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临江门“御路”忆“皇恩”|吉林地理|吉林老地名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临江门“御路”忆“皇恩”|吉林地理|吉林老地名。

↑点击上方“曼陀罗文化”关注我们

迎恩门老照片 1905年 王葆林提供

曾经,这里是连接“御路”,迎“圣驾”入城的迎恩门;这里有清朝世袭一等继勇侯希元的祠堂;这里客运汽车聚集,是除岔路乡外的另一个汽车客运站……弹指一挥间,这些早已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如今,这里不只是蒙受皇恩的迎恩门,更是吉林市民脍炙人口的临江门。古老的毓文中学依然桃李芬芳;雄伟的临江门大桥承载着渡江的重任;临江游园每天聚集着老年人吹拉弹唱、享受着晚年时光;中凯地产的昌茂花园、巨龙地产的五星国际名家环绕着临江门广场,俯瞰着这个古老的地方。

御路沐皇恩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康熙东巡,路过吉林。在松花江上视察吉林水师、舰船,体察民情。当时写下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一句“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成就了吉林市“江城”的别称。

“当年康熙皇帝来吉林的时候,是以奉天经开原、搜登站、一拉溪、大绥河经西门进入吉林城。这里的西门便是如今的临江门,当时吉林将军为讨皇帝欢心,把门外黄沙大道命名为迎恩街,改西门为迎恩门,直到民国初年改称临江门。”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曾这样介绍,“清代曾经有两个皇帝来过吉林城,康熙皇帝分别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来过吉林,乾隆皇帝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到访吉林。”

客运行南北

临江门曾经有临江门客运站,就像以前的岔路乡客运站一样,承载着汽车客运的功能。据吉林市某客运公司工作的李超凡先生回忆:“那时候还没有到客运公司工作,但是经常往返于吉林和长春之间,临江门客运站是以吉长客运为主,其他外五县市为辅的客运运输。客运站是一个大院,大门口有很多小商贩,瓜子花生啥的都有,还有招揽乘客到处呼喊站名的揽客人。对面是平房和工厂,据说还有清代的将军祠堂,破的没了模样。”

“临江门客运站啊?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曾经家住临江门客运站附近的赵学说,“我家住的虽然是楼房,但是比较破,汽车把板油路压的高低不平,夏天灰土暴尘的。还有不讲究的路人到楼道里大小便,气味非常不好。不远的地方就是公共厕所,就是看不见。每天的揽客吆喝声,持续到晚上,倒班睡个觉都不消停。”

临江有新貌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临江门的变化一日千里。”毓文中学退休的李老师竟然用了“一日千里”来形容临江门的变化,还特别做了记录。“1994年12月,临江门大桥通车,它是中国首座独塔斜拉桥,长686米;2005年昌茂花园小区始建;2008年五星国际名家建成;2011年重修头道码头,并且用铜像还原了历史,同时设有一块康熙登船石和游船。”

“我退休之后,就住在临江小区。每天到临江游园和一些老同志唱唱歌,票票戏。这边的空气好,安静。”家住临江小区的刘英说,“自从临江门广场修好了,晨练遛弯正好围着广场走一圈,看看起航雕塑,看看新建的花园小区,听听鸟叫,多好!”“10年前他朋友在临江门买房子十分不理解,因为当时那里是个很偏僻的地方,结果十年后自己也在临江门买了房子。哈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竟然还是交通便利 。”药材站工作的李先生这样说。

临江门历经百年以上,这里的景象早已不像从前,站在高新区火炬大厦上俯瞰临江门广场,现代化的高楼林立,毓文中学就像秀美的林间小花,在林立的楼群旁静静绽放着,高大的临江门大桥宛如一道彩练连接大江两岸,不只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有“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的风貌。(图文张海川,稿于2012年,历史照片来源于公开出版物,原文曾刊登在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房地产报》,2012年3月9日P21)

作者简介:

张海川,70后,吉林本土文化推广人、城市记录者,系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市图书馆松花江文化讲坛公益讲座客座研究员、吉林地方文化主题微信平台曼陀罗文化创始人、原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房地产报主任记者。

撰写的吉林老地名、吉林老建筑、吉林市山川地理文化、消失的企业与学校等系列文章在各媒体发表,本人曾被《江城日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江城晚报》、吉林市电视台、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撰稿发表。

写过的关于吉林市的名胜古迹、山川地理都是其实地走访、照片拍摄的,与二战史专家戈叔亚有共同的原则“有些人是用笔来写东西,有些人是用心来写东西,我是用脚来写东西,就是每一个我研究的地方,一定要用脚步走到”。

欢迎关注曼陀罗文化微信平台:jlmtl2014

大吉林,大东北,

聚焦乡梓历史,传播吉林人物语;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扬慢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