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榆次商业闹市的变迁史「榆次老城的历史文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榆次商业闹市的变迁史「榆次老城的历史文化」。

侯尊五

榆次商业历史悠久,因史料毁失,未能做详细考证,只好依靠当年健在的老人回忆而整理。据上世纪八十年代耄耋老人们对榆次历史的商业回忆:传说,榆次商业在清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闹市主要在南关的南阁以北至南门里。稍后一些大商巨贾坐落在富户街上,他们主要是做批发业务。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那时的商号布局来看,在南关的字号有:庆成当、永吉当、广源庆绸布庄、西谦亨烟店、大有号糕点、芝兰斋酱醋坊、永福中杂货糕点、昌成粮店、德源粮店、天义粮店、翠真杂货店、大来昌花店、丰源涌绸缎店、福顺烟店、瑞丰泰木店、德寿堂药店、万元泰大烟铺、一家公营织布厂叫“棉织工艺局”,还有两家小药店、一家画匠铺、两家饼面铺、三家剃头铺、两家生热肉铺、一家菜铺、一家铁匠铺等。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有些较大的行业逐步兴衰起伏,多有变化,有的改行,有的更名,有的另换财东等等。如聂店王家的庆成当接给大张义宋家,改为永裕当。广源庆绸布庄改为广云集。聂店王家的大有号接给史秉成,改为天顺和后又转给魏福堂等人,集资改为晋丰隆。芝兰斋改为东升号,后又改为新生号。翠真杂货店因放土帐而倒闭。福顺烟店改为油面店。瑞丰泰木店改为丰源昌,丰源涌绸缎店改营钱行代花布。昌成粮店改为和记粮店。谦源粮店后又改为吉逢厚。其它小字号也有不少变化。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华北烟草公司又设在南关的路家巷。当时在南关小西门的商号先后还有:永通川颜料碱面、福源永缸坊、德泉永、德丰恒、义聚兴、集义等粮店,以及一些小铺等。

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设在南门里较大的商号先后有:聚兴顺的茶叶海味、公兴顺、晋丰厚、万兴裕、天兴号的干莱杂货,谦德亨、北谦亨、德兴昌、同兴顺等烟店,同和信、庆丰厚、大聚德、义承永、晋逢吉、晋信、会元等钱庄银号,吉逢成、吉逢厚、晋裕成、同和公、义合永、有晋通、大盛魁、晋丰泰、双庆号、德生远、义兴长、祥泰隆、广聚花店等绸布花店,德兴玉盐店,广云集颜料纸张,达生春、福寿恒、晋川达、广和堂、德和昇、广全利等药店等,还有一家缝纫铺,一家木店和生熟肉、饭店等商铺。

设在富户街的商号先后有:有荣泰、永益厚、德和昇粮店,元生利、广和尉、协成钰(后改豫慎茂)、大成钰、锦生钰、有荣德、翠真昌、晋裕号、新盛昌等采帛百货庄,晋通花店,瑞凝霞皮毛庄,万盛永、德生涌、锦福泉缸磨坊,公积成、义锦隆(代棉沙)、庆和裕(后改有荣通)、荣升钰(后改钰源永)等钱庄,永记、隆和、太来货庄(又称质店),还有染坊(大乘寺街),毡坊,饭店,小杂货铺等商号。在此的大商铺都不是依靠门市部的零售生意,主要是做批发行,他们在外地都有连号,信息灵,物价稳,,虽然没有门面,但生意很活。

设在衙门街的商号先后有:中兴德、德盛园、双盛馆等饭店,聚宝金店,魏榆书局,大成当、集义当,丽华照像馆,山西省分行,老粽子铺,还有晋昌、同和、同益粮店,醋坊,玻璃店,杂货铺,卫生院,服装店,生熟肉铺,理发铺等。设在大东门的有:裕盛泉,通泉涌缸坊,义丰权,聚锦川粮店等。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内硝烟四起,闫(锡山)冯(玉祥)倒蒋(介石)失败。晋钞毛荒贬值,金融波动,经济不稳,有的商家经营亏损,有的买空卖空、负债累累,有的担保他人借款赔损,有的是因群众纷纷提现等多种因素,不得不关门倒闭或转让他人。同时,由于铁路和公路交通运输的发达,一些有实力的商号便从南关和南门里的富户街、南大街等地,向北门内转移,有的改换招牌,有的原号不变。

