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明朝翰林院在哪「明朝翰林学士」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明朝翰林院在哪「明朝翰林学士」。

翰林院原名翰林国史院,明洪武年间更名为翰林院。

明朝任官特重翰林,内阁及吏、礼等部尚书、侍郎,多由此出身,且常兼翰林官,詹事府官亦多带其官衔。

明代翰林院制度较唐、宋、元等朝代更为完善,在明朝,翰林官的选拔与科举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来源

明朝初期,翰林院官员都是举荐的,而不在进士中选任。因此,洪武四年开科,状元仅授员外郎,榜眼、探花只授主事而已。

到洪武十八年,改革翰林品员, 定进士一甲授修撰,二甲以下负责编修、检讨,其品秩从学士五品以下至七品不等。

永乐二年,授一甲三人为翰林修撰、编修,再从二甲中选文学优等者 及善书者等十人为庶吉士。从此之后,庶吉士即成为翰林专官。


庶吉士制度

明初,由于翰林官主要是通过举荐和征召的途径选拔,因为素质上的参差不一,甚至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明洪武十八年,庶吉士制度正式设立,使翰林院制度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最终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的局面。

庶吉士制度又叫馆选制度,即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成为庶吉士,并对其进行专门培养。

被选为庶吉士,意味着取得成为翰林官的预备资格,再经三年“以翰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学习培养后,可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秀者被授予翰林官之职。

在明朝先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庶吉士,再通过学习、考察成为翰林官,这是人才进入翰林院的唯一途径。


人员结构

学士一人,正五品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

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

典籍二人,从八品

侍书二人,正九品

待诏六人,从九品

史官修撰,从六品

编修,正七品

检讨,从七品。

孔目一人。

庶吉士。


职能

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

具体职能

翰林学士

主要是作为皇帝的顾问,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管理史册、文翰、考议制度、详正文书等。大凡编修实录、玉牒、史志、六曹章奏,皆可奉皇帝之命而统承之。

侍读、侍讲(学士)掌讲读经史。

五经博士,初置五人,分掌专经讲义。这个职务,后来用来专门安排圣贤先儒的后裔,世袭,不管翰林院具体的事。

史官(包括修撰、编修、检讨)负责专修国史,并主文史档案(如皇帝起居注等)收集整理工作。乡试任考试官,会试任同考官。

庶吉士读书翰林院,以学士一人教习之。

侍书掌六书供侍。

待诏掌应对。

孔目掌文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