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2021年长春市新楼盘「长春2021年新楼盘」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2021年长春市新楼盘「长春2021年新楼盘」。

这2021年即将结束!


我看了一下日历,不用掐指一算就知道距离元旦还有1天。


原来辞旧迎新,没有哪一年比今年更有意义!


回顾起即将过去的2021年长春楼市,今年值得我们深思的,都有哪些事。

去年的最后一场土拍比今年晚,今年的收官之战着实有点“惨”!


冷不丁的靠卖地NO.1登上热搜,2020年共出让了2446万㎡土地,在全国的审视下,大有“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意思。


彼时,虽有疫情,但很快得到控制,“长春拍了拍公主岭”,不少责任房企捐钱捐物,患难见“同城”!


1月7日,长春首场土拍以流拍开局,1周后新星宇摘地绿园,算是扳回一局。


而后,产院落位西站实锤,政府发话“支持响水镇划入长春新区”,华润、中粮要“进军”宽城......


新一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利好:扩展房地产等大宗消费!


而后,最给力的促销费新政出台:支持带薪休假,补贴农民进城买房。



楼市向好,房企跃跃欲试,陆续收回折扣。


殊不知这一年,房地产起承转合、风云变幻


眼见有人“交房即办证”;

眼见有人“交房就行了”;

眼见有人“没钱停工了”。


楼市难,开发商难,购房者更是难上加难。


此时,我们需要往回看,才知道今年有多忐忑。


万科、华润首进宽城,伟峰“下乡”做“初晓”;


年初时,文旅小镇遍地开花,大有“农村包围城市”之态,转眼间“远郊”凉风阵阵,中韩国际示范区、大岭供应“清零”。



一时间,新而未兴的富锋很尴尬,有实力未爆发的永春很头大,楼市回归主城,购买力彻底分层!


这一年,有人抢跑,有人躺平,有人释放案名地不动,也有人封顶之后“冷不丁”。


这一年,开发商知道了政策不是“闹着玩”,购房者明白了房价能涨也能跌,更多人也采取了紧急避险模式:看得见的现在,要比“信饼为真”更重要。


遇冷的二手房,最惨的是“房倒子”;


新房看花眼,“下限”难琢磨,昨天九折底,今天85折,你赠物业我送车位,这边“两年无理由退换”,那边签“保价协议”,特价房、人才房、抵账房轮番上演,清盘、清楼栋、清楼层此起彼伏,过了“五一”有“十一”,过了“双十一”之后有“双十二”,忙的不亦乐乎。


6字头的北湖,7字头的高新,8字头的净月......卷起一阵风。




更精彩的是,今年长春还有将近40个楼盘预售价过1.5万/㎡,纯改善不愁卖,160㎡左右产品仅够卖3.9个月。


存量时代,好项目更具优势,“平庸”者只能被迫裹挟。


看了前两年的“神盘”,才知道今年有多平淡。


回顾市场,不得不说楼市的底层逻辑变了,政策对市场的调控也更到位了。


这一年,被称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这一年,“房住不炒”这四个字被刻到了骨子里;


这一年,也宣告“快周转”玩不灵,楼市普涨的印象被改写。


春节时,说“房住不炒”还有人觉得是玩笑,开发商面对“三道红线”还觉得是小打小闹。


年初,当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房价先启动上涨,随后,房价异动的苗头轮动到长三角甚至西北等城市。


外有货币超发,内有调控压头。


政府一番重拳出击,组合拳一套锤下来,调控的触角从关注后期“限价限售”“一房一价”,伸向了前期及购房市场,在根上直接来了个“大转场”。


(1)三道红线

被纳入“三道红线”的房企,被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过年度销售额40%。


因此,既要销量,也要减负,“去负债”成为各大“高周转”房企上半年的统一话术,想拿地就要“更健康”,在之前想都不敢想。


(2)集中供地

有别于以往分地块抢拍,今年实行了“集中供地”,且出让次数不得超过3次。


供应集中,需求分散,房企需要平衡和适应,拿地更加理性,“地王”少了,斟酌多了,拿地的实力也被考验了。


6月,国家出手,土地出让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中央对地方政府多加了一道监管。


(3)信贷收紧

年初,银行“两道红线”发布,没有最严只有更严,银行管控收紧,从开发商到购房者,都受到全面监管,避免“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


今年7月,多家银行因贷款违规流入楼市被罚。


重庆、郑州、武汉、合肥等城市出现房贷收紧现象,不少大行暂停受理新房房贷业务,甚至有银行暂停受理新房房贷。


12月中旬,史上最严征信来袭,“假离婚”骗首贷资格行不通,征信记录透明化,水电缴费欠费,包括给人担保也有连带责任,买房的信贷审核更严了。



这样一来,房企“输血”受阻,金融层面“暗箱操作”被杜绝,虽有阵痛,但足矣让人清醒。


这样,过去“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高收益”的开发模式就行不通了。


深圳炒房团被严打;二手房出了指导价;天价学区房跳水,“以学养宅”也不行了;而后“限拆令”发布,大拆大建也难了;10月份,房地产税改革试点正式落实,19个城市拉开房地产税试点改革的大门!


