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台东今年114岁了你真的了解它吗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台东今年114岁了你真的了解它吗。

但恢复老青岛人心中的“老台东”,其实是个难度相当大的工程,因为作为青岛的商业中心区,台东早年的风貌早已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街道的扩建而不存,无处可寻。但幸好我们还有些老照片,希望即使建筑本身消失了,但建筑所凝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积淀依然留存在这座城市的气韵之中,留在青岛人心里。

7个问答,希望能让你在逛街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这片业态最全、商家最密集的商业区热闹的氛围,更能对比今夕,把握青岛的发展脉象。

台东为什么叫台东?台东镇”。1901年,德国当局将青岛划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四个街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区,低收入者居住在此,不仅欧美人不来居住,日本人也几乎不来。在经历多次行政区域规划变动时,始终是“区级”级别。1994年5月,“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

现在的台东仅仅是个俗称,市民简化了“台东镇”,叫成”台东“,简化了”台西镇“,叫成“西镇”。

上世纪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今日的台东

台东涵盖了那些街道?登州路啤酒街、昌乐路文化街、延安三路婚纱街、台东三路步行街等。大致位于延安快速路以北、延安三路以西、文化市场以东,长春路以南这片区域。

上世纪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今日的台东

台东一共有几条马路?台东一路、台东二路、台东三路... ...

这是德国人出于卫生健康方面的考虑,因为东南-西北和西南-东北走向的街道,顺应了青岛的主导风向,便于空气流通,还能确保太阳屋前都能照到每条街道、房屋正面,满足了“光线 空气=健康”的条件要求。现在你从地图上看,台东的街道依然是45度。

上世纪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今日的台东一路

台东一路是台东镇的第一条马路,现在台东一路和台东三路是台东商业区的主干道。台东二路比较难找,现在它是夹在台东一路和台东三路的一条小路,隐蔽得像个小巷,是各种路边小吃的天堂。虽然处在商业繁华的闹市区,台东六路却是传统的“私塾街”,1929年这里建立了“台东镇小学”当时是一所全市最大规模的小学,也就是台东六路小学的前身。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今日的台东三路

台东怎么变成商业区的?德国人一开始就对台东的建设赋予了商业化思路。因为台东居住的多是手艺人和为青岛公共事业卖力的劳工,所以在台东中心建了一个70x120M的广场,兼具商业街和集市的功能,商贩可以叫卖商品。

20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台东广场上这种自由设摊的行为更流行起来,吸引了多来越来越多顾客,还出现了说书、杂耍等民间文化活动。可以说,这片青岛最重要的商业街区最初就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最早的台东集市和现在的台东夜市

老台东有几家百货商店和市场?

八九十年代的台东市场百货商店

原先在台东三路、人和路上有复兴泰绸布店、荣丰绸布店、永新布店、三兴绸布点、福兴玻璃店、大光明百货店等8家商店,1964年他们合并为一家大型商店,就是“利群百货商店”,1988年成立“利群股份有限公司”,直到现在,利群成了台东的商业地标,每个去台东的人几乎都要去利群逛逛。

台东当年还有个“大陆市场”,位于台东八路、大名路、长春路、云门路间方之内。市场内除居住外,分布着许多行业的店铺,分门别类,相对集中。有饭店、杂货铺等。

每日清晨,许多台东、四方一带的农户及附近做小买卖的生意人纷纷踏至,或推着捆着偏篓的独轮车、或拉着自造的各式小车、车上满载菜蔬,瓜果,粮食等农产品,手工业产品,他们用马车,牛骡车、手推车或肩挑人扛、或臂挎竹篮编篓。他们在市场中露天设摊,兜售水果、蔬菜、鸡蛋等农产品,还有自制的儿童小玩具及各种家用小玩意等。农闲时,还经常有揑面人、吹糖人的手艺人驻足。1987年始,大陆市场进行动迁改造,兴建成新的营口路市场,现已迅速发展成为繁荣的农贸市场中心。

老台东有几家电影院?

大光明电影院

解放后,台东一路第一座新建筑是大光明电影院,这也是解放后岛城新建的第一座电影院。大光明位于台东一路53号。有座位1029个(楼上196个、楼下833个)。放映设备齐全,有放映机两台,可放映包括立体电影在内的所有规格影片。1993年改造完成3个电影厅及电子游戏等项目,2008年3月停止放映,只有KTV墙壁上的六个打字还记录着这里往昔的风光。

台东电影院

解放前,台东出现了一家“慈光电影院”,由于条件很差,大家都叫疵毛电影院,当时的座椅还不是每人一座,是大长椅子,并且下面也没固定,椅子经常是歪七斜八的放着, 而且在屋里还能看见漏光。比大光明差多了。大光明是甲级,慈光才是丙级。50年底后期才改建,改名为台东电影院了。小编记得小时候还去这个电影院看过电影,就在“妇女儿童用品商城”威海路出口的对面。影院门头很破,屏幕效果非常不好,但经营时间很长。这个楼的主体还在,就是不知道现在改作何用了。

遵义电影院

1928年,福寺路4号建了一座大型的商业市场,市场的东南建成商业舞台,后叫“同乐茶园”,再后来改名“光陆戏院”,演出京剧为主。1966年更名为“遵义剧院”。建筑面积2651平方米,钢架结构,有座位1225个,舞台设备齐全,除接待演出团体外,经常放映电影。而且因为场地规模大,娱乐项目多,剧场也总是被工厂和学校包场,极大丰富了工人和学生们的业外生活。2002年6月被拆除,随着台东万达的崛起,万达影城就建在遵义剧场的原址上。

威海路当年什么样?

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口”字,从登州路通到海泊桥的威海路从这个“口”字中间穿过,使得台东形成一个“中”字。

早期的青岛工厂集中在辽宁路和四方一带,而工人多居住在台东,威海路成了工人上班的主干道。青岛人把纺织女工称作“工厂大嫚”,许多“工厂大嫚”由威海路步行,冬天长掩头巾,手持饭盒,三五成群,说说笑笑,也是威海路的一道风景。

威海路南段相当于台东的中山路,各主要部门都曾在威海路设分支机构,如中国银行的台东办事处在威海路;新华书店的分店在威海路等。

90年代,经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业兴区”,威海路一带被规划为商贸区。

德占时期通往台东镇的大道,就是今日的威海路

放眼现在的台东:原来低矮拥挤的小屋棚户不见了,一排排新楼矗立起来。狹窄坎坷的砂石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大陆市场也搬进了新楼,市场周围矗立整齐高大的楼群,威海路成了与当年中山路相比美的繁华商业区,马路成了车流、行人密集的宽阔平坦的大道带来了今日台东的繁华,更通向不可以预知的未来,几十年后的台东,一定又和今天迥然不同。

图文转自_青岛心发现 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