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定州市大集「历史上的定州」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定州市大集「历史上的定州」。

近日,定州秧歌艺术团登陆央视戏曲频道,为全国人民表演经典剧目《啼笑因缘》。

小编按:为啥要先收藏?一、可以给老辈人或喜爱的亲友观看,二、自己以后品味,或是有空看看简介,了解一下咱们的老文化。

简介

定州秧歌又称定县大秧歌,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一个古老的汉族戏剧曲种。是一个有影响的剧种,除定州外,保定地区的唐县、曲阳、望都、完县、满城、安国等县的很多农村有业余秧歌剧团,“吃饭吃窝窝,听戏听秧歌”是广泛流传河北各地的佳话。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有两种近似的说法。其一,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轼谪官知定州,见城北黑龙泉附近的苏泉、东板、西板等村农民在稻田里劳动很苦,便即兴为他们编了一些歌曲,教他们插秧时咏唱,故亦称“苏秧歌”。其二,远在宋朝以前,定县黑龙泉附近几村就流传着一种汉族民间小曲,北宋年间,苏轼在定州任上,曾为其填词正曲,故称“秧歌”

特点

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男女唱腔均以宫调式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传统演唱没有文乐伴奏,没固定调门,演员随意起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为D调。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传统板式达28种之多,仍旧保留了全用打击乐伴奏(即大锣腔)的形式。传统剧目中保留了大量汉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汉族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20年来,欧美学者多次造访定州研究观摩定州秧歌,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渠道。

剧目

剧目丰富,涉域广泛,包括爱情类、节孝类、公案类、滑稽类等,琳琅满目。著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剧目近百个。大秧歌所唱的剧目,多是汉族民间故事题材。当地群众又称大秧歌戏是“拴老婆桩子”(多以演婆婆妈妈的家庭戏为主)。传统戏有《双锁柜》、《老少换》、《王小赶脚》、《借髢髢》、《借女吊孝》、《王妈妈说媒》、《杨文讨饭》、《杨八姐剃头》、《安安送米》等。移植的剧目有《唐知县审诰命》、《杨八姐游春》、《天仙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白水滩》、《打焦赞》、《蜈蚣岭》等一些武打戏,并上演了《夺印》、《血泪仇》等现代戏。

成就

保护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秧歌传人张占元编著的《定州秧歌的音乐、板式、唱腔》和《定州秧歌剧本选》已成书稿,戚进才先生的《秧歌集成》手稿也早已完成,同时一部分代表剧目录制了光盘。民间业余秧歌团经常在庙会上和集镇上演出,较活跃的演出团有南平谷班、东汶村班、北东丈班、齐堡班、贾村班、丁村班、孟家庄班等。

2004年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展演活动中,定州秧歌小戏《扒糕情》获群星奖。

演员

代表人物有张占元、黄翠、陈新军、于翠英、张芬然、郭根庆、赵彩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