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写给女儿的历史书》(二十三)——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写给女儿的历史书》(二十三)——史上第一次大分裂。

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与镐京相比,洛邑的位置偏东一些,所以我们后人把从周平王开始定都洛邑的这段时间的周朝称之为东周。

从东周开始,我们所能得到的史书越来越多了,比如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记录的鲁国历史整理修订了史书《春秋》,记录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长达241年的历史,《春秋》是编年体的体裁,也就是按照年份把每一年的大事都记录下来,还按照四季来记录因此命名为春秋。这对我们来说,方便了很多。这一段时期,也被后人称为春秋时期。

其实在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记录本国的历史,还顺便记录一些其他诸侯国的大事,但是这些史书基本上都失传了。

让我们说回到东周。

之所以要区分东周西周,其实迁都到东边一点儿的洛邑并不是根本原因,周以前的商朝迁了五六次都,我们也没有把哪次迁都后的商朝叫个东商或者北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东周和以前的周朝不一样了,必须要区分一下。这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周王室衰落了。

周平王的继位,是在自己父亲被自己舅舅带人杀了以后才登上王位的,在其他诸侯眼里,这个周平王就让人不是那么服气,大家心里或多或少的会想:如果我带上几个哥们儿,再叫上犬戎或者其他什么戎,去洛邑也搞一家伙,那是不是我也可以立一个周王?如果大家都存着这么一个心,就可想而知周王室的日子有多不好过了。

毕竟几百年过去了,当年周朝刚建国时分封诸侯的初衷已经完全没人当回事了,这时候如果周王室站出来跟各诸侯说几百年前咱们是一家人,我是王室,你得尊奉我,你得给我朝贡,各诸侯客气一点儿的按时送点儿土特产,不客气的就干脆不搭理,更不客气的还把周王都打了呢。

周平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因为死得早,所以就由孙子继位,也就是周桓王。周桓王继位没多久,就和郑国搞得关系很不好。

这个郑国其实是个很新的诸侯国,开国国主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建国时间是在公元前806年,也就是说是在周宣王在位期间把自己的弟弟封为伯爵并立国,位置一开始在今天的陕西华县以东,后来感觉这地方四面都是彪悍的少数民族,安全感几乎没有,又正好看到虢国和郐国好欺负,于是从这两个国家抢了一块地盘,然后举国迁了过来,位置在今天河南滑县和荥阳一带。

郑国迁国的时间是公元前772年,请注意这个年份,要知道周平王迁都是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说郑国当时的国君郑桓公在周幽王被杀前两年就已经发现情况不妙,提前撤退了,可以说是太有先见之明了。所以当周平王灰头土脸的从镐京跑到洛邑的时候,郑桓公还能气定神闲地帮周平王安顿下来。

东周各诸侯国

这时候让我们再总结一下这个郑国,你会发现它不但根红苗正(周平王的叔爷),而且政治智慧极高。这样的诸侯国,你说它是不是有点儿牛?所以它对从镐京逃难过来的侄孙子,就不是那么恭敬了。但是周平王再灰头土脸,好歹他也是周王,而且他越是落魄,就越是渴望被诸侯国尊重,现在郑国这样骄横无礼,周平王自然就想怎么收拾一下郑国,可是问题来了,他没这个力量啊,但是他想收拾郑国的企图又被郑国发现了,因此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越来越差了。到了周平王的继位者周桓王,他和这时候的郑国国君郑庄公干脆就直接兵戎相见了。

郑国和周王室直线距离大概一百公里左右,而且地处河南平原,一个急行军两天就能到,所以双方开仗特别方便,于是在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出兵讨伐郑国。而且郑国二话不说就迎战,三下五除二就把周军打败了,郑国的将军祝聃还一箭射伤了周桓王,差点把周桓王俘虏了。这时候郑庄公赶紧让军队停止追击,祝聃还埋怨郑庄公干嘛不追,就差一点就把这个周王逮住了,郑庄公答道:幸好你没把他抓住,否则你让我拿他怎么办?

这个片段可以说是我们讲了这么多历史事件以来细节最丰富的了,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祝聃作为郑国的将军,对周王是没有一点儿尊重的,说伤就伤了,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主子是郑庄公。而郑庄公的回答更是有意思,他说这话透露出周桓王是伤是抓其实无所谓,但是真的抓了,那就麻烦了,因为他不知道别的诸侯国是不是也和他一样对周王毫无尊重,也不在乎是生是死,一旦有那么七八个诸侯国还是对周王忠心耿耿,那他这个郑国可就麻烦了,无论如何,他自己也不想当一个杀周王的诸侯,况且他还是周桓王的同姓同族的叔叔辈。

从此以后,周王室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也不会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周王室了。春秋舞台上的主角是那些诸侯国,一个个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