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复兴中路上的朱家花园在哪「中华路518弄」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复兴中路上的朱家花园在哪「中华路518弄」。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什么时候起,上海兴起了一股老洋房的热,除了对老建筑的热爱,更多的是想知道洋房里面的故事。

毕竟,能住进洋房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特别是当下的城市阅读热情,并没有因为这段疫情受到影响,我们完全可以让脚步行走阅读城市,切换到静下心来阅读文字,了解历史,静能生慧。

今天,说说位于复兴中路585号这幢老房子的故事。主人朱子奎,朱葆三的长子。

朱子奎

关于朱葆三的故事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写到过,他是上海总商会会长,上海时疫医院创建人之一。

时疫医院

在辛亥革命光复上海时,朱葆三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名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与封建腐朽的清王朝决裂。

01

朱宅

复兴中路585号,建于1930年,五开间三层加假四层,后面一排四层为住宅楼。

复兴中路585号

1953年被中国红十字会以42万元人民币收购,后又作为了卢湾区少年宫,现为大同幼儿园。

朱子奎,是朱葆三和妻子方氏结婚十多年后才生下的长子。因为方氏在十年中,先后十次怀孕九次流产。直到朱葆三34岁才有了儿子,取名为朱子奎。

而立之年得子的朱葆三是十分宠爱朱子奎的。但从小就以学徒出生的朱葆三知道怎样培养自己的儿子,也知道做人离不开诚信和努力。

朱子奎从出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朱葆三的言传身教,使朱子奎从小就知道了做人不但要讲诚信和善良,还要有骨气。

朱子奎还是在读书的时候,他就参加了由父亲发起的一次爱国行动。

那时候,法国人在上海复兴公园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朱子奎每次放学回家路过此地看着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挂着外国人的牌子,污辱中国人为狗。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他就和自己的父亲,当时已经是上海大亨的朱葆三义愤填膺地说了起来:“法国人欺人太甚了,居然在我们的地盘上造公园,还不让我们中国人进去,简直没有王法了。”

朱葆三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也为儿子的深明大义而感到高兴。

于是,朱葆三就从市面上买了十丈布,做了一件特大的长衫,让朱子奎穿上。

那长衫的两只袖子就各有25尺长,朱子奎穿着这件长衫坐在高高的桌子上由雇来的八个法国人分别抬着两只大袖以洋号鼓乐开导,从静安寺出发,经南京路至外滩游行。

所到之处,只要有洋人向朱子奎跪拜者的就发给洋人一块银元。

这种场面在当时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法国人也不买账,就是不肯把挂在公园门口的牌子摘下来。

于是,朱子奎就对父亲说:“这样的抗议不行,父亲应该想一辙让法国人也掉脸面的事来,一定要让外国人服输。”

朱葆三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他的心里也为自己有这样的儿子而高兴。于是,朱葆三又雇来几个法国妓女命她们当街脱衣,脱一次给一块银元。这次的行动大大的羞辱了法国人的尊严,迫于窘状不得不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摘了下来。


02

爱国


这场为华人扬眉吐气的活动,也深深地影响了朱子奎的一生。

他从约翰大学毕业以后,从1917年9月开始,就随从父亲从事商务活动,并成为了日商三井银行买办。

直到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朱子奎就与长子朱乃昌,次子朱义昌一起退出了三井银行,表示了一个中国人的骨气,也秉承了朱葆三身上那种正义之气。

虽然朱子奎出生于富豪之家,但没有一点贵公子的习气,平时衣食简朴,平易近人。

但他一直不理解父亲身为上海滩的要人,又身兼洋行买办,对吃穿也不讲究。再加上年龄也大了,经常从租界与华界之间往来,却把自己的寓所造在斜桥,生活和工作非常不方便。

于是,朱子奎就想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准备为父亲在租界买一块地皮造房子。

原法租界一角

可朱葆三就对朱子奎说:“我是中国人,我为什么要住在租界里呢?

