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博山区龙堂村在哪里「淄川洄村古楼」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博山区龙堂村在哪里「淄川洄村古楼」。

清乾隆元年(1736年)《刘氏祖茔创修碑记》载:"吾刘氏始祖,初自枣强迁居益都之颜神镇,延至吾十一世祖讳坐绪,于明景泰年间,自颜神迁居龙堂庄之西麓。"据此,当建村于明代。清嘉庆四年(1799年)《护林碑记》、清光绪五年《修路碑记》、民国四年(1915年)《古槐碑记》均载村名为"龙堂庄"。清乾隆八年(1743年) 《续修淄川县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龙堂"。

据村里老人讲:村处草峪岭东麓,岭似青龙,尾上头下,其下又分两岭,象两龙须,村在两岭之间,初名"龙藏庄",后演变为"龙堂"。

龙堂村背后重重群山,脚下是一条峡谷,峡谷的源头正是古老齐长城蜿蜒逶迤的山岭。据说这一带古据齐鲁要津,风门道关这一段齐长城以山为城,现存城墙遗迹虽不算是多么牢不可破的堡垒,却是齐长城修建的最早一段。

龙堂村的铺路石都不是一般的石头,有的雕花,有的有字迹,有厚重历史感。

2016年11月09日,人民网发布消息:住建部拟将1602个村落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就包含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的龙堂村。


航拍的龙堂村,还是比较完美的。只是国庆节走进的龙堂村,一直想等红叶红的时候来航拍,又怕那时候没有时间过来。

走进村子,原来为了拍村子全貌,必须绕道很远的地方。现在是航拍,方便了很多。走进村里,就是先去村里了解一下,拍曾经的学校。

这里应该是最初的学校,两间教室,最西边的不知道是什么,里面还有石头支撑起来的架子。另外两间都有黑板,因为门都锁着,所以进不去,只能从破了的窗子伸进镜头拍一组。

东边教室门口上方的五星。

教室里面的黑板。

中间教室门口上方的石刻五星和红旗。

第二间教室里面的黑板。

最西边教室门口上方的五星。这样的五星,也可显示石匠的高超凿刻技术。

这教室,像极了我小时候上学的教室。同样的两间教室,最西边是办公室,有两个老师在里面办公。那时候,感觉,这个里面是最神秘的地方。

两个老师负责五个年级的教学,一个教室三个班,也就是三个年级,一个老师负责两个班。老师最先给一个年级布置作业,然后教另外一个年级,最后教第三个年级。

那时候,老师在我们孩子眼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记得母亲送学校的第一天:他老师,孩子惹你生气,使劲打,回家我会再打……。这句话,深深印在心底深处,所以,那时候,我们确实调皮。

被老师教鞭抽的次数不少,回家挨揍的次数也不少,但从没有一个会埋怨老师的。家长见了老师,还又赔情道歉。

现在,回到老家,见到小学时候的老师,依然是心生敬畏。依然毕恭毕敬地喊老师。

这样的二层石头房在走过的村子里,司空见惯,但总是为古人的高超建筑技术折服。其实,家,养育了背井离乡的一代人,也留下这一代人的乡愁。老屋上的一草一木,每一块石头,每一条灰泥缝,都记载了父辈深沉的爱。

这是村子最下边的住户,也是离沟底最近的一家。因为坡度大,外面修筑了高高的石墙。还有一位老人家再次居住,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只是静静地拍了一张老人家的背影。因为是国庆节去的,3号以后就是连阴下雨,不知道老人家满院子的玉米怎么收拾的?

现在人们都已废弃了生养自己的老屋,徘徊在城市生活圈的边缘,融不进,离不开。背负着半生的房贷,过着自以为光鲜生活,其实背后的酸痛,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去舔舐只属于自己的寂寞和乡愁。

当你放下一身的疲惫下班回家,倒上一杯酒,你会发现那个曾经最想逃离的老屋,是你最大的痛,只想一杯酒下肚,立马回到那个回不去的地方。

一觉醒来,继续为生活奔波。你是不是才发现,所谓的城市,只不过是你求生的地方,并不是你最终的归属地。

虽然远离老屋,却总是萦绕在你的心头,有一天,你偶尔回到老屋,虽然只是家徒四壁,心却出奇地平静,因为你的心始终属于这座老屋,不曾离开。

也许,这就是乡愁,回不去的老屋,剪不断的乡愁!

现在,村里很多的老屋进行了修缮,耳边是不是飘进几声说话声。

我知道,每次走进这样的村子,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快感,可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走进,用我手中的镜头去记录,去和老屋、老街、老门,老窗……进行无声的交流。用相机的快门声去唤取自己内心一份久违的快感。哪怕一丝的快意稍纵即逝,也已足够,也已不虚此行。

总是惊叹山墙上的长条石,是如何运到上面去的。很多时候,走进一个古村,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疑惑,总是幻想走到下一个古村的时候,去寻求答案,去找村里的老人求教。

当再次走进下一个古村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因为这个古村的老人并不了解我去的上一个古村的情景,而且,有的相隔好远。

每次计划走进那个古村游摄的时候,也总是先做各种的预案和搜集各种资料,但所有的预案后来看,都是徒劳。资料也是勉强用得上一点点。很多的公里数只是自己车的码表记录。

走过了很多的村,网上搜不到有价值的记载。即使搜到只言片语,也是80年代以前生产队时候的记录。

也许,这样的有限记载,人为加重了乡愁的厚度和广度。

因为今年雨水特别多,所以老街已经被冲得破烂不堪。精湛的建筑艺术总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沉淀。