当时设在北门里北大街的商号先后有:聚利、长虹砺、凤翔金店;瑞隆裕、泰来慎麻铁铺;永福忠(后改大隆号)、聚源涌、永生号、双庆号糕点铺;钱庄有庆丰、吉生庆(原是郭村王家永泰裕接给宋家的)、谦昇裕(后改广昇裕)、协成乾、志成信、吉履谦、庆源涌、万利恒等;银号有聚升、恳业、铁路、盐业、县银号等;绸布有吉履新、华丰厚、谦源昇、兴光、永泰裕(后改吉生庆)、大盛魁、元吉昇、德新成(后改为义聚煤油庄)、德记、晋逢祥、德生远、瑞锦昇、吉泰等;百货有恒兴德、恒丰和等;缸坊有四合隆、广全达(在小井巷内);药店有庆昇亨(后改为广昇亨)、崇仁医药社、蔚泰、永和、时利和等;粮面有广全达、晋源永、裕泰永、双庆号等;煤油业有义聚、祥记、英记、裕记等;杂货有得新成、永福忠、聚源涌等;烟业有乾生利等;还有中华池(后改玉清池)澡塘,丽华和新生照像馆,瑞丰、合成、同记

鞋帽铺;天一服装店、钟表眼镜店、饭铺、生熟肉铺等商号。

设在新集街的先后有:正兴裕、庆和裕、晋和裕钱庄,谦亨银号,联成采帛行,义聚德粮店,晋榆当铺(抽头巷内),还有一些染坊、油面、百货、花布等门店。

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后,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给榆次市场经济带来生机和活力。一些有经济头脑和有实力的财东,看好这一大好形势,他们捷足先登,就在北门外火车站附近开辟新的市场。那时北门外还是一片荒滩,除几坐小庙外,只有一座德合香坊,专做烧香拜佛之用品。到民国三年(1914年),铁路运输业日益发达,榆次火车站转运的货物及来往的客商逐渐增多,人们从火车站往北门走捷径,就在天坛与奶奶庙荒滩中走出一条小斜道来,一些小型客店即沿小斜道临时而建。随后又有原在王湖、什贴通京官道(起早往北京的土道)上的一些客栈迁往此地,建起大兴栈,丰州栈、丰西饭店、谦义栈、裕兴栈等此街起名西大街。继后又有永成栈、永义栈、广利栈、天义店、亨达店、大生号、集裕号、隆泰布店、饭店等相继而建。到民国八年(1919年),此街为榆次栈店业云集之地,又直通火车站,

栈店业生意十分兴旺,后人们流传运用栈房二字,便改为栈房街。

同时,在民国初期(1912年后),由于铁路货物运输多,大部都由货栈承运,首先宋继宗(榆次商会会长),在正太铁路北开辟了大型货场,起名吉泰隆,人称吉泰栈。接着有义盛通、万丰厚、吉玉成等货栈相继而建,起名道北街。民国八年(1919年)前后,有义聚煤油庄和祥记煤油业等建于此街,并建有大型油库。当时有的商家气势大,实力厚,在煤油仓和货栈内还铺有火车轨道,火车皮能直入装卸。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前后建有义胜合、同和公、聚义成等货栈,公盐仓,税务局,义恒德和德合成铁锅店等,此街成了货物转动的集中之地。

