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香港楼市「香港房地产市场」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香港楼市「香港房地产市场」。

国庆假期前后,香港有两件事情值得关注!

一是香港中联办领导班子成员都在忙同一件事——“落区聆听同心同行”,换成普通话理解,就是他们国庆节都去“走基层”了。“走基层”是我国大陆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逻辑,香港地区比较罕见。

在避风塘,渔民们对中联办主任骆惠宁说,20多年了,中联办负责人第一次来到渔船上;在九龙深水埗,因车祸失去工作能力、住在劏房内的林女士对香港中联办副主任陈冬说,“真没想到会有人来看我,原来还是有人关心我的。”这里告诉大家,“走基层”在香港将会是常态。

二是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发布《2021年施政报告》,明确提出:设立“北部都会区”,占地300平方公里。根据规划,北部都会区将建设30万套公屋,解决100万以上香港人的居住问题。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将达90.5万套至92.6万套,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

01.

两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讲就是,当前香港的社会问题、发展问题、住房问题等等,已经进入了系统化解决的关键阶段。

往小了说,就是让年轻一代“有工作”、“有房住”,彻底解决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和产业空心化造成的困境;往大了说,就是贯彻让人民生活幸福的“国之大者”,帮助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重新焕发东方之珠的魅力,并从此走上健康、和谐、持久的康庄大道。

表面看,香港的问题是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产业空心化,年轻人生存难,但实则是资本主义自由化到了极点,少数财阀垄断了金融、房地产、贸易、物流,甚至是生活服务业。当实体制造业转移到内地和东南亚以后,香港空心化的同时,社会流动停滞,低层生存空间被压缩,“夹心层”陷入相对贫困。

过去,我们看到的,或太过关注的,往往是香港光鲜的一面,港岛的霓虹灯、铜锣湾的不夜城、名牌大学以及港交所,没有看到白领的心酸、底层群体的压力。这是资本聚光灯追逐富豪、追逐财富的结果,也是贫富差距被选择性遗忘的结果。当然,也是资本自由无底线的结果。

直到2014年中环的小风波,演化至了2019年的大风波,不得不系统化来解决,国安法和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这是第一步,确保“爱国者治港”、“反中乱港者出局”,用更稳健、更智慧化的策略,扫清解决问题的障碍。第二步就是,收复民心,让香港社会秩序正常化。

这里,你就不难理解,中联办领导班子“走基层”了吧!公开报道显示,此前香港中联办的官员较少“落区”探访。但自2020年1月履新香港中联办主任以来,骆惠宁已经四次“落区”了。香港底层民生最大的诉求,就是住房问题,设立“北部都会区”就是这么来的。


02.

香港的住房问题,先从土地说起。

2018年4月《香港的土地供应及用途》披露,截至2016年底,香港已建设土地面积约2.7万公顷,仅占全港土地的24%;未开发的8.41万公顷,主要是林地、灌丛、草地或湿地。其中有24个郊野公园和22个受法律保护的特别区,面积4.43万公顷,约等于香港土地面积的40%。

解决香港的住房问题,曾努力过多次。比如,2003年董特首的“八万五计划”,2011年的优化土地供应策略,2018年提出一项“明日大屿愿景”。但是,这些努力全部被搁置了,或者因为几大地产利益集团的阻扰,或者有环保、鸟类自然保护区等等堂而皇之的借口,甚至是保护新界极少数原居民的丁权等。

导致的结果就是,一边无谓地空着大量的地,一边则是绝大部人承担着全球最贵的房价,三分之一的房子是公屋,25万人住在人均面积仅3.78平米的劏房,低于监狱犯人标准。

土地和房屋“挤牙膏”式的供应。

1993-2000年这8年,香港新增建设土地约9000公顷,但随后香港土地开发建设速度大幅放缓。2009-2016年的又一个8年,新增建设土地仅900公顷。实际上,2003年“八万五计划”被搁置后,香港增加土地供应计划再无更大突破,主要就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拍卖土地。

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19年香港私人房屋单位160.4万个,占比为56.2%。2013年这个数字是149万个。过去6年,香港开发商每年推出的住房单位不到2万个。导致的结果是,房价无限制地上涨,大多香港百姓人只能去申请公屋(公租房)或者居屋(可售公房)。

这么一来,公屋申请的收入和资产门槛很高,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高达5.4年。但即便如此,一般中产者可能还不具备条件,因为收入超标了。目前,香港约有公屋单位83万个,在香港所有住房单位中占29.1%,人均居住面积13.2平方米。换言之,香港现有房屋中近三成为公屋。


03.

从法律上做顶层设计,将财团阻扰和乱港分子障碍清除掉,土地就释放出来了。所以,很多人很惊讶,寸土寸金的香港,怎么会一下子就冒出来300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呢?目前,在北部都会区内的多个已规划或规划中的发展项目,预计可提供约35万套住宅。

另外,北部都会区还可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估计可提供约16.5至18.6万套住宅。连同元朗区和北区现有的住宅单位,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数目将达90.5至92.6万套。这是什么概念呢?仅一个北部都会区,就会让香港的存量住宅增加50%。

这些住宅,一共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而且,都会区内的工作岗位数也将由现在的11.6万大幅增加至约65万,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的相关职位。也就是说,建设北部大都会区,开拓香港全新的生存空间,提供工作岗位,还提供体面的住宅,大幅降低香港人的生存压力。

过去,宁愿往南填海造陆,也不愿北上开发新区。临近深圳的这一片,大部分地区都是香港的郊区,多山地,多农田,恰恰就是地产家族囤积土地不开发的区域。在这一片区域,主要承担的功能就是殡葬场、垃圾场以及农业之类的边缘性产业,在深圳临近的地方还能闻到臭味。

未来,这种扭曲永远地成为历史了。

北部都会区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包括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其相邻乡郊地区,有6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将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红利,香港将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04.

原来是农田、垃圾场、鸟类保护区,充满了“有意隔离”的味道。未来,这里将成为香港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并与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构建“双城三圈”的空间发展格局[1]。这是近期《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后,深港融合迈出的重要一步。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从制度、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人力资本、创意产出、知识产出等等8个纬度,评价区域创新集群竞争力。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创新领域的深圳-香港地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这是发展中国家唯一入列者,仅低于“东京-横滨”,但高于排名第三的“圣荷西-旧金山”(即硅谷)。

未来,5G、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正主导全球科技产业重新洗牌,以深港为代表的大湾区,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排头兵。充分发挥香港在法制体系和人才吸引力的优势,在咨询行业、贸易航运、金融中心与国际全面接轨的优势,与深圳和广阔的内需腹地同频共振,这将给香港带来重生的机会,也是香港经济产业、社会秩序、民生幸福协调发展的开端。

住房问题是重要一环,也是重中之重。



[1]「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特别声明:本文为署名文章,版权归“李宇嘉观楼局”所有,如需转发请在文章首部注明“ 本文作者: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李宇嘉博士”,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