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桃花源记中的细思极恐之处「桃花源记背后的恐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桃花源记中的细思极恐之处「桃花源记背后的恐怖」。

如今的教科书里,藏着许多意境丰富的趣文,而其中常见的,还得数历代诗人们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的描述里,大多讲的都是古代发生的趣闻趣事,向来动静结合,很是有趣。

但这些趣文,我们并不一定都能读懂。有的意境明朗,容易辨读。但有的却深藏着奥秘,不细细品读,很难发现其中的异样。

在学生们惧怕看到“全文背诵”的文章里,又数陶渊明的诗词作品占比较多。

在他的笔下,诞生了太多后世奇文,其中,就有让人熟读不忘的名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但学生们不知道的是,这篇看似描写生动的文章,其实内涵丰富。在一番细细品读之下,竟然还读出了细思极恐的细节,这让大家对“桃花源”产生了莫名的害怕。

事实上,《桃花源记》真的是一篇诡异的文章吗?让人觉得细思极恐的点又在哪儿呢?

陶渊明的创作背景

在读书的年代,语文真的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从一年级开始认现代生字,到后来,我们逐渐看到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于是开始接触古时的文字和文章,统称文言文。

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大多都是古代诗人所见所闻的有感而发,因此很多为描述记叙文。但也有部分作者,喜欢创作一些超出现实的奇文,以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

在这类文章中,就包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文章讲述的是渔夫误入“仙境”的故事。

在陶渊明的描写里,桃花源确实是个奇特的仙境,里面也住满了一群不愁衣食的人。

在那个开满鲜花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安乐,和平富足,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

那在当时,陶渊明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会出现桃花源这种仙境呢?

东晋时期,王朝腐败,人们长期生活在被压迫和剥削的环境中,渐渐地也对这个动荡的世界失去了信心。而陶渊明本就出生寒门,壮志难酬,心中的抱负一直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人生背景下,陶渊明依旧很希望能够见到更好的世界。

因此,富有情怀和素养的陶渊明,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创作上,他投入情感,给予美好的愿望,最终创作出了惊叹于世的《桃花源记》。

教科书里的《桃花源记》

在教科书里,《桃花源记》是一篇景色绝美的文言文。不仅细节描写动人,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让读到文章的人不禁感叹:这真是一篇书里都能看见美景的文章。

文章里,溪水两岸,走百步便能看鲜嫩的花草,再往前,便是一片桃花盛开的林子,伴随阵阵花香,实在美景诱人。这华丽词藻的背后,满眼都是花香四溢的世界。

虽然是虚构的仙境,但在陶渊明的笔下,描写生动,词藻丰富,更有不同方位的细节侧写,活脱给世人呈现的,是一幅难得一见的世外桃源美景图。

这似小说般完美的地方,其实也是作者心中的寄托与理想。

在对桃花源每个细节的表述中,其实都加入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倾诉了他心中,对现世怀才不遇的不满,以及对当朝腐败统治的痛心疾首。

正是这样一篇教科书里的经典美文,没想到却内含玄机,知晓细节后,不得不令人背后一凉。

《桃花源记》里的细节

虽然文章的描述逼真动人,但认真分析下来,其实这些特写都让人细思极恐。

首先让人觉得诡异的,是作者对进入桃花源的方式的描述。

一个如仙境般的地方,在古代进入其内部的方式,是不可能由狭窄到宽阔的,因为这是形容墓穴布局的方式。正常的住所不会如此进入,这是完全不符合古代布局理念的。

接着,在桃花盛开的这段描述里,桃花的出现与花期,也是完全不符合生活逻辑的。

在古代,桃树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树木,而是一种辟邪的代表。人们通常只有在清明时节,才会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甚至会以此作为阴阳两边的分界线。

因此,桃花出现在古代,并不是美景的象征,而是一种“鬼神的信念”。渔夫看到遍地的桃花,地点诡异,象征的意义也直指先人,这实在让人觉得太过凑巧。

作为这整篇故事的主角——渔夫,恰恰在古代也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心头一凉的职业。

在官宦朝代,渔夫对于大家的作用无非有这两种:一是捕捞物体,二是捕捞尸体。在文章里,能发现桃花源的渔夫,不是在捕捞物体,就是在寻找尸体。

这明里暗里似乎都在表述,这个所谓的人间“仙境”——桃花源,极大可能不是阳间的世界,因此里面住的人,也极大可能是已经逝世的人。

在对桃花源里,所建造的房屋进行描述时,其实也是相当符合逝世的人所住。

在山下的村子里,房屋布局应该是错落无序的,人们必须依靠山上的基石才能建造房屋。但在桃花源里,房屋错落有致,按序排好,这基本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得到的。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房屋,其实暗示的对象是“墓碑”。

因为只有一座座竖立的墓碑,才有可能错落有序,排列好,规整而齐全。更何况,这周边还有依山傍水的环境和成片的桑竹地。

最让人觉得诡异的,就是桃花源里住着的人,基本也都是不符合常规生活现状的。

这里的人虽然年龄各异,成家生娃,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与世隔绝”。

既然是从秦朝逃难过来的人群,又与世隔绝了,那为什么会穿着外面当朝的衣服呢?

唯一的解释,还是指向了“先人”。因为只有逝去的人,才有可能接收到后辈所“给予”的,当今朝代的衣服,烧衣服给先辈,也是一种后人祭奠先人的方式。

这么看下来,光是从大环境的细节描写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仙境,实在是太诡异了。

结语

对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陶渊明的心境与体会,我们自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但我们唯一可以尝试做的,就是翻阅他的《桃花源记》。对此细细品味,研读透彻,其实就能够感受,他在文章里给世人所留下的,内心所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实在太多,特别是在政治腐败的朝代,人们不堪重压的生活比比皆是。我们在熟知历史的过程中,依旧忍不住替这段艰难的岁月感到痛心与难过。

但好在,还有像陶渊明一样的诗人,他们虽仕途不顺,但仍能潜心创作。

在表明志向的奥路上,他们一路前行,并给后人留下了传世的经典作品,也让我们有了更进一步,接触真实历史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