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新华时论丨提升城市末梢治理“灵敏度”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新华时论丨提升城市末梢治理“灵敏度”。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南京市玄武区一处30多层高的双子楼,近日被航拍仪拍到楼顶有两层、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违建玻璃房。“南京一双子楼顶现3000平米违建”随即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细读这则新闻,有几个匪夷所思的情节。其一,玄武湖边,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空中别墅”是如何一步步建成的,令人费解。其二,公寓管委会在明知其违建的情形下,仍与涉事人签订违建隔层租赁手续,如此明显的知法违法,当属罕见。其三,该建筑已被录入南京市违建系统,相关负责人却称“现在还不是拆除的最佳时机”。有网友质疑“非要等到因为烟道和消防通道被堵而引起事故,才是合适时机吗”,其中包含的民意共识,值得有关部门警醒。 当然,此类违建现象并非只出现在南京。近年来,从顶层盖起“山水园林”的北京人济山庄小区,到楼顶私建游泳池的山东德州某住宅楼,一个个“最牛违建”见诸媒体,对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和城市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拆除违建,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由此引发的公众情绪,更值得引起重视。一座座“空中别墅”,就像一个个巨大的问号:管理规定屡屡沦为“空中楼阁”,症结究竟在哪? 屡禁不绝的顶楼违建乱象,折射出城市治理“不够灵敏”的通病。要么“见事迟”,管理的触角未能延伸至各个“神经末梢”,对城市上空“看不见的楼顶”等老大难问题缺乏有效识别和监控;要么“反应慢”,发现问题之后,未能果断予以解决。这其中,可能有“选择性执法”问题,可能有懒作为不作为问题,也可能存在不同部门沟通不畅甚至推诿扯皮的情况。试想一下,近3000平方米的违建,如果早在开建3平方米、30平方米的时候就被发现,或者在被居民举报之初就及时处理,付出的代价就会小得多。 诚然,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牵扯千家万户、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工程,任务重、难度大,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问题。就拿南京来说,从“一夜雪无”的高效,到“无人机执法”的创新,再到“共享车位”的积极破局,城市管理水平总体是可圈可点的。也正因为此,更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灵敏度”和“反应力”,以实实在在的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获得感。 从花样繁多的“顶楼违建”、无人问津的“烂尾楼”,到经常上演的“雨季看海”、背街小巷的“树木秃头”……很多城市治理的堵点和痛点,缘由都在于城市治理的“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而预防或破解此类顽疾,则应把提升末梢反应的“灵敏度”视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课题。“见危于未萌,避危于无形”,时时保持见叶知秋的敏锐和如履薄冰的谨慎,才能“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我们生活的城市才能更和谐、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