面对全球通胀率创10年新高的“危机”局面,不让“热钱”快速流入楼市,强压之下稳民生,虽是下了狠手,但谁能说不是个好办法?


据最新的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楼市调控政策发布数量已经超过140条,平均每天1.3条,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这些政策核心聚焦在严查经营贷款等违规资金流入、人才落地、土地供应、整顿中介等方方面面,堪称“精准调控”。


“严打”至9月,“风向”微转,大有“纠偏”的意思,央行多次开会提到“房地产”,强调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考虑到了房企“融资”问题,表示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且对“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予以官方认可。



目前,“融冰”势头已现,回暖是大概率事件,但不要有大幅升温的幻想。


当下的状态,就像是东北的冻梨,冷水拔冰会出冰碴,解冻是一个过程,“酸甜可口”也需要等待。


而我们,还需要夯实一下关键词,共同富裕、房住不炒、“三胎”、租赁住宅、城市更新等,政策已提前画好了重点,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才是“稳”字当头,才是楼市的理想状态。


我们回到长春,不难发现这是喜忧参半,也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的一年。


究竟有哪些难忘事件,请随房报君一起看看:


(1)打响购房补贴的第一枪

1月12日,长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房地产等大宗消费。


1月21日,最给力的促销新政出台!支持带薪休假,补贴农民进城买房。


8月19日,提出“科学调控房地产市场,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切实满足群众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8月31日,新政落地,鼓励人才和农民购房,按人才50元/㎡、农民80元/㎡额度予以补贴,并投放5000万元消费券,鼓励房企对以上人员给予优惠,成交价格不得低于备案价格的85%。


12月23日,省委、省政府表示:购房补贴延至明年6月,最高20万婚育消费贷,支持生育。


房报辣评:政策走在市场前面,长春来次“爷青回”。


(2)集中供地,长春率先响应

2月24日,包括长春在内22个重点城市,实行集中供地,2021年土地出让次数不得超过3次。


3月15日,土地开挂,1个月后,开启全国第一拍。


房报辣评:从“特供”到“集采”,难度高了,门槛降了,地价稳了,房企懵了。


(3)四塔动了,“新中心”稳了

中铁先锋广场正式动工,等了10年的金核四塔,终于迈出了重要一步。“银河一英里”也正式启动建设。


房报辣评:有点动作真难得,“四塔”高呼长春没有忘了我!


(4)永春新城,要摊开了整

4月拿地,5月动工,9月下预售,11月封顶,两次土拍,中铁砸了86个亿,拿地221.6万㎡,起步即决战。


房报辣评:长春南扩“下跳棋”,虽生不逢时,但小跑拉风。


(5)城市更新,老城也有新看头


北京大街改造,南关区新民胡同、宽城子历史街区项目正在进行,二道启动“长拖”改造,宽城“中车”搬迁,中东铁路宽城子历史街区正在进行,长春也加入城市更新进程。


房报辣评:保留城市记忆要用“绣花针法”,老长春也有新期待了。


(6)学区房退潮,遍地是“名校”


朝阳区规划“6大学区”,看“校名”遍地是“名校”,学校多了,玩学区也不灵了。


房报辣评:少了内卷,多了躺赢,这才是教育公平。


(7)集体打折促销,边买边吵


4月份,北湖某楼盘“人才房”打骨折,12500折到6200返本“活久见”,到了11月,同样的北湖“6字头”、送装修也都习以为常了。


各大房企花式降价,85折波及全城,叠加优惠后,能做到八折、七五折,骂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房报辣评:一边纠错,一边试险。


(8)硅谷大街通车,可算“同城”了


年年完工,年年不通。


说了太久的硅谷大街“通车”,臣妾都说腻了。


2021年12月14日,波澜不惊,竟然真通了!


房报辣评:你以为利好范家屯?醒醒!是“同城”!


最后房报君想说:好坏皆可,2021年都已经过去,你对明年的长春楼市,有哪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