老屋并没有倾斜,只是拍照的相机倾斜了。两个屋山墙,基本是整块的长条石。岁月洗涤了老屋的可以带走的一切,留下岁月的长条记忆在灌木中翘首以盼。

因为坍塌得厉害,这个精致的建筑已经分不清是什么。从精致的每一块石头来看,这一处建筑应该很有故事。

只是石碑的碑帽,这个碑帽足有2米长,可以想象,石碑该有多大。有的台阶上也有雕花,估计不是普通的石头。因为遇不到村里的人,所以也无从打听这些碑帽、雕花台阶的来历。曾经的石碑记载了什么?因为历史总是厚重的,即便是翻开首页,也会让我们咏读半生。

这是两层的老屋,老屋的后墙留有三个窗户,两边两个窗户的窗棂花非常漂亮。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在翘首。墙上的方孔就是原来盖屋时,用来扎架子的。

村里的街道都进行了维修,都用水泥进行了抹缝。虽然好走了,却没有了曾经的脚步声,曾经的石板路,早已没有了先人为了生活奔波留下的脚掌余温。

这块石头叫腰枕,我在前面的《记住乡愁》里介绍过,在这里就不说了。这是一层的大门。二层的大门在后面。一层是北屋,二层就是南屋了。

挂在墙头的南瓜,早已熟透泛红。不知道该用何法才能采摘下来。

我总是感觉,走近这些老屋,就是走进了岁月洗礼的往事。触摸老屋上的石块,不曾感知先人留下的温度。但却能感受到先人留下的汗水咸度。

半圆弧的街道,感觉就是把整个村子分割成两个月牙,上边的是上玄月,下边的村子是圆月。我游走在这个村子的边缘,却走不进古村的内心。

这间老屋,就是外边有着华丽窗格子的老屋,曾经的漂亮的大门已经坍塌,曾经引以为傲的小院欢乐早已云飞飘散。只有门口的3米长的长条石,慢慢地等待成了风景。里面的院子,因为杂草太厚,没法进去。

参差不齐的错落,成就了古村的另一种美。

这个长在石墙里的南瓜,该怎样摘出来?

这面精致的老屋山墙,已经成了羊栏。

经过重新修建的碾棚,里面的老碾还在沿着时间的走针在转动。老碾也许百年不变,然而,围着老碾转动的人,早已是换了一茬又一茬。

这个隐藏在墙角的石头作品,不知道原来作何用?有谁知道吗?

这样的纯手工制作的花格门,只有在这样的古村还可以见到,也早已破败不堪。随着花格门失去的,还有一代木匠的手艺。

窄窄的老胡同,早已没有了人气。

从大门外面看,大门很气派,才换了新锁,装锁的纸盒就在大门的一边墙上。从上面看,院子一览无余,小小的院落,长满了杂草和小的梧桐树。

这是大门左边的神龛,听说里面供奉的是关公。关老爷的神像早已不见,只有神龛和下面的石桌在静待关老爷的回来。

居然在屋子的后墙,发现了一个马蹄铁。很神奇的感觉。

轮胎里栽种的野菊花,山里人的智慧完美诠释。这是开农家乐的老刘种的。同姓同辈的本家大哥。

村里的老槐树,虽然中间已经干枯,但依然枝繁叶茂,充满着无限生机。上次来的时候,问起村里老人,老人讲,他小时候,这树就这样粗。

在大槐树东北郊的这一处院落,是龙堂村清末民初的历史名人刘序昅的老宅,因为是同姓,按辈分应该喊太爷爷。他曾在博山和济南开设老字号“同顺堂”,是当时的著名陶琉商人。其后人也是人才辈出。

该院始建于清朝中期,光绪年间翻修,从筑材到整体设计十分考究。带月台且宽敞高大的北上房(已拆毁),雕工精细。文理整齐划一的东二层楼,上层与院落齐平(新中国成立后曾改建为小学);下层依山势下砌成 5 个进深单间,冬暖夏凉,存储牛羊,有拴马石。相对称的南屋、西屋亦宽大宏亮。四角厢房全封闭。坐北朝南且带门卫室和带腰杠的朱漆大门楼的门楣上雕刻有花草鸟兽。大门外槐树下有乘凉的石凳,门前有一亩多的大场院和数间场院屋。在封闭宽大的院内,所有房舍均有地道与东楼一层相连通,以供主人逃难避灾时应急之用。(摘自百度)

今年夏天来的时候,这间南屋还没有修葺,这次来,已经修葺好了。

西屋后边的精美石刻雕花。

刘氏祠堂位于龙堂村古槐下,始建于光绪年间,民国二十二年(1933)翻建,最初也叫护林屋。资金多为龙堂外迁刘姓族众所筹。初为坐绪祖族系的祠堂。因博山大街刘氏总祠堂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已被拆除,阖族(首)议定:集资、扩建该祠堂。现为博山刘氏祠堂。

虽然自己也是刘姓家族的一员,来过龙堂村无数次,却没有一次能有幸走进刘氏祠堂瞻仰一凡。期待有机会走进这个神圣的祠堂,略表自己对先祖的敬仰之心。

现在的龙堂村村委会。

国庆节再次走进龙堂村,部分村民已经又回来了,已经在村里开办了两家农家乐。期待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古村再一次换发勃勃生机。

农家院特有的味道。很多这样的景象,会存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只有回忆的那份愁萦绕心头。这也许就是乡愁的味道。

这一处院落很漂亮,就建筑特点来看,应该是近期的建筑,也是人去屋空。

这是村里的一棵果树,红红的果子挂满枝头。从地上捡了一颗果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祝福每一年都是丰收年,每一个季节都是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