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客居他乡思念父母「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客居他乡思念父母「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讲述丨王宗芹

《壹点说》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叫王宗芹,安徽宿州人,今年104岁,现居蚌埠。1934年,淮河发大水,我从老家逃荒来到蚌埠怀远境内,遇到一位好心人,给了我5块大洋,才得以生存。为感念恩人,我有幸在此安家,没曾想这一住就是80多年。客居他乡,总有一种游子的感觉,所以在我70多岁的时候,就为自己买好了棺材,并下葬在老伴的旁边,希望死后能魂归故里,与父母妻子“团聚”。

这是我与小女儿王娅


1916年,我出生在安徽省宿州市时村镇丁王庄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里。生在动荡年代,难免会颠沛流离。1934年,淮河发大水,村里人都出来逃荒。我便一路向南,去往在当时有着“小上海”之称的蚌埠寻找活路。途径怀远境内时,遇到一位军官,他让我帮忙拉车,到了地点后,给了我5块大洋。还嘱咐我找个事做,或者用这些钱干点小买卖,来维持生计。

那位军官是怀远常坟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或许我根本不能带着一家老小挺过那个艰难时期。为了寻找机会报答恩人,我便决心留在怀远。就这样,我在怀远码头找到了一份扛包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现在的我

起初的生活很难,自己在河边搭了个尖头庵子,勉强有了安身之所。但是遇到刮风下雨,尖头庵子就招架不住了。为能让母亲和老婆也来到这边生活,我把尖头庵子拆除,搭了个茅草庵。这样一来,母亲和老伴过来后,总算有个能住的地方。我们一家人就此,在怀远安家。

现在的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蚌埠地区,相较而言是皖北比较富裕的地方。码头的生意火热,过往的船只也多,所以只要肯埋头苦干,总能吃上饭的。再后来,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茅草屋变成了石头屋。可一家人的生活,却越来越难了。在上世纪40年代,全国多地都出现了饥荒。虽然我在码头很卖力,但是想让一家人天天填饱肚子还是很难的。

现在的我

日本侵华期间,日军控制了怀远。我们常常被他们要求去干活,有时会给点钱或吃的,有时候什么也不给,人家有枪,我们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就听说,全国都在打仗,整日人心惶惶,能活命就是大家唯一的想法。但好在,怀远没有沦为战场。等到解放前后,码头上成立了搬运站,我也成为了正式工人。虽然收入不高,但能保障一家人勉强活下来。

再往后,政府给我们解决了户口问题。那时候,为了想在搬运站多工作几年,我回老家开证明时,还故意填小了4岁。所以,我现在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1920年,实际是1916年。

我的身份证

等到孩子们大了以后,我又把石头房子翻盖成了红砖房,总算是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住所了。再等到孩子们成家立业以后,我也退休了。到了70年代末期,县城大建设,我们家又盖起了楼房。那时候,老伴和母亲都已去世,我就跟着儿子过。可无奈的是,我唯一的儿子,不到50岁就去世了。

打那以后,我继续跟着儿媳妇和孙子过,退休工资也交给儿媳妇管着。毕竟儿子不在了,还得指望孙子为我延续香火。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得越来越没有用了。儿媳妇一家不太喜欢我,每天只给我吃残羹冷饭。我完全能够理解一个妇道人家的心思,只要我的孙子过得好,即便把我扫地出门,也无怨言。

那时候根本没想过自己可以活这么久,所以平日里,我没什么事做,就想着在大街上捡捡破烂换掉零钱,攒着给自己买口棺材。

现在的我

到了70多岁的时候,我攒够了钱,让木匠打了一口棺材,就想着死了以后,终于可以有个安身的地方了。当时,我小女儿在车站门口摆摊卖糖炒栗子。我找到她,让她能帮我把棺材运回了宿州老家。回到老家以后,五服以内的亲戚都不在了,家里的房子也没了,棺材没地方放,无奈就埋在了老伴的坟旁。毕竟丁王庄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人老了总得想着叶落归根,那里有我的父亲、母亲,还有老伴,只有回去了,才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的我

90岁以后,我彻底变成了一个“孤老头子”,被送进了敬老院。我这人从年轻时就不爱说话,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或者埋头干活。敬老院几个老头住一个屋子,整天吵吵闹闹的,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实在受不了了,最终我还是离开了那所“关了”我近10年的地方。结果流落街头,不知该往哪走。城市的变化太大了,以前的老房子,早已被拆迁,还原的三套房也归了儿媳妇和孙子。无家可归,所以只能到大街上捡吃的,被好心人发现,这才被我小女儿接到了身边。

那一天,我们爷俩都哭了。女儿埋怨我,为什么受了委屈不跟她说。我这辈子经历的太多,什么苦都吃过,所以遇到事情从来不跟别人说。怕他们担心,也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

我和小女儿王娅

我小女儿叫王娅,今年64岁了。这么多年,一直在街头摆地摊做着小买卖,生活并不富裕。为了照顾我,她曾到处租房子,可房东们见我已是上百岁的老人,都不愿意租,担心我会死在他们的房子里,怕影响以后出租。无奈,我小女儿租下了这间门面房,做点杂货生意。平时,我们爷俩就住在店里。

这是我和小女儿住的地方

小女儿很贴心,给我洗澡、剃头、做饭、换洗衣服。我现在的身体一直还不错,没什么大毛病,耳不聋眼不花,吃饭、上厕所自己都行。天气暖和的时候,我还能拄着拐棍到处走走,溜达溜达,现在天气冷了,衣服穿得太厚,就很少出门了。但我有时候会迷糊,常常很多事情想不起来。最常记起的就是宿州老家,我特别想回丁王庄。可是那里除了父母和老伴的坟以外,什么都没有了。小女儿总是拿“回老家”来逗我开心,可我知道,她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里,回去就没了生计。

我和小女儿王娅

经常有人问我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活到这么大的年纪。我这一辈子非常喜爱吃红薯,只要应季,就一定得吃。另外,我喜欢安静,性子特别慢。遇到什么事情,我都选择忍让,更不喜欢占任何人的便宜。再大的苦我也能受得了,而且所有的烦恼都会在吃饱饭以后忘掉。

现在的我

如果非得让我说两句总结的话,我觉得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就是“放下”这两个字吧。从小我就是这样,只要吃饱饭了,随便有个地方睡觉,所有的烦恼的就都没了。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天生苦命,一辈子没啥成就,既没有能力报答恩人的情分,也没有对恩人的家乡做出多少贡献。现在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死后可以埋在老家,与父母妻子团聚,也算是落叶归根了。#自拍我的故事#

【本组图片由壹点说拍摄发布于今日头条,严谨转载】以上是104岁老人王宗芹分享的个人故事。如果你和你身边的人有想要说的故事,请私信我们,你说我写,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