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隐于地下的城墙基石重见天日江山古城墙: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隐于地下的城墙基石重见天日江山古城墙: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衢报人文智库专家 徐青

“江山有明代古城墙,或许连江山人也很少知道。古城墙经清代,历民国,至现代,或被陆续拆除,或湮没在了历史的波涛中,现仅留有零星遗迹。日前,江山中心城区鹿溪路雨污管网改造工程施工中,本文作者新发现了一段江山古城墙,这段城墙是目前发现的江山古城墙内外墙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

1987年的通宁门老城墙。沈天法 摄

一段江山古城墙的新发现

鹿溪路是贯穿江山老城区的唯一一条南北向的交通要道,根据明清时期的江山县志记载,鹿溪路正好经过江山古城墙的南段和北段,此处是否能够发掘明代古城墙颇受关注。

9月15日傍晚,笔者在鹿溪路环城南路标段施工现场,惊喜地发现有几块城墙基石露出,还有两块城墙石被挖出。次日一早,笔者与正在江山考古的省考古所专家、江山市文旅局相关人员赶往现场,经现场清理及观察,一段东西走向的城墙基裸露在距地表约30厘米深的土层里。城墙基正位于环城南路与鹿溪南路交接处,江山东方超市西侧,离小南门城门大约100米,经定位为北纬28度43分56秒,东经118度37分20秒,判断应该是江山古城墙的最南端。城墙内侧叠石两层,外侧叠石三层,外侧基础明显深于内侧基础,城墙内外沿墙体各有条鹅卵石铺设的路。现场经测量,城墙基宽约4.15米,长10多米,条石长宽不等,其中被挖出的两块城墙石大约长76厘米、宽48厘米、厚44厘米,重达400多公斤。

这段城墙是目前发现的江山古城墙内外墙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遵照文物保护的保存现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有关部门已经决定采用记录数据信息后就地掩埋、原址保护,部分零散在地表上的条石移到相关单位保管。

一段江山古城墙的建毁史

江山设县至今刚好1400个年头,城垣几经建造、修缮、毁坏。据《康熙江山县志 拾遗志 古迹》记载, 土城,按《信安志》:旧有土城,高寻二丈,今革。 土城是有史料记载江山最早的城墙,由于土城消失年代久远,到明代已圮废并失考了。现存的城墙明代以来的志书均有详细记载,为明隆庆元年(1567)知县余一龙倡建。

嘉靖四十五年(1566)婺源人余一龙进士任江山知县,据《康熙江山县志》记载,此时 矿寇时发,居民家戈巷炬,苦无防御,屡议筑城不果 。当时,周边有两支盗贼威胁江山县城,一支来自福建,常流窜于江西玉山、广丰一带;一支经常劫掠于徽州和饶州之间,百姓不得安宁。余一龙到任后,分别向衢州太守何公东序、二道分守张公虚江、分巡毛公少山汇报,又禀报两台督抚赵公玉泉、巡按王公仁庵,均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当时县内百姓听说要建如此大的工程,便担心不堪财力和人力的负担,群众议论纷纷,意见得不到统一。为解决财力不足,他恳请督抚赵公给予免除本县数年的公粮和徭役,以资民力。为平息官吏民众中议论,他请巡按王公出具告示,使所有的官员百姓都明白建造城墙的重要性。经过种种努力,百姓踊跃参与城墙建造。工程于明隆庆元年11月动工,完工于次年4月,一共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

城垣旧志记载 延袤五里,高二丈有奇,厚一丈五尺有奇,长一千丈有奇 。东傍江山港,西倚西山,沿山川与水系走向,因地制宜,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周长约3.5公里,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0.55公里,面积约0.65平方公里。珉石城墙,其状形如玉叶,故江山又称石头城或玉叶城。有九个城门和一个水门,各门建有城楼,雉堞鳞次,每个城门都有特定的含义和吉祥的寓意。按逆时针方向,南面二门:一门为通福门,面向福建,为正大门,又称大南门;另一门为通和门,近对江山和睦,远对福建政和,又称小南门。东面三门:一门为通昌门,面向遂昌县,又称大东门;另一门为通禄门,门外数十步即鹿溪,鹿与禄同音;第三门为通宁门,面向宁波。北面二门,一门为通安门,面对西安县,又称大北门;另一门为通化门,面向开化县,又称小北门。西面二门:一门为通兴门,面向江西德兴,又称大西门;另一门为通贤门,一说此门外宋代有一个江山大贤人徐存,二说此门面向江西进贤县,又称小西门。水门称之水星门,不通人只通水。城墙的建成百姓欢欣,文人雅土纷纷为城垣作记,明嘉靖十四年进士、礼部、吏部、刑部尚书毛恺作《江山新建石城记》;明嘉靖二十年进士、广东左布政使徐霈作《新建江山县城垣记》。

