的爱戴。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雪楼,“白雪”二字可以理解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表明李攀龙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为官之道,不与小人和贪官同流合污。李攀龙辞官东归之后,在家乡的大明湖畔和鲍山建有藏书阁,均命名为白雪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先贤以及收藏他的作品,在趵突泉畔建白雪楼。


于慎行:明代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皇帝的老师,人称于阁老。1598年,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御驾平阴探望恩师,于阁老捧出家乡美酒敬献,皇帝畅饮于阁老敬献的家乡美酒,赞誉有嘉,遂赐为“阁老贡酒”,留下“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的佳话至今流传。


张尔岐:明清之际经学首次推出礼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绳。他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晚年精研“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造诣尤深。



王士祯: 王渔洋,又名王士禛(1634年——1711年),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王渔洋六岁入学,八岁能诗,十五岁就有诗文出版,十七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借秋柳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用典,若明若暗地包含着故国之思。《秋柳》诗一问世,立即引起大江南北特别是南明遗民知识分子的唱和,和者不下百人,为后来的诗坛领袖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独创诗论“神韵”之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王渔洋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从二十六岁开始为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岁贡生。蒲松龄最大的文学成就就是《聊斋志异》,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