民国十四年(1925年),张治世和宋纯如(太原工业试验所副所长)在正太铁路南通往王湖的官道东,首先建起魏榆电气厂,这是山西省电灯取代油灯的第二家。民国十八年(1929年),宋纯如又集资建起魏榆面粉股份公司。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由宋继宗先后在此街建起吉豫亨木店,吉泰公粮店、吉丰厚钱庄等商号,此街起名为东大街。随后又有谦源昇、永记烟店,晋丰源茶庄,德丰利、晋兴泰粮店,晋利染布公司等商号相继而建。民国二十年(1931年)后,原在乡镇的一些粮商又陆续迁到此街,如吉履亨、聚丰泰、晋源涌、复兴厚、万昇(后改义源昇)、广全达(后改庆源德),还有晋吉煤店等。同时,张治世又在此街南口和栈房街之间,新建祥瑞里和普庆里开了妓院,后在此街的商店还有一家药房,一家铁锅店和一家骆驼店等。由于此街主要是粮业云集之地,人来车往,络绎不绝,距火车站很近,到栈房街住宿落脚和到道北街起运货物都很方便,外来客商日益增多,商铺兴旺,后此街改名为粮店街。

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榆次商务日渐繁荣,当时政府为了活跃市场,又在北门外西北角的县苗圃地另辟贸易市场,起名为“中山市场”。有些经营者看准了这块宝地,先后在市场西头建起大丰祥货栈,兴隆粮店,天益马车店等;在东头又建起一家澡塘和二家饭店,继后又有些小商铺建于此地,此地起名为树林街。

同时,张治世和郝玲又在东顺城街建起朝阳里(后改平康里)妓院,在此街先后开建的商店有:全盛园饭庄、广昇远药店、三盛店、永生号分店、通泉和缸坊、永和祥和大兴号的杂货糕点、正大照像、剧院、还有估衣、旧货等简易棚店。

在西顺城街先后开建的商号有:信义隆货栈,启明客店,晋兴长、进源、兴隆(树林街西口)、跃光粮店,郭金蛮莜面店,魏岐山西药房,德合馆、裕盛园、同和园饭庄以及五金修理、小杂货、小米面、剧院等。此时,榆次北门外的闹市基本形成。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寇侵占榆次后,城门警戒森严,人们进出城门要盘查审问,有的挨打受气或被抓捕,加以实行经济封锁的政策,交通阻塞,货物运输不便,商品短缺,市场出现萧条。原在城内的商号,有的关门停业;有的缩小改行;有的改换财东另起号名;有的向北门外转移另设简易小店等等。此时,在北门外做生意比城内方便,粮业和栈店业集中在火车站附近,运输也方便,外来和当地客商不用受进城的麻烦,故北门外的商号越来越多,但生意仅能维持生计。

1948年7月,榆次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保护和扶植工商业的政策,商号恢复营业,市场逐步活跃,货源充足,购买力增加,人心稳定。同时政府有计划的开辟了集贸市场,将一些个体摊贩集中在东湖井至小北门里,起名“人民贸易市场”。有百货、布疋、五金、杂货、估衣、农具、种籽、调味、饮食等;还有说书卖艺的,行业众多,人流穿梭,熙熙攘攘,接踵擦肩,繁荣之景,一时难书。1952年迁至奶奶庙二童寺,改名为自由市场。1956年1月消失。

1956年后,国营商业逐步兴起,粮店街商场、百货大楼、国营饭店、大型菜场、相继在北门外新建开业。

“私改”后的各业门店也都整修一新,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国营商业占了主导地位。商品琳琅满目,物价稳定,价格公道,整个北门外(包括东西顺城街、粮店街、栈房街)形成了一个商业集中的群体,从此,榆次商业闹市正式在北门外形成。

榆次商业,从历史以来就有个特点,人们习惯在南北纵向街上开商铺,而东西街向开店铺的不多。如从最早的南关至南门里(南大街)、北大街直到北门外的粮店街、栈房街,商铺很多,行业齐全,人们愿往;而在东西向街上除民国年前后,富户街(横向街)有较多的大批发商外,而衙门街、新集街以至东西顺城街,从古自今都不如在纵向街上的生意好,其它小巷那就更不行了。

旧社会,凡是有经营的行业统称商业(包括工业、手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在清末民初时期,其管理职能机构为商会,并包揽税收。解放后的1956年“私改”后,才逐步分别归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