康熙十三年(1674),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叛清,一度攻占江山县城。据《同治江山县志》记载, 荡平以后,雉堞倾颓,西偏尤甚 。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汪浩发动捐款,募集资金修筑城墙,一年多时间才告竣。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杨椿又主持修城墙,直至四十一年(1776)知县宋成绥手上才告竣。道光七年(1827),知县杨绍霆又劝捐修城墙。到同治七年(1868),知县陶鸿动修葺南门等城楼。民国十八年(1929)县长陈鼎新发动修城墙,成为有记载的最后一次城墙大修。民国廿四年(1935)张发奎率领的闽浙赣皖四省边区清剿总指挥部驻防江山,命令县城商民拓宽大街(即今解放路),拆毁通福门。民国三十一年,日军入侵江山,城墙城楼成为碉楼,防御日寇。至解放后50年代,尚能依稀保留原貌,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城墙被陆续拆除,到上世纪70年代,基本拆尽。时至今天,可以说踪迹难觅了。

一份探寻城墙遗存的热爱

江山城墙曾护佑过江山万千百姓,它曾是江山县城最宏伟的建筑,走遍江山县城已很难找到比老城墙历史还久远的建筑了。近年来,江山市不停地探寻江山城墙的遗存。

江山现存的城墙地面上的有一段在大西门路口以南50米、江山二中西北角往北5米处,尚幸运残留老城墙数米,不过只留得城墙的半壁,靠外一面已不存,而内壁隐在居民区内,已作围墙用,其上端厚度仅数十公分,下端呈梯形。

江山市政府后面县河东路16号一古井边现存的一段古城墙。沈天法 摄

另有一段城墙,在江山市政府后面县河东路16号一古井边,位置正好位于明代江山古城的水星楼与通安门之间。地面上有二层叠石,地下叠石有4层,内侧城墙保存完整,外侧城墙状况不清,长约10米。2016年初,附近小区改造差点被毁,有幸发现后及时进行了立碑保护。而后,江山市档案馆陆续搜集到带有铭文的城墙砖,数量达到几百块,铭文砖的种类也已经增加到近30种。

铭文城墙砖 江山市档案馆 供图

2018年11月9日,在江山西山底目连洞拆迁现场再次发现了六块城墙石。

2020年,通昌门片区拆迁任务完成,在清运建筑垃圾中几次发现了城墙石、城墙砖,江山市申请了城墙遗址的考古发掘。今年7至9月中旬,省考古所对城墙的考古试掘中发现了很多城墙遗址,城墙附近叠压着不同时期、不同深度的城内外鹅卵石,特别发现了城门遗址,通昌门的位置也得到了确定。

今年7月至9月中旬,省考古所在江山通昌门片区进行古城墙的考古发掘。沈天法 摄

一个保护江山古城墙的心愿

明代江山古城墙距今已453年了,它的一石一砖、一门一路都凝聚着历史的厚重,见证着江城旧事。通昌门在以坐船出行水路运输为主的时代是江山主要入城口,是最靠近须江的一个城门,这里曾是水陆交融,游人如织。

江山古城墙手绘示意图。徐炜 制图

近年来,江山明代城墙真实面目逐步清晰起来。希望市民和部门单位加强对古城墙的保护意识,让城墙遗存不被破坏,争取申报成为文保单位,立碑保护,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收集散落各地的城墙石、城墙砖等城墙构件,建设古城墙遗址公园,修复通昌门城门、城楼及一段城墙,原址原貌保护一段古城墙遗址,将通昌门城墙遗址打造成江山休闲旅游好去处,让厚重的古城散发出历史“幽香”。


来源:衢州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