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翰林明清选拔「清朝翰林院相当于现在部门」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翰林明清选拔「清朝翰林院相当于现在部门」。

封建时代,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一举成名的状元照例入翰林院,为修撰。第二,三名的榜眼,探花也授编修等。而进士中考试好的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考试散馆(毕业),也授翰林院编修或检讨,所以翰林是读书人科考中选拔出尖子中的尖子。清翰林品级虽不高,但也挂朝珠,穿貂鞋,是很特殊的。

明代朱元璋不设丞相,皇帝自己裁决,却让翰林备顾问,作智囊。成祖以官阶较低的翰林入皇宫午门内值班为内阁成员。所以明高拱说:“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也矣。然皆出自翰林“。

从唐明皇开元以来,设翰林学士作皇帝的近侍,作文学侍从之臣,起草词翰文件,流传下来,翰林成了重要的接近帝王的朝官。明代翰林经过升迁成为内阁首辅——实际的宰相,清代入阁拜相的绝大多数由翰林出身。

而且明代的翰林充经筵官,给皇帝讲书。康熙明文规定不是翰林出身的不得作经筵官,不能成为名誉上皇帝的老师。清代掌文词翰墨的南书房行走和皇子师傅的上书房行走都要由翰林充任,只有翰林才称为“太史”,非翰林出身死后不得谥以“文”字,可见翰林地位不同一般了。

汉代侍诏于玉堂殿,唐代侍诏于翰林院,所以以后翰林院也叫玉堂署。

翰林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明清的重臣宰辅大都从翰林出去,翰林院一向被认为是储材的地方。读书人来这里升官也快。士人多以点翰林为仕官捷径,由编修,检讨十年可至侍郎,虽未必尽然,亦差不多。

翰林院和文史多关系至深,明清都以翰林院掌国史,修实录,作起居注都官。我国自古重史官。唐宋宰相皆兼史官。

翰林又作会试,乡试的考官,充各省的学政,关系科举考试。

翰林又一个重要任务是编校图书。如《康熙字典》的编纂人都是翰林或出身翰林的。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馆即设在翰林院内。

由于翰林院是比较重要和清闲的机关,所以被认为是清要,清秘之处,来到这块地方好比登上瀛洲入仙了。清朝每隔四,五年,临时宣布考试,翰林侍讲学士以下都得应考。成绩三等以下的,要降调,罢斥,所以民间传言:“翰林怕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