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千年古镇大马甸现在怎么沦落成这样了呢「大马古城遗址」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千年古镇大马甸现在怎么沦落成这样了呢「大马古城遗址」。

中国有三个马甸。一在北京,二在淮安,三在泰兴市滨江镇。然而泰兴的马甸历史上派生了三座马甸,即东马甸(东焦孟(彭)庄系东兴村)、中马甸(西焦孟(彭)庄系中甸村)、西马甸(马甸村)。三个马甸原来都在马甸港南岸,连接三个马甸的系东西彭家庄。这里现在住着1000多户5000多人,方圆5平方公里,位于古马干河(原马甸港)西首两岸,水系紧连长江,江平公路(原浦启大道)穿村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发展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个马甸

据传宋代名将岳飞,曾在长江下游北岸屯兵抗金,江边百草丛生,又肥又嫩,正是官兵们放养军马的好地方。当时岳家军在这里秋毫不犯,老百姓十分崇敬这位精忠报国的英雄,为了怀念、纪念他,称其官兵放养军马的草甸子为马甸,连栓马的草也命名为寄马桩子。

古马甸位于柴墟向东南、泰兴向西北大约二十里之间,当时有几十户人家住在长江北岸,有简易码头和几家商店,主要做江边船上生意。这里除几十户人家外,还有几条践踏出来的羊肠小道,其余芦苇杂草丛生。后来马甸改为马店,因设驿站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姓马的人开了大商店。明嘉靖称马店铺,除经营商铺外,也是买卖马匹的市场。据明万历和清嘉庆《泰兴县志》记载马店镇在城北二十里,时与黄桥镇、口岸镇齐名。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8年),马甸首创公立临江初等小学(解放后改为当铺桥初级小学),在老马甸的东首,已百年之久。马甸之名,自宋朝千年以来,虽几经变化,但真正沿袭下来的还是马甸。

古马甸今何在?已塌于长江之中。据说原址在马甸的老当铺桥西首,距今马甸市场约二三华里,位于马甸西江、临江村西首市马甸养殖场处。在古马甸塌于长江之际,当街商贾为保住自家性命及财产安全,纷纷向高岸迁移,一度称为新马甸。

当时的新马甸可能就是东马甸(现东兴村南首),交通大道纵横,四通八达。从泰兴《清代县境图》可以看出,新马甸北连口岸、江都、泰州;东接李秀河通姜堰,又接宣堡北通大泗庄;南直达泰兴城,又可经苏坔、余庄向东南从渡子河南去燕头东去黄桥通向县外。后来逐渐形成了由东而西三个马甸,即东马甸、中马甸、西马甸。三座马甸有一个共同点,都居住在古马甸港河以南。这是泰兴传统的居住习惯,前路后河,便于生产、生活,但对马甸来说,主要便于商贸运输。解放后,泰兴县政府组织开挖古马干河时裁弯取直,西马甸才到了古马干河以北。

东马甸(东焦孟(彭)庄即东兴村)

东马甸现位于江平路马甸大桥南首50米转弯向东一华里处,在现马(甸)根(思)大路北边。东马甸原系东西对面而居,逐步形成南北一条街,南北街头有一丈二尺的大门,早开晚关。北街有一张石头桥,架在老马甸港河上,北连东焦孟(彭)庄,庄上建有刘祖(刘邦)庙。毎年农月28日有集场(物资交流)。石头桥(后改建成木头桥)上,南北人来人往,特别早上更是络绎不绝,带来了东马甸街的市场兴旺。直到解放前夕,街上还有:赵(正先)杂货店、张(金湖)药店、季(良鉴)酒行、李(九如)粮食行、李(文斋)当铺、吴(天王)客栈、屈(金宝)锅子厂、刘(金德)烧饼店、季(庆生)鲜腊行、陈(达官)磨坊、姚(金兰)白面店、季(立生)布店、刘(玉章)茶馆店等。后西马甸兴旺起来,东马甸不少商贾又向西马甸搬迁。

中马甸(西焦孟(彭)庄即中甸村)

原中马甸现位于江平路马甸大桥南边东首50米,商贾亦东西对面而居,形成南北一条街。原浦启(浦口与启东)大道穿街而过,北街有一座木桥架在老马甸港上,连接焦孟(彭)庄。传说宋代焦孟二将驻过,也有人说开始住的焦孟两家,因此得名焦孟庄。后来有人喊成焦彭庄,庄大了又分为东、西焦彭庄。西焦彭庄没有焦彭两姓;东焦彭庄到解放前还有姓焦和姓孟的各一家。东、西焦彭庄多为刘姓,据说这里历史上出了个刘姓武状元,传有“刘状元去拿扫帚星……”的民谣,这里的扫帚星可能是指罪恶敌方头目的绰号。如韩德勤也被人称为扫帚星,“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中马甸桥北路西系宋代岳家军马房, 早已变为民宅。中马甸没有东马甸商店多,后来更没有西马甸繁华,可能是在浦启大道上,常年兵荒马乱,商贾遭受连累,因而商店不兴。仅有刘荣卿、刘金余、曹宗俊三家酒行,刘荣卿兼开粮食行和做煤炭生意,并行中医。有傅家腌腊行、卞家杂货店、曹家药店、刘李两家银匠店等。街上有和尚居住的小庙。桥北设有坛屋,道会门活动的场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中马甸桥南北筑有土围子,设有明碉暗堡,三山队长自杀于此,尸体被士兵用火油焚烧。此间前后,出于战争原因,中马甸北首木头桥被火烧几次,烧了再修,修了再烧,后移建于现江平公路马甸大桥东数米处,当时人们称“洋桥”、“握觔桥”。“洋桥”即东洋鬼子造的桥,建桥木材大多来于当地老百姓家前屋的大树干;“握觔桥”是因在建桥过程中,日本鬼子打的老百姓的握觔太多,老百姓以此为桥名,即让人们世代记住历史的耻辱和日本侵略者的寰无人道。

