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为何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本科学历不值钱了」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为何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本科学历不值钱了」。

学历不值钱,在我看来,一直是一个笑话。但在重庆这个特殊的城市,读书无用论,的确有它生存的土壤。

有读者曾问过我,重庆找工作是不是都要关系,特别是高薪工作?为什么重庆遍地都是五六千的工作?

答案的确是你没有关系。2010年回到重庆,我最大的不适应性是:学历似乎完全不重要。我一个远房表哥,从歌乐山一个三本学校毕业,花8万块从中介手上买了一份电视台的工作。第二年月薪20000,拿回成本,而且还到处走穴做兼职。

另外一个发小做施工员,月薪6000,相当于现在的10000吧,自信满满地告诫我:名校毕业有什么用,你去考施工员证吧,做资料员都有5000.

9年之后,他的月薪只涨了2000,失业了大半年,最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工作。年过30,仍然不停在各个项目之间游走,一会在区县,一会在主城。

那些他曾瞧不起的拥有名校学历的人收入全部都翻了番,他仍然不知道他的收入为什么十年没有大涨?也不知道,现在的重庆,中国的产业结构,顶层设计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革。

我找到了一份某大型求职招聘网站不同学历工资水平比较表。从工资的平均数到高位数,高学历都是呈现碾压之势。大家想一想,如果高学历人才待遇平均低于低学历人才待遇,那高考就没有意义了,国家拼命维护高考公平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不需要寒窗苦读就能拿高薪,家长轻松,学生也轻松。

回顾过往,中国高考是高度计划体制保留下的遗产:无论考试结果、考生实际水平如何,录取名额在考前就已经完成精确分配:例如北京分150个名额,安徽分20个名额,考完排分,排不上就没用,北京的第150名和安徽的第21名之间没有可比性。

目前的高教资源分配过程中,基本排除了所有资本的因素——比如复旦大学一年收3000名本科生,本科的学费一学年只有5500元人民币(公立研究生免费),能出得起5500元一年的人,实在太多了。假设有人说,只要复旦能降一分录取我,我愿意出100倍学费55万,不好意思,没用。5500元一年放在美国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复旦一年的总预算超过100亿元(清华为216亿),假设其中仅仅30%即30亿由2万在校生负担,大概每人每年也需付15万元,读个本科60万,那可能不少人就因负担不起而出局了。

中国人的一生,只有一个阶段是超级公平的,有钱人和穷人能在同一个竞技场公平较量,那就是高考。美国也有高考,但美国的高考不公平,有钱人早就通过“募捐”为他们的孩子铺好了一条通往名校的捷径。而且就算考上哈佛,哥伦比亚,没有奖学金,一年40万人民币的学费也让穷人家庭望而却步。

美国大学的精英主义倾向比中国还要严重。大专就是大专,大学就是大学。我有一个大学同学,考上了一个全美排名第90位的大学,她毕业后去应聘化妆品专柜的柜姐。她的起薪只有华尔街的一半不到,比凤姐做黑美甲的工资高一点。

中国的教育正在走向美国那样的高度产业化。为什么马云说他要去做教育,他不是去扶贫,而是挣更多的钱。教育,是一个比房地产还要暴利十倍的产业。我可以明确负责认地告诉大家,重庆去年高考填志愿,还有专门指导填志愿的培训机构,最低收费8000,只是指导你填志愿,而已。

填志愿确实重要,但我们当时高考,老师指导你填志愿是天经地义的,特别是尖子生。指导填志愿还收费,闻所未闻。可想而知,重庆教育的产业化比起房地产,走在了全国前列。富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穷人,他们也许可以一天不吃饭,也要把孩子的补课费交齐。

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悄悄影响我们的一生。这不是毕业后工资高低的问题,而是人生的质量问题,你的人生,会因为一张名校文凭,一次次地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你会在一次次收入的增长,财富的增长,阶层的上升中,感受到驾驭人生的快感。

