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德州老街坊「德州浴室」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德州老街坊「德州浴室」。

文|随心

明永乐九年(1411年),官衙对德州进行了市场布局规划,其中就有“羊市街”。1946年德州解放后,羊市街改名为黎明街,一直用到今天。原“羊市街”有两样最有名气的建筑物:即“财神庙”和“儒歌池”。

德州城解放前,德州“财神庙”就坐落在羊市街与线市街的交汇处。据说:“财神庙” 匾额上的三个金字,是由邢侗先生题写的,笔姿遒劲。德州财神庙虽然不大,且有民间传说,可它周边的各类商家仍然生意红火,庙里每天人来人往、香火甚旺。民国年间的德州水会、公安局等,都曾先后在这里住过。1948年前后拆除了财神庙,政府在护城河上修了座砖拱的桥涵,使之与今东方红路相通,形成了如今天黎明街的雏形。

另一个就是名为“儒歌池”的澡堂子。德州城解放前,城内外先后共有大小浴池十六家。其中,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浴池就是“儒歌池”,它建在原羊市街中部的路西(现在曙光浴池的位置)。

据说“儒歌池”建于清初,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本是马家溜口之马姓的宗族公产。故建立之初,它仅供马氏族人沐浴,由其家族中家境较差的人对其管理。后因德州地处九省御路,是进出京城的必经之地,文人墨客、商贾仕宦来往居多,故马家于清·嘉庆年间,将自家的浴池扩建改造后,取名“儒歌池”便开始对外营业了。

“儒歌”出于北汉的民歌《儒子歌》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当时,儒歌池的门框上镶着木刻金字的楹联,上联:“金鸡唱时,群贤毕至;”下联:“玉牌敲处,沧浪澄清;”横批:“振衣弹冠。”

当时,浴池的后面有一口井,井水可供浴池用。在不远处有个小海子可排放废水。浴池里设施齐全,不仅有分设的热水池和温水池,并配有休息场所和修脚的师傅,是专供富人们享受的好地方,故经营的还可以。

民国期间,“儒歌池”由马开业先生经营。很快时间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大批军阀进入德州城,全城的商业、服务业均进入惨淡期间,浴池的生意更是难做。故马开业先生感到无力经营,便于1933年,将浴池转让给赵荷清经营,赵改名为“荷清池”。在赵荷清的精心管理和经营下,浴池业务逐渐转好。

1937年的“荷清池”里,有茶房、服务员、理发员、修脚工等员工三十余名,它与马市街路西的“玉壶春”浴池,同为德州澡塘业的翘楚。

当时浴池的工人没有工资,服务人员全靠拿小费维持生活。所以,澡堂子里的服务员,“眼睛要能看出事来”才能赚出饭钱来。顾客从进门开始,服务员就得跟上服务,比如顾客洗完澡,一看茶壶就是想喝水,一摸头就是想要梳子,一摸脚就是想剪指甲。不等顾客说话,就得将顾客所需的服务项目送过去。否则就会丢失饭碗,故澡堂业很不好干。

到了日伪期间,生意就更难做了,汉奸地痞欺诈、日本军人扰乱,无奈之下,赵荷清于1944年将“荷清池”交还给了马家。老东家马开业又将其改名为“荷兴池”,并联合宋国栋继续经营。一年后宋国栋退出,马开业又改字号为“明伟池”,于 1945年开始独资经营。

德州城解放后,李东生接手了该浴池的经营和管理,又改名为“新民池”。1952年,复生药店与“新民池”重组成立“复新池”,李东升任经理,原药店的经理胡振明任副经理。1956年,该浴池在公私合营运动中与“颐园浴池”合并,成了公私合营的服务企业。

1959年,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活动中,德州市政府在原羊市街上,建成了“人民电影院”和“曙光浴池”两座宏伟壮观的建筑,德州城的第一座浴池迎来了春风。

(作于2020年7月18日)

随心,本名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壹点号玉河微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