西马甸(马甸村)

西马甸原位于古马甸港河以南,现于马甸闸北。西马甸街有一条较长的南北街和一条较短的东西街,青板石街道(石头于1958年时作为烧石灰的原料被毁)。北街头有木头大桥, 架于马甸港河上,连接马甸北岸人家和焦彭庄、西三义等村子。西有船码头,连接永安洲东夹江通长江。马甸街建有关帝庙,意为镇住马甸不再塌江。庙外长江边坍岸上,系梅兰芳祖籍之根(大房十二、十三世)居住地。马甸还建有古武庙、平王庙和基督教堂。南北街东翼有张石头桥,连接东西彭家庄。彭家庄现没彭姓人家,也许历史上住过彭姓人家;有传说是根据苏才郭福、姬子彭年的彭祖而得名,带有长寿色彩;还有人说居住最早者是彭城(古徐州)或山东彭庄的移民,因而取名彭家庄。传说彭庄曹姓为曹操家族后裔,并建有曹氏宗祠。彭家庄后庄住有从苏州搬来的蒋姓人家。彭家庄西庄姓曹、姓张的为多,还建有一座的张飞庙、张氏宗祠 ,张姓是否源于张飞后裔,也难以考证。彭家庄东首江平路东系东埜田,最早的傅家由明代泰昌年间迁八定居。西联季家漥子、三角庙等,东西长度有两华里之多,位于东中西三马甸南首。彭家庄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家底富裕,待人热情,历史上流传着“宁做彭庄的伙计,不做某某村的女婿” 的话语。

西马甸的一条南北街和半条东西街似“丁”字形,人们俗称“榻耙街”。当时有句顺口溜广为流传:“马甸是个榻耙街,十家就有九家卖。”后来有人曲解、误解为“十家就有九家卖(淫)”。其实本意是指西马甸街市场繁荣,十家就有九家做买卖、开商店,决不是那种无稽之言。当时马甸街上也确有两家兼做妓女交易的,一是中央大旅社,兼营猪行、粮食行。二是南通大旅社。解放前后街上商店星罗密布。有周家布店、何家车匠店、刘家草行、葛家小猪市、李家猪行、陈家竹行、王家大烟店、陈家旱烟店、徐家冥器店、蒋家理发店、陈家照相馆、田家老虎灶、常焦袁三家药店、李周两家粮食行、殷家汤圆店、周家油漆店、戴家当铺、朱家绳匠店、常家烧腊店、叶家银器店、龚家衡器店、李严两家猪行、戴家铁匠店、戴曹两家浴室、梅周两家杂货店、丁家酱园店、侯家灰竹行、徐家杂货店酒行、孙家杂货店、张李戴三家茶馆店、王家布店杂货店、傅王两家鱼行、刘家布店、高家皮匠店、肉案子无数家等等,商贾大约六十多家,还有苏家武术馆。街两边卖蔬菜、副食品的排列成行,叫卖声不断,市场十分繁荣。

西马甸是苏中长江北岸的一个重要港口,有通往江南的小火轮船码头,有袁李两家邮局。设有江海关,从外地来泰兴、黄桥、泰州的船只货物都要在马甸登记过关。站在古马甸木头大桥上,俯瞰马甸港河,船只来来往往,如穿梭一般,常有几十条大小粮食船、猪油酒船、灰竹船、江灰(运外地垃圾当肥料)船和木排等,停靠在港面上。满船卸、空船装,劳工们肩挑背驮,上上下下,忙个不停。历史上马甸、泰兴的猪油酒在杭州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傅家几乎天天有去杭州一带的猪油酒的船队,当时市场上十分抢手。马甸设有船行、过载行、交易所等,还设有捐局即税局,征收猪捐、酒捐等等。为保证物资安全畅通,设有江南公司、镖局、保险公司。过往船只可请保镖押船,物资可受委托通过水路运往各地,保险后如发生短缺由保险公司理赔。大自然给马甸港形成了潮起潮落,历史也给马甸街带来了兴衰盛败。当时的马甸成了长江北岸马甸港上的一盏明灯。

三个马甸


马甸港水路向东转北(后开拓成两泰官河)连接泰州、姜堰等里下河地区;向南可连接泰兴,靖江通长江;向东连接黄桥,如皋,南通入海。马甸港系苏中多地接通长江、大运河的重要港口之一,担负着历代农田排灌,官民的交通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发挥马甸港的运输、排灌效应,从1958年起,在马甸港西首建起了节制闸和翻水站,将马甸港裁弯取直开成古马干河,在马甸闸西开挖引江河直通长江。2017年改建竣工的马甸枢纽工程,一座流量每秒60立方的泵站可排可灌;一座套闸可使长江、大运河来去航行的装载300 吨的船只安全通过,不仅有益于泰兴地区,而且惠及泰州和南通地区。

《泰兴县志》记载,明嘉靖《惟扬志》称马店铺,时有驿铺设于此而为马店铺。明万历《泰兴县志》载述,马店铺在城北二十里,时与黄桥镇、口岸镇齐名,后江边坍塌东迁称新马甸。马甸港上慢慢地形成了西马甸,东马甸、中马甸三个马甸,其中西马甸最为繁荣,是泰兴物资交流的中转站。长江、大运河水上的船只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当时流传着“买不尽的东南,卖不掉的西北,装来四方商品,运走本地货物。”马甸港发挥了应有的功能。

傅文章先生写的文章《村街相连的马甸》

现在的马甸呢?镇没了,降级了。 30年没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