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崛起中的浙系房企「金华理工学院与上财浙院」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崛起中的浙系房企「金华理工学院与上财浙院」。

地产江湖,百家争鸣。粤系房企,敢为人先;闽系房企,异军突起。近几年来,伴随着三、四线城市改善时代的到来,第二梯队浙系中小房企凭借在二线城市成熟的产品能力、营销能力,迅速切入三、四线市场,捕捉到一批改善客户,同时也收获了快速成长。不过,业内称在区域深耕的同时,也要加大全国化的布局,防范市场降温的风险。

2018年,中梁、德信等企业开启IPO之路,借助资本力量获得更大发展。

祥生、中梁等异军突起

2018年,一批浙系“新兵”迅速崛起。其实,这批企业并不“新”,其中不少企业已发展多年。但从近两年开始发力迅猛,并被外界关注。其中,有一些房企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开启IPO之路,比如,中梁、德信等企业,试图借助资本力量获得更大发展。

“浙系房企群体性崛起势如破竹,可以从企业的崛起速度和崛起数量两个方面得到印证。”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丁祖昱指出,率先开始全国化和品质化的浙系房企,在第一波房地产发展浪潮中收获了重大红利,在第二波高周转大行其道的过程中有所落后,而在这一轮三四线行情凸显的新形势和新周期中,重获发展。

崛起速度的一大指标便是复合增长率。来自克而瑞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从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来看,包括中梁、佳源国际、德信中国、滨江集团、华鸿嘉信、祥生地产在内,这6家浙系房企的平均增幅达87%。

记者注意到,成立于2012年底的华鸿嘉信尤为引人关注。公开数据显示,其在2013年的合约销售额仅15亿元,2016年,首次突破百亿,而到了2018年,则实现了438亿元的总销售额。

此外,祥生地产的发展也较为明显。克而瑞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祥生地产以1029.2亿元位居百强房企第28位,在浙系房企中仅次于绿城、中梁控股。而在2015年-2017年期间,其合约销售分别为109亿元、325亿元、620亿元。仅用4年时间,祥生的规模就突破了千亿。

2016年,佳源国际的销售额仅46.5亿。到了2018年,其全年实现合约销售额约201.8亿元。在此基础上,佳源提出,2019年合约销售目标为280亿元,并希望3-5年实现千亿规模。

而在崛起数量方面,从机构发布的百强企业榜单可见端倪。克而瑞排行榜显示,2015年,前五十的浙系房企仅绿城、滨江两家,百强房企中的浙系房企也仅是少数。而到了2018年,前五十的浙系房企达五家,分别为绿城、中梁、祥生、佳源、滨江。其中,中梁、祥生已达千亿,佳源国际、滨江约800亿左右。

对此,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指出,若将浙系房企划分为两大梯队,反而是第二梯队的中小房企2018年的业绩表现更为出色。这些企业在拿地上较为激进,资本市场上积极上市、融资,销售层面也赶上市场周期,整个节奏把握上较为精准。

深耕本地, 防范区域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从布局广度来看,浙系房企有一大明显特点:笃行区域深耕策略。在大本营浙江的布局较多、进入城市数量相对较少。以德信为例,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德信土地总储备为636万平米,其中约588万平米分布在浙江省。

不过,在深耕浙江的背景下,不同企业在具体城市上有所侧重,比如,滨江更聚焦杭州,华鸿嘉信则更加聚焦于温州。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借长三角市场,诸如湖州、嘉兴、绍兴市场的崛起,不少浙系房企异军突起,从后续规划来看,这些市场还有机会。

丁祖昱指出,改善时代的到来,不仅一二线城市,三四五线城市的市场容量都非常大。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在一二线城市形成的成熟的产品和设计理念,带到三四五线城市,与当地改善需求契合,推动企业规模的持续增长。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环境下,深耕区域的房企未必就绝对安全,在“房住不炒”背景下,当地人的心态也趋于理性,“目前对浙系企业来说,业绩增长的同时,也要加大全国化布局,尤其要防范浙江、上海等区域市场降温的风险。”严跃进表示。

业绩扩张致负债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浙系房企规模虽在快速增长,但负债率也在不断增加。2018年,滨江集团的负债明显攀升,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负债总额670.01亿元,负债率为79.5%,比2017年同期上升6.76%;同时,有息负债为250.19亿元,净负债率由上年年末的-4%上升至118%。

德信也不例外。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前三季度,德信的流动负债总额分别为137.18亿元、159.45亿元、271.92亿元、354.38亿元。

“这两年浙系房企异军突起,但是负债等数据在恶化,所以需要警惕此类企业的经营风险。”严跃进表示。

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 编辑 袁秀丽 创意图片 李凯祥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