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房山金代皇陵「房山金代皇陵」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房山金代皇陵「房山金代皇陵」。


遗迹乏善可陈,但是历史却引出一堆......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北京房山区燕山石化后面的群山中,有一个传说中的金兀术墓。


但是我一直没有特意去看过,2019年的7月的一个周末,我去燕山地区办事,顺便专程前往参观。




进入燕山石化地区一直向里开,开上凤凰亭大坡,就上了燕山当地人都称为“山上”的地区。


这里是炼油厂所在地,以前叫“东方红炼油厂”。


向左拐,就到了一个叫胜利桥的地方,从胜利桥沿双岔口向右行驶,就到了车厂村。


这里现在新开了一个景区名叫“金祖山风景区”。


金陵,就位于金祖山风景区内。这里的群山,应叫“云峰山”,又名“九龙山”,原因是这里的群山有九道山脊,很像是九条龙奔腾。




从这张卫星地图上可以一览金陵的全貌,金陵,就位于和炼油厂隔一条山梁的山沟里,山沟是斜向东北走向的。


金祖山风景区外面是车厂村,进景区向上走是龙门口村,龙门口村,据说就是当年给金陵看陵墓的人居住的村。这里村民的祖上,应该就是金陵的守陵人。



金祖山现在是收费的,这个景区据说是后来开发商投资兴建的。收费25元(原价好像更高,这是打折后的价格)。


买票的时候问售票小姐,这里是不是有金兀术墓,对方想了半天,犹豫着不敢肯定,后来就像突然想起来似的说,这里是完颜阿骨打的墓。



这里现在以爬山为卖点,并不是以金陵为卖点(游览完就知道原因了),门口我记得还有不少写有爬山好处的宣传文和广告语。



小时候,《说岳全传》是伴随着我的童年时光的,从小人书到中午的评书联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岳飞,有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以上人最熟悉的古代历史人物了。


岳飞、牛皋、金兀术这几位是《说岳全传》里的主要人物,最后,岳飞死于秦桧陷害,金兀术被气死,牛皋被乐死,这是小说中的这三位的结局。



《说岳全传》的全称叫《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作者名叫钱彩,他是清朝仁和县(今杭州市附近)人。


据说仁和县志里找不到对钱彩的记载,所以后来研究者推测他很可能相当于出身于仕宦之家有些文化的民间人士,他既未做过官,也没有做过其他露脸的事,所以县志里无法寻觅到对他的记载。


随后本书由金丰增删修改。金丰,广西永福县人。我们后来看到的版本,大都是由钱彩所著,金丰增订的版本。


钱彩的原著今日已经很难见到,所以,金丰修改了多少已经无从可查。


真实的历史和小说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演义》,叫演义的,就是作者已经明确告诉读者了,你别较真挑我毛病,我这本身就是演义的。


小说大都是按照后人的情怀而演绎的,这在生活中更是如此,真实事件到了传播者嘴里必须是走样的。


《说岳全传》在清朝时期被列为禁书,理由不难理解,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对于丑化女真人的小说自然不可能支持。


据说不仅在清朝,就是解放后,也有不少地区的人对《说岳全传》抵制,认为歪曲了历史。


巧的是,岳飞的故事在当今的教科书中也被下架了,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以前岳飞被立为“民族英雄”,而这个“民族”是汉族还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大家庭,把岳飞立为“民族英雄”首先排斥并敌对了其他的中华民族,其次伤害了民族间的团结和感情,所以下架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个事很多人反对,反对者也有道理!因为精忠报国思想的民族英雄被否了,这里面有巧妙的夹带私货!不过我们不讨论这个事,只是顺便提一句!



《说岳全传》里,据说有对于岳飞、秦桧、秦桧夫人王氏、金兀术等人的冤冤相报的前世今生轮回的描述,大意是他们各自前世是什么身份投胎而来,前世本就是仇怨关系,造成今生的人间相报,从而引起了金宋交恶。


对于此,当代的研究者最为反感,斥责为十分荒诞有害。


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朝代,只存在了一百多年,后来被蒙古所灭。


我们熟知的朝代顺序里,唐宋元明清,宋之后是元,完全没有金朝什么事,就是因为金朝没有完全灭亡宋朝,并且金朝非常短暂。


金宋并存了一段时期,原因是双方议和,当然主因是宋高宗主动屈己就和,但也有岳飞部分胜利的功劳。


同时有金兀术常年征战后对事物认知的改变的原因(就像是以色列总理拉宾所说,我打了一辈子仗,到头来明白了要想自己长久和平,就要和邻居和睦相处),这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好事(避免了生灵涂炭)。