这是非名校不能带给你的。我毕业的时候,非常不好找工作,我那些非名校的同学能找到1500的文员工作都可以兴奋半天,而我毕业前就搞定了三个银行的Offer,更牛的学姐学长拿了宝洁联合利华的管培Offer,挑战年薪百万。再不济,我那些天天打魔兽从来不去找工作的同学,也被一家国有银行全部收留了。也就是说,我们的下限是银行,别人的下限可能就是去卖奶茶,卖奶茶能逆袭吗?也能,但是几率小得多。就连凤姐,都一直在哀叹,要是当初努力一点考学,也不至于在家乐福当收银员,遭人白眼。

名校的好处可不只是有更大的机率拿高薪,名校光环效应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今天不是秀优越感,我的学校也不是非常顶尖的那种,我只是想举一个正面的案例:名校学历值钱。毕业这么多年,我仍然感谢我的母校带给我的隐形财富。我们的校友遍及全球,我们的校友会遍及全球,这个我们独享的社交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工作机会,还有宝贵的人脉资源,而且这些都是免费的,因为你有这个文凭,就像是一个永久性的高端会所会籍,但一生都不需要续费。

财大的分数年年提高,我们的学历也在升值,背后是校友的共同努力。要知道,我们毕业前找工作,学校还给我们发补贴,这个是成都所有的高校都没有的。前年的校友会,有校友自愿捐了几百万,我们的花旗,汇丰等银行奖学金从来都没断过,而且逐年在提高。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真相,也没有多少人会主动告诉你,名校的隐形福利有多好。

学历不值钱吗?对于大多数毕业生就是这样。名校与非名校,也有明显的“二八分化”原理,只有20%的人能进入名校,但这20%的人进入名校,成功的机率就要大很多了。你每天都和一群牛人在一起,怎么可能变成猪?我才进校的时候,周围都是138,479或者外省名校的同学,也就是说,只有重点的高中,才有最大的机会进入重点的大学,这一切都是正向循环。

我们要开同学会了,我八卦了下大家的收入,没有一个低于30万的,有当行长的,有在央企工作的,也有创业的。但至少,最差的一小戳人,都比社会上大部分的人收入高。比如,我看到一个报告说,近8成中国人,工作10年,月薪低于1万。

我觉得讲学区房,就要接受过名校教育,并且通过这种教育获得了成功的人来讲,否则就会空洞无力。为什么非要读名校?为什么非要买名校学区房?家长或者准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实现了分层。有钱人绝对不会告诉穷人,读名校的好处到底在哪里,而穷人,也无法理解。

就像很多人拿着5000的工资,按统计局的说法,中高收入了,假装是中产了。而我们都知道,每一种收入对应什么样的层级,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会喜欢什么样的学区房。这是名校教育带给我的洞见力,能通过表面看到本质,能够有强大的记忆力,自动爬取过去的数据,这对于撸二手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你知道底价,也就有了更大的议价空间,也就能省钱,省钱就是赚钱,你的利润就比别人多出10%-20%。

以上是我分析的名校学历为什么值钱,那么我再来说名校学区房为什么值钱?学区房,也得加上名校两个字,否则没有讨论意义。各位家长,我想你们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每个学校的信息,但它们几乎都会告诉你:徐悲鸿中学不错,巴蜀中学也不错,到底哪个好呢?在重庆这种习惯吃大锅饭的城市,人们都习惯了低调和逢迎,很多真相都需要多花时间去辨别。你根本不知道,现在的重庆部分家长,为了子女的教育有多拼,学区房涨价背后,是看不见的资本较量。

重庆的教育就在于小学,有6所小学排名全国百强。小学,最重要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通过骨干老师的占比来排位更为科学。前十的学校对应的学区房单价都在20000左右,这个学区专题我在2017年就在知识星球PO出,但大家都没引起重视,如今这些学区房都涨上天了。

我们来看,能划片读巴蜀小学本部的房龄10年 的巴蜀剑桥,单价已飙到建面24000,且豪不受总价150天花板的约束,232万成交轻松加愉快。而且成交只有2套,很多业主都是只租不卖。这个学区房为什么越来越贵?一是因为是本部学区房,三对口划片读书,比起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郊区分校靠谱多了;二是重庆作为直辖市,具有天然的高考优势,最近几年,很多云贵川的家长像发现了宝藏,都跑过来买,也间接推高了整个市场的价格。

