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石家庄出地王:不讲武德只剩尴尬|回看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石家庄出地王:不讲武德只剩尴尬|回看。

文/回看 出品人/羊脂玉 本文仅代表「回看」观点

土地市场一直都是「话题篓子」,是非恩怨纠缠,吃瓜群众遍地。今天是,历史上也是。

2013年11月,原热电四厂地块挂牌出让。这块地面积不大,89亩,1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开发的项目两、三年就可以清盘,周期不长,压力不大。再加上地面平整,不用为拆迁操心。尽管西侧的建通街不算「正南正北」的城市主干道,地块也不算方正,可放在当年的石家庄,「规模合适、进场就开工」,这块地就显得稀缺了。因此,尽管有开发商前期运作有些年头,可当地块出现在土地市场上,还是吸引了7家开发商交了保证金,拿着号牌坐进了拍卖厅里。

「暗战」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打响,套路和今天相比也差不多:前面运作的开发商自称「地主」,为「宣示主权」,在地块四面挂上围挡,广告是公益的,落款是自己的,明眼人都清楚意思是什么。缴纳保证金截止日前,「地主」通过各种渠道,动用各种关系,希望「挡住」任何一个可能冒头的竞争对手,公开的、私下的,先礼后兵、先兵后礼,不一而足。

其实,最后坐进拍卖厅的7家开发商,一多半是来打酱油的,这块地最后拍到的楼面价有6500块,就有2家参与竞争的开发商坦言,授权价根本到不了这个水平,来了有机会就浑水摸鱼,没机会就当给自家项目「抬轿子」。

然而,「地主」到最后还是没守住。天山老板亲自坐镇,跟价异常凶猛,甚至有人喊出了「这是本地房企尊严之战」的口号,最后花掉12个亿拿下地块,溢价153%。当时还没有今天的电子竞价系统,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六、七点,7家开发商一手一手举了373轮,枯坐了五、六个小时,考验的不止是耐力,更是「膀胱力」。

要不说是非恩怨纠缠:「地主」败走,连夜扯掉围挡,这梁子就算结下了。此后,这家开发商痛定思痛,已至今日,它运作的项目大多密不透风,很难下脚。而拿下地块的天山,其实也没多开心,这块地盖的项目前后卖了三年多,前面两年一直在低迷的市场周期里坚挺价格,直到2016年石家庄房价一飞冲天才得以解脱。

投资圈的朋友跟我说,「抢地」这事儿大部分时候是「双输」:

没抢到的心疼,抢到的肉疼。

一转眼,这事儿过去六、七年了,可现在看来,石家庄房地产市场其实一点没变。

1

上周五挂牌出让的原职教中心地块和原河冶科技地块,一东一西、一南一北,也是「一明一暗」。看起来,原职教中心地块在「明处」:纯净地,没「地主」,政府公告说得很清楚,「价高者得」,想拿地,价格出到最高就行。

相对而言,原河冶科技地块好像不太起眼。上周三缴纳保证金截止,原职教中心地块吸引了13家开发商参与,清一色的全国性房企。但原河冶科技地块只有5家开发商参与,声势上差了一截,如同在「暗处」。

可在土地出让前的线上直播里,我说过:

和原职教中心地块相比,原河冶科技地块其实更有故事。

表面上,原河冶科技地块似乎更好:地面拆平,拿了就开工。但在正常的水面下,却是更复杂的背景。和前述原热电四厂地块一样:

这块地有「地主」。

原河冶科技地块出让结束后,有开发商连夜发了一份公告,过程满腹委屈:这家开发商自称,早在三年前就已成为这块地产权人的股东单位,为这块地的一级开发做了大量工作,为地块入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查了一下,这家开发商旗下公司是2017年出现在地块产权人股东名单上的,当时是小股参与,到2019年底通过增资成为控股股东。

按照以往规则,有人做了一级开发,辛辛苦苦把地做熟,到了土地市场上,大家心照不宣,礼让一下,多年媳妇熬成婆,把地块拿到手就算了。这些年下来,尽管偶有原热电四厂地块这样「不太和谐」的画面出现,可大部分时候,这个市场还是运行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轨道上。