朱子奎一听,再联想起父亲一生的往事,他虽为上海商会会长,常年和洋人周旋,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但在和洋人谈生意或是处理外交事务时,朱葆三只是讲一口浓浓的宁波话,身穿中国传统的衣服。他对朱子奎说道:“我虽然和洋人做生意,但我始终是中国人,只有自己把位置放正了洋人才会敬佩你。”

但朱葆三又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他知道儿子在租界里上班,又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斜桥的寓所也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已经显得破旧和狭小,就允许朱子奎在租界里造房子。

复兴中路585号


03

家教


只是朱葆三没有在这幢房子里住过一天,因为复兴中路585号的房子最后是在1931年才造好,而朱葆三却在1926年的夏天去世的。

1926年的夏天,上海流行时疫,已经从商界和政界上退下来的朱葆三把自己万贯家财全部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上。

他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的生活艰苦,穷人没有书读,于是,成为了创建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仁济善堂的一员。

他还开设了几家医院用来专门收留和治疗患有时疫的穷苦人,他对家人说,做生意得来的钱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中国才会强大。

这年,朱葆三在巡视各大医院的病人疫情时,不幸感染病故。

随着朱葆三去世的消息传出,整个上海滩的各个行业都自发地为他举行了公祭以表彰他的无私奉献。在他出殡的那天,有五十万人为他送行,各社团和政界及外国驻领事都在路边设祭台。

为了纪念朱葆三对上海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上海法租界当局将租界内的一条马路命名为“朱葆三路”也就是现在的溪口路。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朱葆三的去世,朱家的生活责任全部落在了朱子奎的身上。虽说朱子奎出身豪门,但他接手的却是一个空壳的家族。因为朱葆三身前竭尽全力做了很多慈善事业,为上海造了几家医院和学校及孤儿院,家财全部散尽。

朱子奎面对的是父亲去世后,自己的妻子、弟弟子聪也相继病故,再加上朱宅曾经是钟鸣鼎食之家,每天几十号人吃饭,开销也大。

他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沉重,作为朱家的长子,下还有四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朱子奎就担当起长兄如父的责职,他不忘做人的本份,成为了朱葆三事业的继承者,他决心要把父亲开创的事业继承下去。

于是,他出任了越东轮船公司股东兼经理、上海自来水公司、华兴保险公司、华安水火保险公司董事、华安合群保险公司监察人。

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起,他又任中华商业储备银行董事长,主持该行期间,增设信托部,扩大业务范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增设储蓄部,以便工商界资金通融,并在苏州等地开设分行,不久,他兼任中国通商银行董事兼沪行经理。

事业有成的朱子奎在继承了朱葆三的经营理念的同时,还继承了父亲的为人处事。他从小是在朱葆三身边长大的,也耳濡目染了朱葆三的宽阔胸怀。每年到了大年除夕夜时,朱子奎就会站在父亲边上看他把隔了二年放款出去的借条撕了。

后来,他自己有了儿子后,朱葆三就让孙子把这些借条撕了,朱葆三告诉他们:“借钱人,二年不来还,说明他们还不出了,我们就当着做好事了。”

深受父亲的影响,有一次他的三弟朱子方前往汉口平和洋行任经理,因缺少资本,向朱子奎借了八万块银元。不料朱子方经营不善,把八万块银元全部赔了个“赤脚地皮光”。

图片来自网络

这八万元银元对朱子奎来说也是一笔大数目钱,他要养活自己几十口人。但在一天夜里,一向寡言少语的朱子奎突然把儿子们都叫到厅堂,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八万元的借条,并对儿子们说:“今后你们不可向三叔讨债,更不许向其子孙讨债。”八万元的债就这样一撕了之,就如当年朱葆三在每年的除夕撕毁二年前的借条一样。



朱家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二十多年,朱子奎也在这里生育了十二个儿子七个女儿,如今,他的子孙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并低调而务实地生活着,有的仍然继续经商,有的做实业,但始终不忘做善事,几十年前,朱家后代将朱葆三在定海的故居,政府赔偿金全部捐给了定海小学,作为朱葆三奖学金。

作为复兴中路585号,自1953年以来,无论是中国红十字会还是后来的少年宫及今天的幼儿园,冥冥之中都在延续着朱葆三的慈善理念,好的家教就是一份福报,好的传统就是一代代人传承的。

城读特约撰稿人:董鸣亭

作者介绍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著有《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 《上海十八行》 《上海十八恋》《女贞树下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与陆伟合作)长篇小说《蓝宝》等著名图书,被读者称为“石库门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