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今年我市的商品房销售情况如何您对通辽市房产事务服务中心的答复满意吗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今年我市的商品房销售情况如何您对通辽市房产事务服务中心的答复满意吗。


按照市纪委、市委宣传部、通辽广播电视台的安排,2021年10月13日《行风热线》的上线单位是通辽市房产事务服务中心,通辽市房产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李莹、副主任朱剑秋、物业科科长傅泽清三位嘉宾走进直播间,就房地产销售、物业服务、住房补贴等问题与广大市民进行了面对面地沟通。

市民咨询:今年我市的商品房销售情况如何?

答:今年截至9月末,通辽市中心城区累计销售商品房13572套,同比下降了9.4%;销售面积149.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6.2%,交易额80.18亿元,同比下降11.1%。

按房屋用途分类:商品住宅销售10164套,面积119.65万平,64.7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59%、6.86%、6.53%。商业用房销售1748套,面积19.48万平,10.77亿元,同比分别上升43.16%、12.18%和下降20.9%。

按区域分:新城区累计销售商品房9132套、100.75万平、53.03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4%、13%、12%;老城区累计销售商品房4440套、48.39万平、27.1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6%、30%、37%。

通过销售数据可以看出,新城区商品住宅需求量在逐渐加大,截至9月末共销售6284套,占住宅销售总量的62%,这其中90-144平方米的房屋占比到74%,也就是说,除了工作、生活等地域条件的刚性需求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型住宅需求量也在逐渐加大。

市民咨询:我知道廉租住房有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两种方式,想申请货币补贴,目前的补贴标准是多少,去哪申请?

答:为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公共租赁住房货币化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群体通过市场租赁解决住房困难。采取由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转向租赁补贴为主的文件精神。

目前我市公共租赁住房租金补贴的标准共分三个档次,低保家庭无房户以及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为每人每月每平方米10元,低收入家庭无房户及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每人每月每平方米8元,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无房户、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新就业大学生为每人每月每平方米5元。我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以户为单位确定数额,同时考虑人口因素,最高保障面积为60平方米,最低保障面积为30平方米。(每户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600元)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申请程序简便,低保、低收入以及中低收入的申请家庭可随时向申请人户籍所在地的社区进行申请即可,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新就业大学生可随时向用人单位进行申请即可。

市民咨询:申请住房保障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变化?

答:按照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通辽市主城区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实物配售实施方案》(通政办字【2013】299号)文件,申请住房保障的条件是:

共分为五类人群:低保家庭无房户、低收入家庭无房户、中低收入家庭无房户、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新就业大学生。

1、低保、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无房户的申请条件为:申请人主城区户籍满2年,且年龄满25周岁或年龄满18周岁患重大疾病家庭。两年内,申请人及同户籍家庭成员名下无房屋转移登记记录、无机动车辆登记、无车辆转移登记记录(小型生产型用车除外)。

2、外来务工人员申请条件为:申请人及家庭成员在本市市区内无住房。持有与本市同一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满5年或重大疾病特殊困难家庭已与本市同一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满2年,且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满2年,由所在单位统一提出申请。

3、新就业大学生申请条件为: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至申报时毕业未满3年;申请人及家庭成员在本市无住房或父母住房困难且人均居住面积低于13平方米。劳动合同已在辖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由所在单位统一提出申请。

市民咨询:买房子为什么要进行房屋网签备案?

答:房屋网签备案中的商品房、二手房买卖合同备案和房屋抵押合同备案涉及到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房屋网签备案工作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是防范“一房多售”的重要手段。商品房网签备案,是由于我国实行商品房预售制度,在商品房预售签合同到办证,需要历经3到5年的时间,为了保障这个期间购房人的合同法权益,防止开发企业再次销售或抵押,应于签合同30个工作日内到房产部门进行备案;二手房网签备案工作,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明确要求,二手房网签备案主要是防止私下签定合同“一房多售”,因为能够通过网签的合同通是经过了房源核验,查验房屋没有抵押、查封等受限信息,才能网签,备案是防止由于各类原因不能及时登记造成房屋再售。同时,房屋网签备案工作要求全面覆盖实施,也是规范房地产中介市场的有效手段。

监制:刘欣来

供稿:通辽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节目组

通辽广播电视台融媒体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