下面重点说说金兀术。


金兀术(wuzhu),全名完颜宗弼,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嫡子第四子(嫡子庶子都包括他是第五子),他从小勇武过人,有猿臂善射之称。《说岳全专》中也称其四太子,这是符合历史的。


金兀术不姓金,金是指金人的意思,也就是金朝的兀术的意思。兀术其实是他的女真小名,女真人和汉人不同,他们起名比较随便,往往会把本人的生理特点甚至生理缺陷起成名字(诸如大头、瘦子等等),这一点汉人是不会的。


后来在和汉族长期的接触中,他们被汉文化熏陶,大都再起一个汉名。完颜宗弼,完颜是姓,这个姓是皇姓,姓完颜的都是皇族。宗弼就是金兀术的汉名,而兀术就成了他的“小字”。


“兀术”据说女真文中是“头颅”的意思,也就是说,金兀术的脑袋有与众不同之处,至于哪里与众不同,这已经无法考证了,因为历史文献中从无记载,这只是历史学家的推测而已。


同样的,金兀术的大哥(同父异母)叫“粘罕”,这个名字的发音是nianhan,我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时候认为是zhanhan。粘罕,是“心”的意思,同样,这个粘罕的心有什么玄妙之处也无法考证了。




我只想直奔金陵遗址而去,其他都不想看,这个指示牌,把金陵指到了天上,后来的经历更气人,在关键的去往金陵的岔道口,竟然没有指示牌。


造成了我和两伙路人都走了很远的冤枉路,我甚至怀疑园区的管理者并不想让人去看金陵,这一切随后容我慢慢道来。




这里从山上向下最大的建筑群是一个个的蓄水池,仿佛山洪很大似的,我感觉足以抵御上百年一遇的山洪了,但今天看来是干涸的。半路上有一个所谓的酒店,好像能住人能吃饭,但是门口萧条四周冷清。


在半路上,我和一个大胖子“的哥”(后来我知道他206斤,是一个开出租车的,和一个女伴一起,号称来爬山运动减肥的)搭讪,随后一路上结伴而行。




我们当时谁都没想到用导航或者是卫星地图看一眼,就一直向上走,路过了关键的一个岔路口(最下图黑字处),随后走到了一个大牌坊前的广场上(既最下图写有金陵景区的位置),这里有介绍金陵的牌子。



牌子上写得很清楚,金陵埋葬着金朝的皇帝、后妃和宗亲,金兀术算是宗亲,他没有当过皇帝。但是据说在民间,他的口碑可不低,甚至有人称其为皇帝。


金陵经过金朝5世皇帝60年的营造,规模宏大,有17座帝陵和一个后妃陵,以及完颜宗亲的“诸王兆城”。


为了金陵,金朝于金大定29年(1189年),在这一带设万宁县,明昌2年(1191年)改奉先县,据说这就是房山区的由来。



卖票小姑娘说的也没错,金太祖就是完颜阿骨打。按这个图上标注的位置,这里唯一能看到的也是他的陵墓遗址。




从这里向上有一个大牌坊,一般游客理应觉得这就是通往金陵的必经之路。后来,我和胖的哥和他的女伴前后脚爬了一半山,发现越来越不对。


因为这个的哥多年前来过金陵,所以他靠印象总是在说走没多远向下一拐就是金陵。但这里显然是不对的。




往回返,半路上我们又遇到了另外一对中年夫妇,遂又拉入队伍结伴而行,我们的目的都是一个,找金陵(我戏称就是啥都没有告诉我地方在哪就行,没想到一语成谶)。




在费了一番周折后,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金陵,我梦寐以求的“金兀术墓”。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里是一个铁皮房子,也就是当年考古队的挖掘现场。


大门紧锁,门上被好事者挖破了一个洞,往里望去黑漆漆一片什么都看不到,我用手机带闪光灯向里面照了一张相。


的哥后来说,你胆儿真大,像这种地方我是不敢照不敢看的。他说的有道理,我们平时拍照,尽量不要乱拍一些负能量的事物。



这是房子外唯一一个看起来有点老的物件——墓碑,上面写的是汉字而不是女真文字。你发现了没有,外族的统治者,大都会使用汉民族的文字和文化,金人就是一个代表,到了清朝更是如此,乾隆写得一手好汉字。


