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绿洲桂花城「绿城桂语系」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绿洲桂花城「绿城桂语系」。



拜访桂花城

撰文/杨绍斌


初闻桂花城


似乎是倏忽之间,我在杭州城西已经住了二十几个年头。这一片曾经布满池塘、小河、农田、柿子树的郊区湿地,如今早已成为繁盛的市区。

我住的小区名为西苑小区,只有三栋楼,其中两栋是我原先供职的报社公寓楼。1998年初夏,我们一家从宝善桥附近的出租公寓搬到了“遥远”的城西。当时,公交车只通到翠苑,回家的路还有约两公里,若嫌步行费时,就得靠人力三轮车或出租车来解决。

那时的城西,就是一片巨大的工地,到处都在施工建设。我们一家在城西的新生活,就在大卡车、打桩机的轰响声和尘土飞扬中开始。

记得刚搬来城西没几年,一位绿城的老朋友热心地跟我们推荐刚开始开发的桂花城。虽说我对绿城房产的品质很倾心,但是,我们才住新房不久,几乎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房子的装修上,自然是囊中羞涩,无法考虑再在桂花城买一套房。


就这样,与桂花城的缘分擦肩而过。


杭州桂花城

2002年,桂花城开始交付,成为杭州城西最好的住区。绿城也因为桂花城的成功营造,声誉日隆。


听说,在建设过程中,绿城创始人宋卫平因为不满意其中几栋楼的立面,都不惜代价敲掉重做;临交付前,追加投资两千万,对园林景观进行了全面升级。

后来,我还听说,就在市场的一片好评声中,绿城却在公司内部对桂花城的营造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经验教训总结,并形成了一份在房产界有口皆碑的独特的文件——《桂花城批判》。


我与桂花城的不解之缘


毫无疑问,桂花城是新世纪杭州住宅建筑的经典之一。每每想到当年错过桂花城,我心里总是颇觉遗憾。但是,我与桂花城依然有着不解之缘。在城西二十多年,除了自家的小区,我去的次数最多的小区,应该就是桂花城。因为,我的很多朋友都住桂花城。

我第一次走进桂花城,是去拜访画家董也山先生。老董家住桂花城栖霞苑,是我在报社工作初期就结识的朋友,他的山水画《夏云有奇峰》曾在全国首届山水画大展中获得金奖,我还给他写了评论。


那一天,在他的新居,老董将他新近的画作在画案上一一展示,让我对他的艺术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始终记得那天下午刚走进桂花城时心里感到的震撼。走进桂花城那座拱形大门,迎面见到的是一棵树冠如盖、风姿绰约的桂花树,背景是一大片绿油油的中心大草坪。


桂花城实景

一栋栋造型典雅的公寓楼分布错落有致,掩映在葱茏林木中,各种暖色系陶土砖和花岗岩装饰的三段式建筑立面,加上八角窗、坡屋顶、老虎窗等经典设计符号,营造出温馨而雅致的家园氛围。


我当时的想法是:这才是人应该住的地方。


独树一帜的桂花城


二十多年前开始开发的杭州城西,大多小区都是“兵营式”规划,那些方方正正的公寓楼机械排列,园区里只有简单的绿植,谈不上有像样的花园环境,建筑设计则几无艺术性可言。

记得有一次,文学评论家吴亮来杭州,我和他在街头散步时,他指点着街边的公安局、酒店和公共厕所,用嘲讽的口气说,绍斌,你有没有注意,这三个功能完全不同的建筑,外立面都贴着同样的小瓷砖,多有意思啊。

那个时期,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报社公寓的立面,很不幸也是贴着那种公共厕所也在用的小块白色瓷砖,仿佛全中国的瓷砖厂家只生产这一种产品。

听说绿城在营造桂花城时,是专门找宜兴的厂家定制了各色陶土砖。宋卫平对立面设计有一个特别要求,每栋房子要有特征,方便人们识别。


他对桂花城的整体要求是:可居,可观,可游,可赏。公允而论,桂花城的营造实现了这一目标。


桂花城实景

有好多个晚上,我走进桂花城,穿过楼间灯火阑珊的林中小径,去拜访画家尉晓榕先生。尉老师的画室也在栖霞苑,据说他的画室原先是导演张纪中买的房,后来卖给了尉老师。


杭州桂花城小径

尉老师的画室里塞满了各种老物件,像是一间古董铺子。画室的一面墙上装着画毡,因为尉老师习惯站着画画。画室靠北窗一隅是一张茶桌,朋友们来了就围桌而坐,喝茶聊天。

我每次去,尉老师会时不时地掏出几样新近收获的古玩,让我帮着“掌眼”。有时候,他会离座去墙边,提起毛笔蘸水添墨,然后在尚未完成的画作上勾勒晕染,过后又落座喝茶。


看他作画是很让人享受的一件事。他像是一位吟哦中的诗人,短句长句,推敲反复,时疾时缓,有一种韵律含在其中。

记得有一次,他点了一枝沉香放在茶桌上,看着香烟袅袅娜娜地上升,他突然起身走到墙边,快速地在纸上用淡墨勾出一柱清香的画面,不消几分钟就画完了一幅神逸小品。


我人生中的重要场所


桂花城春晓苑的观复会所(现名“可以藏”),对我来说也是一处充满吸引力之所。新世纪之初,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杭州河坊街开了一家观复博物馆分馆,一开就是十年。

家住桂花城的收藏家陈业先生,是马未都在杭州的合作伙伴,为方便海内外来杭的藏家交流,他们在桂花城开设了观复会所。


我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业余从事收藏,因友人介绍结识了艾未未、艾丹兄弟俩,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始系统收藏古玉、宋元瓷器等。

陈业是艾丹的老友,通过艾丹的介绍,我认识了陈业;通过陈业,我又结识了家住桂花城的收藏家方杰先生。


陈业早年主攻古泉收藏,后来转攻古代珠饰、金铜造像等,他写过一本《陈说钱币》的书,与马未都的《马说陶瓷》同时发行,在收藏界有广泛影响。

方杰早年留学澳洲,后来回国创业,新世纪之初开始收藏明清家具、古玉、字画、文房等,在古器物收藏鉴赏方面成就卓著。如今,他们都是我在杭州收藏圈的重要朋友。


观复会所(网络图)


因为观复会所的存在,我去桂花城就更为频繁了。很多外地来杭的收藏家朋友,我都会约他们在桂花城观复会所见面。


同样,我也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海内外同好。方杰宅心仁厚,见多识广,好客热情,又烧得一手好菜;陈业博闻强记,诙谐风趣,时常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有他们在,凡有藏家朋友来此聚会交流,就是一个又一个欢乐的节日。


近二十年来,桂花城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处重要场所。阳光、雨水,冷热寒暑,四季更替,自然之力、时间之力和人的活动在悄悄地改变着桂花城的容颜。


桂花城里的林木愈发茂盛,道路和建筑物也有了一些时光留下的旧痕。但是,这里的生活却越来越丰厚饱满。


结语

在我眼里,桂花城依然美丽如初。这么多年来,我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桂花城,这里生活的某些部分已经融入我生命的历史,并成为我记忆中美好的部分。


作者简介

特别说明:

本文为品牌宣传资料,不作为要约或承诺,具体以各项目实际为准。本公司保留对宣传资料修改的权利。出卖人与买受人之间权利义务,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内容为准,本资料所发布的内容为2020年10月30日前的信息,敬请留意最新资料。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后台联系小绿叶。本文发送日期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