大家都很清楚,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总有一天要打破,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做这一行的人只盼,这一天能晚一点到来,至少,别在自己干这行的时候,或者运作的项目上出现。

可这一天终归还是来了。这篇文章,其实早在三、四个月前,我就该写。彼时,原东三教地块挂牌出让,蓝光和本地合作方运作日久,却遭遇阻击。接下来还是熟悉的剧情:缴纳保证金截止日前,蓝光在地块四周挂上围挡,并通过公开媒体发文章宣示主权。可没用,除了蓝光,还有4家开发商缴纳了保证金,坐进了拍卖厅。

尽管经过130轮竞价,蓝光死守成功,但代价不小:地价翻倍,楼面价破万,比对门的嘉实万科紫台高出一截,即便参与一级开发可能享受返还,可蓝光的拿地成本还是高出预期。

看到同行甩开膀子、不顾规则下场抢地,一位投资圈的朋友直言郁闷。他说,他已经不敢跟老板承诺正在运作的项目有多少把握:

都「不讲武德」了,以前看起来板上钉钉的事情,现在怎么看都危机重重。

东三教地块没过多久,原天同厂地块挂牌出让,这次轮到荣盛。早在四年前荣盛华府入市,在宣讲荣盛在石家庄的土地储备时,原天同厂地块便赫然在列。熬了四年,荣盛终于把这块地做熟,可到了土地市场,风头不对,有开发商要下场抢地,这块地便临时撤拍。原打算避避风头,可再次挂牌还是引来对手。加上荣盛,又是5家开发商,这次更激烈,四个小时,来回606轮,荣盛死守成功,但一样代价不小,即便可能享受返还。荣盛不敢怠慢,据说,这块地的产品在拿地后又调整了一轮。

至此,「规则」几近崩坏,「心照不宣」成了「有机会就上,没机会,创造机会也得上」。此后半年,守住的小心翼翼,可守不住的,就酿成了今天原河冶科技地块的局面。

2

这两天得空,我在听《明朝那些事儿》,正讲到被「当年明月」评为「明朝第一政治家」,却是「不入流政客」的张居正。他在位时,雷厉风行搞「一条鞭法」、「考成法」,搞得百官苦不堪言,得过且过而不得。他压得官场有多不爽,在他死后,反攻倒算就有多凶猛。可说到底,张居正砸了大多数人饭碗,这种把对立面搞出「一大片」的做法实在不智。

今天看来,石家庄土地市场的「规则」已经变天,可有人不开心,便有人开心,两股力量形成角力,再想让规则起死回生,恐怕不容易。

当然,有人守住了。万科和福美合作开发的项目拿地顺利,两家喜滋滋地发了海报,宣布联姻成功,拿地成本也控住了。

然而,「规则」崩坏,实则贻害无穷,最大的问题便是:

以后这一级开发,谁还敢轻易做?

你说一级开发不赚钱吗?那是瞎掰。但和把土地开发成房产获取的直接或间接收益相比,一级开发便显得「费力不讨好」。看看前面说的这几个项目,原热电四厂运作了一年多,还算短的;原天同厂地块和原河冶科技地块,都运作了三、四年,一朝出让,只拿个土地收益的分成,实在是鸡肋得很。

更何况,这些年土地收益分成政策正在调整,能享受的返还政策也一再调整,中间环节再多一些,能收到一级开发者手里的收益就更少了。

所以,多数愿意拿出几年时间运作一个项目,陪它从拆迁熬到挂牌出让,扔进去大笔资金又动不了,大都为了一个目的:获取房地产开发的权利,这块如同一条鱼的鱼腹,更肥美。

然而,吭哧吭哧干了几年一级开发,如同谈了几年恋爱,快到入洞房了,结果换了一个给彩礼更高的老公,这种郁闷可想而知。一旦这种不安全感蔓延开来,谁还愿意陪一个「要熬几年」的项目谈恋爱?

有人说,他们不干一级开发,让行政力量干啊?好主意。可一级开发靠的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砸在里面,沉淀个把年头,等地块成熟,卖上个好价钱,此前的投入才能兑现。关键是:

这不是没钱,还得靠社会力量不是?

