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打开文化之门|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德胜门箭楼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打开文化之门|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德胜门箭楼。

2020年6月13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的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北京文艺广播FM87.6《打开文化之门》特别策划系列节目“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为大家讲述开辟为博物馆的文化遗产故事,呈现饱经沧桑的文化遗产新面孔。6月8日开始,每周一19点,与听众朋友见面。

6月8日:德胜门箭楼-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6月15日: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

6月22日: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德胜门箭楼,“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的历史见证

出鼓楼北面的豁口,顺北二环路西行不远,就会看到一座巍峨的箭楼。楼体特征是,座南朝北,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铺顶,绿琉璃瓦剪边,墙体东西北三面共有军事用的箭窗82孔。这就是北京城历史上“京师九门”现存唯二的德胜门箭楼(另一处为正阳门)。

二环路边的德胜门箭楼(图片来源: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下同)

北京有句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为什么这么说呢?元朝末年,明朝大将军徐达率军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也就是北京城,元朝灭亡。当时,元大都的北城墙上有两座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健德门。明军占领北京之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移五里,重筑新城,并将安贞门的名字改为安定门,将健德门改名为德胜门。德胜的名字,取旗开得胜之意,颂扬朱元璋“兴仁义之师”推翻元朝的丰功伟业,并用以启示后人永远效仿他“以德治天下”。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的事儿,而北京城的建立则是永乐年间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德胜门饱经沧桑,如今只剩下瓮城的箭楼,以及瓮城里的一座真武庙,可供游人参观游览,凭吊历史。

箭楼

箭楼内开辟为军事城防文化展

瓮城内真武庙遗址包括东西厢房。东厢房《中华货币四千年》展览展出从先秦到近代的1000多件钱币精品。中国货币起源于夏商,形成于东周,统一于秦代,完善于汉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跌宕的发展演变进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时期的货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一部多姿多彩的中华货币史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武庙东厢房中华货币四千年陈列展(一)

真武庙东厢房中华货币四千年陈列展(二)

西厢房展出的中国古代民俗钱币展。所谓民俗钱,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金属铸币外形,但不具备流通功能,作为人们占卜、配饰、赏玩等用途的装饰物,也称 “压胜钱”“厌胜钱”“花钱”。包括镂空钱、吉语钱、生肖钱、宗教钱、娱戏钱和异形钱等类别。一般认为,民俗钱起源于西汉时期,宋辽时期已经非常普及,明清时期,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鼎盛。民俗钱与正用钱相比,具有造型丰富、品类繁多、设计精巧、贴近生活等特点,是富含历史文化信息的特有文化载体。民俗钱,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流行、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创意产品了!

真武庙西厢房民俗钱币展

镂空钱和异形钱

从先农坛到中轴线申遗

先农坛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相对应。这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以及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筑体系中保存完好的一处。

太岁殿是先农坛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岁坛。明嘉靖以前,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都在此供奉,此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祇。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

太岁殿

太岁殿殿内古代建筑陈列展:精致的藻井

拜殿殿内古代建筑陈列展

焚帛炉,仿木砖质结构。位于太岁殿的东南侧,是祭祀时焚烧祭品的地方。

宰牲亭院落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时宰杀牺牲的地方。室内明间正中心有一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过程中产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宰牲亭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悬山顶,这种形式在国内现存的明代官式建筑中是罕见的,被誉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孤例”。

宰牲亭

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位于太岁殿南侧。观耕台是皇帝观看大臣行耕耤礼的观礼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砖石结构,台高1.6米,台平面19米见方,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精美。

观耕台

台南是皇帝亲耕耤田,即“一亩三分地”。2019年,这里重新开辟为农田,也是如今的北京二环内唯一一块农田。种植的农作物为高粱。今年5月种植,预计10月成熟。

神仓位于太岁殿东,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明清时期,皇帝亲耕的耤田收获下来的粮食就储存在这里,作为祭品用于京城皇家坛庙的祭祀。为了使这些粮食免遭虫害,防止发霉,在建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筑上使用雄黄玉(三硫华砷)彩画,颜料有巨毒,可以驱虫;为了便于通风换气,防止谷物发霉,在仓房上都开有气窗。

神仓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三千多年前的北京古城

北京的城市文明开始于三千年前的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燕都遗址。灿烂的古燕都文化就是从这里孕育而生的。这里展出的文物,就像一座历史丰碑,记载了首都北京初始阶段的辉煌历程。

西周燕都遗址,因其发现地在琉璃河,也被称为琉璃河遗址。这里出土的大量带“匽侯”铭文的器物,证明了这里就是三千多年前燕国的都城所在地。

在遗址基础上兴建了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这也是一座古文化遗址与文物陈列相结合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确切位置是,在西周燕都遗址的东城墙外。馆区占地18000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博物馆为方形建筑,建筑风格采取对称四合院式布局,中心以文献记载之周代“明堂”特点为主体。整座博物馆气势宏伟,格调典雅庄重,整体氛围强烈感人。

博物馆展出文物数百件,有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漆木器和甲骨等,尤以四座原址保留的墓葬和车马坑为特色。

资料来源:文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