有人把这解读为为了安抚汉民族,我很不以为然,如果是那样,那他们一定还会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古代的诸多少数民族,无一不被同化在汉民族的文化之中。


就连唐朝时期因为迫害跑到中国中原地区的欧洲犹太人的一支,今天也已经不成其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存在了,原因就是被同化在了汉族里(世界上的所有犹太人都保持了本民族特点,只有唐代到中国的这一支放弃了本民族的文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呢?文化的强大、文化的高度、文化的优秀,总而言之,就是高大上的事物自然会被智者认同。




在来这里之前,我问过我哥,他说这里就是金兀术墓。游览完金陵之后,随着我上网百度搜索一些和金兀术有关的信息,发现,有关金兀术墓的信息极少,并且在网上没有定论。


大多数的说法是,金兀术墓有可能在三个地方,一个是今天的黑龙江阿城,金朝叫上京会宁府。第二个就是房山的金陵,第三个地方是在今天的河南汝州完庄。


网上有不少对金兀术真正埋在哪里的推测,看起来比较有道理的是在阿城的说法,因为根据《金史》(据说是相对于其他史料最可靠的金代史料)推测,他埋在阿城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河南汝州完庄,有金兀术的后人说,亲眼看到过完庄金兀术的墓碑(当然这个不足为据,因为墓分多种,有衣冠冢)。



说实话,我游览完金陵,第一感觉是我哥错了,这里是金兀术墓的可能性不大。后来和我哥见面探讨,他说这里就是金兀术墓无疑(当然并不是指这个房子所在地)。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我哥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他当年的同事(就是金陵附近村的村民)曾经被考古队雇佣看管挖掘现场,对考古队考察后的结论有所了解。


据我哥的同事讲,考古队发掘后得出结论,金陵已经无太多考古价值,同时也证明了这里有金兀术的墓。


另一个依据是,他们认识一个村民,这个人是当年冯玉祥部队的兵,在平津战役后冯玉祥起义部队被收编时,解甲归田回到了位于房山车厂村的家,他说他的祖上就是守陵的,他说这里就是有金兀术的墓。


我随后又查找了网络上的金陵考古方面的信息,发现又和我哥描述的略有不同。


后来我才明白了,网上的论述,没有提到金兀术墓,而是按照主陵区发掘完颜阿骨打墓叙述的。


但是,后来我才知道,这里确实有金兀术墓,只是不在完颜阿骨打墓这一片地点!


并且不是衣冠冢,还就是肉身墓!我们未来会专门叙述!


完颜阿骨打墓的发现过程,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金陵遗址考古队队长黄秀纯介绍,纯属偶然。


最初只是一个大坑,但是里面有不少巨石,大坑最初是蓄水用的,后来文物部门才开始挖掘!


挖掘后专家初步判定该墓坑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墓坑中发掘出不少文物,坑内发现的汉白玉雕凤纹石椁,椁盖、椁身均为整块石雕凿而成。


椁盖呈长方形顶式,雕刻缠枝忍冬纹,四角刻卷云纹,中间为双凤纹填金。


石椁内放置木棺一具,木棺外壁为红漆,漆外饰银片鎏金錾刻凤鸟纹。给黄秀纯队长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打开木棺,在棺内头骨处发现随葬有一件金丝凤冠,不仅纹饰非常精美,保存得也十分完整。


800多年了,仍然闪烁着黄金亮晶晶的光芒。在棺内头骨处,除有这件金丝凤冠外,还有一件雕凤鸟纹玉饰件。




很显然,黄秀纯描述的墓穴应该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房子。据说其他的陵墓尚未开发。同时,太祖陵墓周围还有五处陪葬陵墓,其中的两座墓穴未被扰动,出土了包括死者骨骸在内的一些文物。


我们继续前行(我们相当于反向而行,因为从山上先到的最里面的墓穴房子,随后向通往这里的岔路口走),有一个玻璃的房子,在卫星地图上也有这个玻璃房的标注,我看这里像是一个进入陵墓的神道上的一座桥。



这可能也是老物件了,否则不会封起来。但是已经破烂不堪了。


说起金陵,不能不提到明朝毁金陵的历史。据说在明朝后期,天启皇帝熹宗朱由校登基以后,后金常犯明边境。他找来风水先生算卦,得出的结论是金陵“王气太盛”,于是在天启二年(1622年)和三年两次下令大规模毁坏金陵。