看看拆迁难度更大的棚改项目,声势烜赫的这两年,真正干起来的项目,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下半年新华区某棚改项目,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房,已经到了实在没法住的地步,可就是因为「账算不过来」,这个项目就是拆不动,倒逼行政力量只能「以租代拆」,你就知道,在拆迁改造这件事情上:

一分钱真的能难倒英雄汉。

这是一个有些尴尬的困局:一面是没钱投入大规模一级开发,土地平整,把地做熟,净地出让,很多时候还得靠社会资本;另一面是分成政策调整,倒逼土地收益不断推高,来满足需要艰难平衡的分成关系。如今,「保牌」越来越难,也难怪有人想吐槽。

还是原职教中心地块「简单点」,拼的就是实力,准确的说,便是「钞能力」。

3

在如今的北京市场,中海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凡有净地出让,只要中海到场,只要他想拿,没有他拿不到的地。

岂止是北京,石家庄也是如此:2020年,中海其实也只拿了原职教中心这一块地,上半年参与了东三教地块和原天同厂地块,均遭遇强力抵抗。蓝光和荣盛算是「惨胜」,可在这行业,哪里有什么「惨胜」?不拿地,城市公司的下一个项目还不知道哪里去找。

行业里的人都知道,中海强在「钞能力」,行业外的人就不太理解。简单说,中海的资金成本低到「令人发指」,对绝大多数同行都是碾压效果。我粉丝群里,有个读者说过这么一段话:

中小开发商真是没办法,资金成本和中海差几倍开外。中海可能都不需要融资,可一些开发商恨不得所有拿地钱都是高利率借来的,再加上没有品牌溢价,自然就被动了。

挺残酷的:细心的朋友应该能发现,这两块地竞价过程中,有些开发商只能在前面招架一会儿,到了后程便只剩沉默。一位参与现场竞价的朋友告诉我:

我们的授权价只到那个程度,可能连对面的三板斧都招架不住。

六年前的原热电四厂地块,本地开发商还能和全国性开发商掰掰手腕,叫叫板;市场好的时候,大家找钱的渠道比较多,实力差距也没那么明显;可六年后的今天,差距已经到了相当恐怖的程度。

一级开发「保牌」难了,「钞能力」又扛不过对手,至少,一些开发商已经很难在二环内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

其实,被碾压的岂止是开发商,还有购房者。

两块地的成交楼面价都不低,原职教中心地块一万四,原河冶科技地块一万二。地价以前不高的时候,在房价成本里面占大概1/3;后来高起来,占比也在不断扩大,粗略计算,原职教中心地块要卖到两万五才保本,原河冶科技地块要卖到两万出头。

当然,中海和龙湖的资金成本各异,算账方式不同,两家最后的成本价和我粗略算的结果肯定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

首置刚需已经完全不在两个项目的目标之内。

原河冶科技地块还好,当下的区域市场还是刚需和首改当主力。华药主厂区基本拆完,年底年初逐步具备出让条件;石钢和焦化厂主厂区已经或即将拆除,2021年也将成为净地。明年开春,春暖花开,如果你在东北方向飞一架无人机高空俯拍,长安区二环内将是大片净地,如同地震过后。这也将是未来两、三年的供地和商品房供应主力。

拆厂比棚改要轻松点,如果没有类似中央商务区这样招商引资、定向出让,这些净地都将是公开市场上竞价争夺的「香饽饽」。既然是竞价争夺,地价就不好说了,除非大行情生变,否则:

今天原河冶科技地块便是区域地价的「坐标轴」和「压舱石」。

即便按两万出头的房价来计算,一百个平方以内的刚需小户型,首付就需要六十万。换言之,想在长安区二环内买套一手住宅,你的入场筹码就是六十万。

与之相比,原职教中心地块的门槛就更高了。参与竞争这块地的开发商,不约而同地判断,即便这块地因为四周建筑影响,必须「损容」(行内术语,老百姓不用费劲儿搞懂它,大概意思就是需要损失一些建筑面积),可无论是桥西二环内一手住宅供应这些年来极其短缺,还是周边市场一再证明改善比较「凶猛」,这块地都将建设面积高于140平方米的大户型,再算上两万五的单价,首付门槛可想而知。

