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百姓网:“轻”的价值回归与效率想象力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百姓网:“轻”的价值回归与效率想象力。

写这文时正好看到一篇文,是前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卫哲的一个讲话。他离开阿里后做了投资,说五年来收到无数BP计划,永远是讲“我规模多大,我今天多大,我未来多大”或是“我今天多快。”

但,没人讲自己效率有多高,或者多大以后,效率还能维持多高。

卫哲说,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提升效率。没有效率的增长,是加速自杀。而如果一个公司没有人均十万美元的贡献,就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

或者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聊聊分类信息平台的变迁史。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心有灵犀,分类信息平台的三个代表:58、赶集、百姓网都在2005年成立(百姓网的时间表以创始人王建硕加入eBay负责分类广告平台客齐集开始,08年正式更名百姓网,成为本土创业公司),江湖夜雨十年灯,当初的竞争格局到今天已经被彻底颠覆了。

赶集和58在2015年合并,当时是轰动行业的大事。说是合并,但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其实就是竞争的一方一个体面退出的方式,互联网若干起并购都是这套路。

58和赶集的合并是否意味着分类信息模式是过去式了呢?未必

所以杨浩涌做了瓜子。我其实不太会定义这个新产业,O2O?其实不管瓜子、美团还是滴滴,和O2O诞生时候的定义都不一样了,O2O诞生时的概念其实是围绕着销售层面的互联网与实体渠道的打通。但今天的瓜子们,其实是围绕互联网工具,针对传统行业建立的一种全新思维、组织、商业模式的服务模式。

不过和过去诀别的原因倒不一定是“过去”的模式真的落后了,而是新业务和旧业务不得不二选一。

比如58做到家,其中一项服务是上门搬家服务,用户可以直接通过APP约到家旗下的司机并完成服务、结算和评价,但这势必影响了原先在58同城投放广告的搬家公司的利益,所以58集团也要在内部另外开辟一个空间,孵化到家业务。所以杨浩涌毅然奔向二手车市场。

在58与赶集大开大合式的竞争与合并的十年里,百姓网一直初心不改,很低调。不管业界怎么变化,风口几乎一个不赶,专注在分类信息服务。

我们说,创业者跟随最新的潮流是值得鼓励的,但坚持初心也不见得错。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做出抉择,但要判断这个抉择的价值,可能要把时间轴往后拉看得更远。

15年,当目光都聚焦在赶集和58合并时,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百姓网也陆续迎来了几个重要的发展的节点:1月,宣布获得D轮融资;7月,拆VIE;10月,申请挂牌新三板;16年3月正式登陆新三板,17年4月发布16年财报,营收3.4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为什么在创立十年后,在部分行业人士认为分类信息服务“落后”了的时刻,百姓网反而迎接到自己发展的高峰了呢?

我们先聊聊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区别。

大概在10年左右,移动互联网还没普及时,我曾采访过一个传统IT企业的高管,他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传统企业和IT企业的区别就是:一个随着业务增加,要加人;一个随着业务增加,要加服务器。

简单的说,互联网的规模增加是数字化的,而传统企业的规模增加是基于物理世界的。

所以区别互联网和传统企业其实并不是看你和消费者接触的界面是数字化的还是物理形态,而是看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依赖于哪种增长要素。

就以纸媒做例子。纸媒在成本结构上其实非常奇怪:一个以内容为核心的产品其成本最大的开支不是内容生产,而是印刷与发行,甚至后者还是刚性成本。互联网时代前,这部分成本可以带来信息层面的渠道垄断及销售和广告,换句话说,线下“发行”甚至与内容同等重要,但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消失的报刊亭是纸媒权力被消解的重要标志

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媒介与渠道的革命轻松瓦解了纸媒投入回报比公式,一条信息扩张的边际成本相对以前几乎是0。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媒介(例如网站)相比纸媒的盲人摸象,在数据的跟踪和回溯方面有了革命性的一步,尽管他依旧不完美。

第一波互联网企业其实就是这个模式:对重新界定了信息的分发媒介,推动了数字化的信息交流方式。这实现了两个结果:

第一,企业的边界扩张几乎是无限的,也极为高效的;

第二,数据可以回溯,从而为企业增强了叠加新业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百姓网这类分类信息入口在根本上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新型信息媒介,他们改变了人们获取服务的方式。人们对内容的获取体验及反馈可以全部基于数字完成,然后在线下获得服务,服务的内容可以百花齐放。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追求速度、体量,以及融资,而平台产品的特性是开放程度越高,体量增长越高,对用户体验的管理难度就越大。任何企业都在宣称自己一切为了用户,但在实际发展中,迅速扩大规模追逐资本和精耕细作仔细管理用户体验谁先谁后呢?

相信每个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考量。而我相信杨浩涌转型做瓜子,也是考虑到与其和58在分类信息上拼规模资本,不如专心做好一个垂直领域。

这就是为什么十年后百姓网反而在资本市场表现良好的重要原因:分类信息平台模式仍有价值,而这个价值在主要竞争对手转型的宽松竞争环境中,有机会被放大。

昔日对手做的其实已经是另一个生意。写这文时,我正好和一个共享经济的创业者聊一个话题,说滴滴、美团、瓜子是不是互联网企业,他说是,就基于两个理由:第一,对数据的跟踪和控制;第二,企业边界可以“无限”的扩张。

但我对“扩张”表示存疑。我说你会发现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增长确实是互联网式,资本对他们的估值也是互联网式的,但他们盈利模式的核心是传统企业式的,通俗地说,每增加一单生意,可能就要付出“一个人”的成本,互联网的作用在其中 是优化物理世界的效率,但对物理单位的产能不可能造成质的飞跃,而自己业务扩张的边际成本也是按照物理世界计算而不是数字世界计算的。

(我认为如果你的扩张是基于物理世界的,那你其实更接近传统企业)

这就造成部分企业的一个诡异现象:估值越高,融资越多,业务量越大,亏损越多。增长是互联网范儿,造血能力连传统企业都不如。

从我的角度看,这责任不是企业的,是资本的。在财务模型都没有成型的时候,资本就按照互联网方法论催熟新物种,是这种诡异现象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卫哲在做了投资人后,在今天要强调效率,因为资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方法论。

所以价值需要在具体场景中讨论才有价值。当竞争对手奔向某一个垂直领域做服务,企业延伸已经变成基于相关领域的产业链布局,甚至亲力亲为,在新物种们的重模式与互联网估值发生矛盾时,百姓网有机会重现”入口“的价值。

这可能是我们理解到底什么才是互联网”轻资产运行”的案例:所谓的轻绝对不单单是线下投入低的意思。甚至我认为百姓网还应该继续加强“线下”的投入,也就是对平台信息的审核与管理。“轻”的真正含义是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始终限定在互联网的边界内:基于数字基础的无限扩张与数据的有效管控,最终,你的增长估值和盈利都是互联网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