天启二年,金陵遭到毁灭性破坏,明人把金太祖睿陵主陵脉的龙头砍掉一半,在咽喉部挖了一个深洞,里面填满鹅卵石,以断其“王气”。同时,把金陵地面上的建筑全部砸毁,甚至扒开墓道,掘开地宫,连金陵以外的金代墓葬也惨遭毒手。


天启三年,明王朝为了震慑金陵的“王气”,在金陵原址上修了许多关帝庙,遗址留存至今。


在金兀术的墓上还建了一座“皋塔”(现已被毁),就是因为民间曾有“气死兀术,笑死牛皋”之说。


看来,金陵中确有金兀术之墓,只是具体在哪我后来费了很大劲才知道!


再向前行,东西各有两处高台,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有一本书叫《历史上的金兀术》,作者景爱,书中还原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同时还有很多《说岳全传》中没有的历史人物。


其中有一个刘锜顺昌府(今安徽阜阳)大败金兀术的历史事件,刘锜以二万人马对金兀术十万人马,大败金军,致使金兀术气得吐血。


另外,众所周知的反面人物张邦昌历史真实人物也不是像小说中那般不堪,今天看来很有点悲剧色彩。


由于头绪过多,这里就不详述了。



但是有一些历史是要说的,比如金兀术的后人,金兀术的儿子叫完颜亨,他儿子有乃父之风,据说“性直,材勇过人,喜自负”。


也因此遭到了当时皇帝完颜亮的不满和疑嫉,开始把完颜亨调离京城,随后还觉得不安全,遂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完颜亨及其妃子和孩子“羊蹄”(他儿子的小名)。


完颜亨家族人士看到完颜亮如此狠毒暴虐,遂举家逃往西北甘肃平凉。之所以逃往平凉是因为当年金兀术曾在陕西征战过,有不少部署留在当地。他的后人投靠金兀术的部下,也是一条出路。


至今,甘肃平凉完颜村的人,还都知道自己是完颜亨的后人,并且很多习俗还保留着金人的习俗(由于与世隔绝的原因)。


还有一支后人据说是在河南汝州完庄,他们至今也姓完颜姓氏。




金人的完颜姓氏是皇姓,但是后来据说改做汉人的“王”姓,因为完颜的快速发音恰与汉姓王谐音,有一些东北的王姓是完颜的后代。


顺便再介绍一下南宋北宋的历史,徽钦二帝被掠到金国的过程尤其值得一提!


第一次金人南下时,宋徽宗把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之后二帝被擒,被当做人质押往燕山(既今天的北京)。随从有大臣、皇后、妃子、公主、宫女众多。


女眷的遭遇最为悲惨,有的沦为家奴,有的改做金人的小妾,当然所生之子地位低下。金人的皇族完颜氏娶宋代皇室帝姬为妾,大都是羡慕宋室帝姬体貌和文化修养及能歌善舞。


所以,金皇族的完颜后代中据说有赵氏的后裔,当然这种说法没有定论,但是满族贵族的后裔中一定有赵氏的血脉,这是肯定的。




在京西门头沟的王平镇,有一个叫韭园的地方,据说那里就是元朝的京西古道,还有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家。这还不算,甚至还有一个囚禁徽钦二帝的山洼,号称“坐井观天”的成语就是从那里出来的。


为什么呢?因为当年据说把徽钦二帝囚禁于山洼的村庄内,四周有碉楼士兵看守,二帝在四周都是山的洼底,向四周望去就像是在井底看天。


但是我查找过很多史料,全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那么徽钦二帝被囚禁于哪,一路迁移的路线是什么?最终又死于何处呢?这一切,在《历史上的金兀术》一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简单的说,二帝从开封(宋代的汴梁,也是清明上河图所描述的歌舞升平之地)被一路北迁,这一路都是宋朝皇室人员随从,有几千人之多。开始被分为五组,随后又改为东西两路人马。


这一路的路线就不细说了,最终先到达了燕山府(既北京),这一路上哭声震天,惨不忍睹(皇室成员平日都养尊处优,突然天降横祸,徒步走上千里,苦楚可想而知),细节自己脑补。


到了燕山府住哪呢?由于人多身份不同,金人安排他们居住在不同地方。其他人暂且不论,我只说徽钦二帝和贴身近亲及随从。


二帝先住在延寿寺(旧址在今宣武区西砖胡同),这个延寿寺西邻悯忠寺,悯忠寺今天的名气很大,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宣武区法源寺。


