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保障房都是什么人住「政府保障房是什么」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保障房都是什么人住「政府保障房是什么」。

保障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拆迁安置房,是城镇发展的产物。翻看南京贝壳找房,我发现江心洲上的安置房和河西南的商品房相差一半,这就是价格上的优势,极大地吸引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那安置房小区内的环境如何呢,下面讲讲自己住安置房的经历。

先从我现在住的小区说起,上海静安区靠近火车站的一个小区,据房东讲是回迁房。2022年疫情发生前,中介带买房人来看房的寥寥无几,三十二层超高层,站在31楼可以俯瞰到外滩的整个夜景。在电梯里里,时常看到上海的大爷大妈,打打招呼,相比南京的大爷大妈打招呼,似乎少了点温度。疫情发生以来,小区的绿植吸引了大批鸟类在此嬉戏。在外打工,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就是流浪。每座城市老小区,都会有流浪猫,这个小区格外多,在草丛旁,爱猫人士摆放了用塑料盒装的水和猫粮,这次疫情,小区的猫不知道跑哪去了,或许是出小区找吃的了。网络说流传着上海人冷漠,我想说,每个城市都有好人和坏人,那只是个别现象。楼下的好心大姐,早就知道楼上是合租房,从她微信聊天中应该认识大房东,大房东长年见不到人,应该出国了。上海疫情,抢菜难,成为大家共同的问题,我们小区属于疫情重灾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楼下好心大姐,援助了我们锅、青菜、大米。在整个城市都在搞钱的时候,缺乏了人情温度,慢下来的生活,陌生人细小的举动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上海。据陈丹燕在她的书中记载,上海的延安路过去是条河,把租界和上海本地人区分开来,后来有中正路到今天为了纪念革命圣地延安而得名。过去火车站,这边区域属于闸北,也就是我们小区的这个地方,那时治安混乱,老的警察署驻扎于此,因此这个区域居住的多以老一辈警察署当官的为主。


回想南京的租房经历,似乎自己与安置房有某种情节,因为安置房租金便宜,可以省下一大笔钱。2019年的时候,住过城东的安置房,被称为南京四大安置房之一的南湾营片区。70平左右的房间,被房东隔成了四室一厅,厅隔出了一间房,我是住在北边,最小的卧室,这边的安置房,人群大多是周边村庄拆迁搬过来的,麒麟区域再没开发前,就是南京的农村。这里离市中心,13公里左右,最苦恼的是挤有轨电车上班了,早高峰通常要等上两三班车。和我合租的,有个在徐庄软件园上班,做软件的也挺苦逼的,晚上时常能看到他十一二点才回来。那时我做房产,不是那么顺利,售楼处销售这行,好的楼盘通常进不去,边缘楼盘不想去,于是被现实击倒,去了东流的某个售楼处。

在南京把保障房做到出类拔萃的也有,南京江心洲上的仁恒鹭岛家园,号称南京保障房界的天花板,这得益仁恒开发商,在老南京人心中的口碑,这就像政府很多重要的项目建设,要交给万科一样。江心洲的整个城市设计,是交给新加坡设计团队的,处于长江中心,更适合打造海滨城市。


保障房是政府拆迁作为补偿的房子,设计上要远远落后于商品房,对于普通老百姓,入手这样的房子更是要擦亮眼睛,产权问题,在地方房产局都会有备案,俗语讲一份价钱一份货,天上不会掉馅饼是有道理的,如果是自己住还好,如果作为金融属性投资这样的房产,转手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从中国当前的人口负增长情况来看,加上中国房地产发展俨然不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站在了四十岁的发展阶段,我觉得房产未来势必会走向欧美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