尽管巴蜀小学在重庆有很多分校,但本部只有一个。本部有最好的师资,而且有更大的机会保送到巴蜀中学本部。注意是巴蜀中学本部,进入本部,相当于一只脚就踏入了重点大学的大门。巴蜀本部的重本上线率比起分校要高得多。这几年来,巴蜀小学本部越来越紧张,不仅要求三对口,还要求六年一户,造成了很多家长恐慌性上车,房价也水涨船高。不过每年都有家长不以为然,还有人认为老校区要搬,坚持新房癌,看不起这样的老房子,结果不是在郊区维权,就是在维权的路上。

我认识一个区县上来的陪读妈妈,初升高上来陪了三年,孩子去年考上了211,买的房子也翻倍了。两头都赚。而还认识一个对于学区房,对于名校不感冒的典型重庆爸爸,明明女儿能读南开,为了奖学金去了一个二流高中,去年高考连川外都没考上,最后不得不远走外地的二流大学。

他最后也告诉我,有点小后悔,还是该当时读南开,和女儿同一批高考,进南开的考上211的多得多,有一个还是去年的文科状元。女儿进了外地的二流大学,也很失落,因为周围基本都是不爱学习不求上进的耍娃,考上了奖学金还莫名其妙被取消,老师素质也不行。非常多的吐槽,久而久之,女儿也开始变得自卑,充满负能量。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我的表弟,离大学毕业还有1个月,一个Offer都没搞定,学校也不会帮着解决工作,因为学生太多了。他对薪资的期待,佛系4500,还立了个小目标,三年后月薪上万。学历值钱吗?读书有用吗?那些高中毕业的,当房产中介的,一个月就能上万,读书和不读书有区别吗?

又是选择大于努力,从幼儿园开始,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几乎是步步为赢,步步不能走错,那些维权的家长,你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那些名校的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去郊区?他们的真实收入到底是多少?重庆严格执行70%到校指标后,你读重点初中,就会直升重点高中,读非重点的则越来越难逆袭。教育产业化后,与教育有关的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哪有那么多孜孜不倦的辛勤的园丁?哪有那么多运气?哪有那么多贵人?哪有那么多际遇?有些名企简历系统甚至可以查你从小学到博士的学历,每一个教育阶段非名校都有可能被淘汰掉,而更多的就是大学本科。也就是说,你研究生即使是清北,本科野鸡,一样PASS。

你看到北大有卖猪肉的,也有更多的北大毕业年薪百万的金融民工,他们的收入高,又会买房,而且会买学区房,所以他们越来越有钱,越来越控制稀缺的名校资源。做一个假设分析,如果我们把人分成四类:

第一类:个人没学历、家里没资本。第二类:个人有学历、家里没资本。第三类:个人没学历、家里有资本。第四类:个人有学历、家里有资本。谁厉害?4>3>2>1,这把应该没什么争议了,我想。

为什么学区房值钱?因为 第三类人,正在抢夺 第二类人的资源,让自己的下一代成为第四类。在抢夺过程中,竞相出价,把学区房的价格叫上去了。第三类人,正在通过竞价学区房,将第二类人的下一代挤到第一类去。

为什么总在“既然清华北大毕业的买不起学区房,还买学区房考清华北大干啥?”这个问题上纠缠,注意,这句话是个病句——没有主语,逗号以后,隐藏了更换省略的主语。前半句特指的某部分清华北大生,是第二类,苦战不支,扛不过后半句要买学区房、剑指清北的第三、四类。[“既然清华北大毕业(中)的(第二类那群人)买不起学区房,(第三四类)还买学区房考清华北大干啥?”——这么读逻辑就通顺了]学区房买不起,以后他们的孩子基本上就奔着第一类去了,而不是第四类。久而久之,几代人后,最后绝大多数人就分为两类人了:第一类;第四类。所以,以后既没有学历,又没有资本的可能会越来越多。他们也会习惯这一切,因为改变命运对他们来说太累太难了。焦虑?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的。

一句话总结:名校学历值钱,名校学区房更值钱。那些忽悠你不买名校学区房,忽悠你的孩子不考名校,长远来看,不是蠢,就是坏。

本文原创,喜欢请记得转发朋友圈或者点在看。商务合作:Jacky-Lu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