据说在燕山府徽钦二帝等一系列皇族团员了一场,呆了大约两个月,又被勒令动身北上。此次北迁的都是皇室内亲及要人。另外的一些杂役被留在了燕山府。


有的妇女被就地卖给了燕山本地人做妻,有的手艺人自谋生路等等。金人是出于节省开支和路上饮食等的原因做此安排的。


靖康二年(1127年),二帝北迁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为了方便现代人理解,我用现代的城市称谓大致描述一下路线。


出北京的东城门而行,经过天津蓟县,走遵化石门镇,路过河北迁西县,又走辽宁凌源县、大凌河于10月15日到达辽中京。一共走了32天。


在中京停留了五个月,第二年春天又开始北迁。目的地是通塞州(今吉林省四平市西郊)。


从中京到通塞州,金代时期经过沙漠之地(今天的内蒙靠近吉林辽宁地区也是沙漠),人烟稀少满目疮痍。二帝想起开封的繁华,更加感受到了悲凉。


徽宗先作诗一首《眼儿媚》,钦宗随即和了一首,更是直白。这对伶仃父子的哀怨是一样的(昏君虽昏,但都很有才,后人有说宋朝的灭亡是因为重文轻武造成的)。




随后,二帝在通塞州住了数月之久后,又被命令北迁。本来金朝最初是想让二帝在通塞州自耕自足就不走了。


但是后来觉得通塞州位于南北通路上容易逃跑不安全,遂又变卦了,决定北迁更为偏僻之地。同时还想让金朝进行献俘仪式等活动需要二帝去上京。


这次的目的地先是上京会宁府(既今天的哈尔滨阿城),据说二帝穿着素服拜见太祖庙,脱去上衣半裸向太祖庙跪拜。


之后又牵着小羊拜见金太宗(以示温顺如小羊)。仪式后被封昏德公和重昏侯,以昭示二人都是无道昏君。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仪式的来源其实是中原春秋时代诸侯国,这是金人信奉中原文化的证据!金人比我想象得文明多了!


二帝在上京逗留两个月,受尽了人间的耻辱,从人上人跌落为阶下囚。随后,二帝又被迁往韩州(今内蒙科尔沁左旗),后来又迁往辽宁昌图县,再后来又迁往吉林梨树县偏脸古城。


这一通折腾还没算完,最后,二帝住了一年半的时候,又被迫迁往更加偏远的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城)。


这里四周环山,交通极为不便,他们是很难逃跑的。这里比较寒冷,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中,如土井一般,俗称地窖子。


“坐井观天”真正的由来即是此!二帝最终再也没有离开过那里,宋徽宗病死于1135年,享年54岁。宋钦宗病死于1161年,享年61岁。宋徽宗的郑皇后也死于五国城。


只有宋徽宗的韦贤妃(即宋高宗赵构的生母),于绍兴12年(1142年)回到了临安(今杭州),并将宋徽宗郑皇后的木棺带回了临安。



南宋是怎么回事呢?南宋是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创立的,《说岳全传》所描述的也主要是后期赵构时期的故事,赵构和徽钦二帝基本上差不多,也是胆小懦弱之人。


为什么金人当年没有捕到赵构呢?原因是赵构是漏网之鱼,逃脱了金人的抓捕。


从而得以随后即位,之后由于包括岳飞在内的武将的一系列胜利,才保住了南方的一片江山。


这里面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包括金人并不想管理南方,因为金人包括金兀术在内,实在无法忍受南方的天气,所以不遗余力地扶植傀儡政府,张邦昌等人就是金人物色的傀儡之一。


但后来宋高宗赵构主动示好,不惜屈己就和,所以无力南征的金人也就见好就收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宋朝,据说在网上调查“你最想回到的中国古代朝代里”,荣登第一的位置。


宋朝,中国的经济文化达到鼎盛时期,甚至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军事羸弱、重文轻武的宋朝,先是被金人所侵,最终彻底灭亡在了之后的蒙古人手里。


很多人特别不理解超前世界上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什么随后停滞没有发展,这个问题,我有答案,但是我和李约瑟不同,这里留给所有的人自己寻找答案吧。


不过,这里面的原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中华文化并没有灭绝,它最终体现出的生命力并不是那么容易一眼看透的,这些,也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