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民国陕西:1945年的南郑县(今汉中南郑区)和宝鸡县旧影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民国陕西:1945年的南郑县(今汉中南郑区)和宝鸡县旧影。

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大西北的陕西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很多地方成立了工业合作社,动员失业工人和难民积极参与,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并将生产的各种战略物资送往前线支援抗战。

1945年初,英国科学家、摄影师李约瑟来到陕西的南郑和宝鸡等地,用镜头记录下当时工合组织的开展情况。

南郑车站

民国时期的南郑汽车站,候车室是位于公路边的三间瓦房,白灰粉刷的墙面上写有“南郑车站”的字样,条件非常简陋。

南郑街头

当时的南郑直属陕西省辖。图为一辆工合组织的卡车停在南郑街头,工人们正忙着卸货。路边的建筑为南郑工业合作社所在地,一些工作人员正站在门前看热闹。

纺羊毛

一名南郑的老妇人正在纺织羊毛,天气寒冷,她在干活的时候,腿下放着一只烘笼儿,里面有一个盛着火炭的小陶罐,以保持腿部的温暖。其身后站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怀里也抱着一只小烘笼。

工合大院

从高处俯瞰位于南郑的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房屋和院落。画面近景是一排窑口,前面摆放着很多已经烧制好的瓦缸。

当地百姓

在南郑工业合作社附近看到的场景,午饭时间,一群当地的农民正在各自的家门口吃饭。他们有的住着窑洞,有的住在低矮的泥屋草棚内,条件艰苦,但生活气息很浓。

沤池

一家造纸厂内,两名南郑工合社的造纸工人正在将一些富含纤维的青草放入水池内。纸张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将青草泡在水中,通过日照发酵,便能将植物纤维分离出来。

碾压纸浆

几名工人正赶着四头蒙着眼睛的骡子围着圆形石槽加工纸浆 。据李约瑟介绍,这种方法虽然很原始,但做出的纸张质量却很好,附近的印刷合作社都用它来印刷军部的书籍。

河南难民

1938年和1942年,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河南百姓经受了两次大的劫难:一次是花园口决堤,一次是大饥荒,为了活命,无数河南乡亲沿陇海铁路逃至陕西谋生。据统计,当年人口不到一千万的陕西,总共收纳了三百多万难民 。图为位于宝鸡城外河滩上的难民窝棚,居住在这里的难民是工合社生产的主力军。

制毯厂

宝鸡的一家大型制毯场,烟囱之下摆放着两只冒着滚滚热气的大染缸,很多工人站在旁边。 这个露天的场地就是当年的染色车间。

拧毯子

染色后的毛毯经过漂洗后,利用简易的机械将其拧干。图为三名操作机器的毛毯厂工人。

晾晒

染色后的毛毯挂着高高的架子上晾干。据统计,在整个抗战后期,工业合作社共为中国军队生产了300多万条毛毯。

压缩毛毯

几名工人正在通过螺旋加压装置压缩毛毯,以减少毛毯的体积。这些毛毯将通过各种运输工具运送到全国各地的抗战一线,供官兵使用。

纺织车间

在宝鸡的一处纺织车间内开办的特殊培训班,工合组织的女成员们正在这里学习新的编制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能。

经线

在一处空地上摆满了线轴,两名经线师傅正在工作。经线是织布前一项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是材料上织布机前一道必须的工序。

高大的水车

宝鸡城外河边的水车,主要用于灌溉,注意看在水车底部蹲着一个人,通过参照可知水车的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