2020年是石家庄的「改善之年」,一些项目的大户型卖得更好,单价也更高,这逻辑和2019年完全相反。然而,「改善之年」却并非所有改善项目都卖得好,有的项目同样是大户型,卖得就是差劲。至于原因,年底前的回看,我会撰写专文来解读。

首置刚需也是正当需求,也想在二环内买房,享受二环内的好地段、好配套,这一点无可厚非。当然,在二环内的住宅市场上,首置刚需也并非全无机会,「老破小」的房子,老项目的存量房源,还有数量比较可观的小户型在售。像原河冶科技地块附近,现在就有好几个项目有很便宜的小户型在售,首付三、四十万就可以搞定;特别是融创都会中心,其10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尽管房源不多,但还没有大规模开售,也可以等等看。但是,想在未来二环内的新项目中找到低首付的买入机会,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

4

两块地抢得热闹,市场也忙不迭地「蹭热点」。本轮调控已有三年多,比以往任何一轮调控的时间都要长,「超长待机」加上决策层态度坚定不移,「稳经济」压力这么大都没有重蹈「短期刺激经济」这条老路,也就导致连街头老大爷都知道,房价短期内涨不起来。因此,难得有一个刺激「还在观望、偏不信邪」购房者的机会,还能不抓住?

可必须要说明的是,两块地抢得热闹,市场炒得也热闹,可对于当下房价没一点卵用。有人问我:我家就在某块地附近,能不能就着这轮地价,把我家的房价提振一下?我答:如果你家本身就是「次新房、物业好、环境好,周边配套也不错」,不用这块地来撑场,二手房价也错不了。可如果你家是怎么抬也抬不起来的「老破小」,甚至连电梯房都算不上,附近再出这么个项目,只能把你所在的小区反衬得更加一无是处。说到底:

石家庄房价早就过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时代。

当下的二手房价,即便是一街之隔,也能差出来三、五千块,差出来的便是能经受二手房市场考验的「品质」。这里的「品质」,不是靠开发商吹出来的,而是靠买家用脚投票投出来的。

至于一手住宅,年底前的行情其实也非常简单:该降价促销、抓紧回款的,力度不会放松,年底前的业绩考核大限不会因为某块地卖出高价就消失不见。这股风还会吹,年底前吹得可能更猛。

可热闹过后,一地鸡毛,也不能视而不见。上周五这次土地出让,一共15块地,看见的是两块地吸引了前后15家开发商竞争,可15块地仅有6块成交,流拍地块竟有9宗之多。

说起来,这次土地出让,「诡异」之事岂止是9块地流拍。原本可以成交的地块是7宗,可到了新华区十三所住宅地块([2020]093号)报价的时候,唯一一家报名的开发商竟然通过电子竞价系统,多写了四个零,显然是没注意到,单位是「万元」。

▲ 这就尴尬了。

电子竞价系统在石家庄土地市场投入使用已经两年多,可对于一些开发商而言,这个系统显然还是「新鲜事物」,业务不太熟练。可报出来的价格,再撤回已然不行,真让这家开发商按报价掏出来三万多亿,显然也不现实。最终,这块地成为了9宗流拍地块之一,也是最诡异的一个。

9宗流拍的地块,都不是净地,按照石家庄的地方特色,大部分是勾兑、补证地块,一小部分则有「特殊情况」。要在以往,不管是勾兑、补证地块,还是有什么特殊情况,能进入挂牌出让环节,和相关开发商「应有沟通」。可这一次,诡异就在这里:

这9宗地块中,有3宗地块至少流拍过一次,有的甚至流拍了两次,可这次依然是流拍,至少说明,要么,供地方和开发商之间「沟通不畅」,开发商没法拿地;要么,双方「有分歧」,尤其是地价上。

也是在以往,这些勾兑、补证地块,由于项目已成既定事实,即便拿地前没有销售,开发商也往往不会「赖账」,只是拿地早晚问题而已,且以往大都是「尽量早拿」,这些地块所产生的土地收益,也能算到「计划内」。可如今,15块地流拍了9块,占一半还要多,实在是有些反常。

额,点到为止吧。我感觉,我再说,就要惹麻烦了。

以上,是为我的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