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王力丽散文:一个人游荡在凤凰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王力丽散文:一个人游荡在凤凰。

凤凰这个名字有如香格里拉、西藏、泸沽湖一样让我着迷,很多人是从沈从文的书里、黄永玉的画里,认识了凤凰,更有些是因为新西兰著名路易..艾黎的称赞,说凤凰是最美丽的小城之一而吸引来到凤凰。虽然外界对凤凰过度商业化,以及一些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行为大加指责,但我却对这个小城有着无限的想象,神秘的诱惑让我有着一种急切的寻觅。

所以,背起包,一个人,义无反顾,去了凤凰。

凤凰古城有个美丽的名字,也有着美丽的传说,它四面是山,小城如同长在山上,颇有“一片孤城万仞山”之意,一江(沱江)穿城而过,因周遭有座山形似张开翅膀的凤凰鸟,所以山叫凤凰山,山下城自然叫凤凰城了。它的自然风貌浑朴奇险,保留着自然的野性和纯洁,是个山水相依、钟灵毓秀的好地方。

作家沈从文说凤凰“其地位于川黔湘三省交界之处,独具天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水秀美,历史以来多出才俊”。清末,这里出过四名提督、二十一名总兵、四十七名副将;民国又出了一名内阁总理、七名中将、二十七名少将;当代,更是出了大批将军,湘西的队伍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竿军”。

可以说,凤凰是用红石块砌成的一座围城,是独一无二的一座军事文化古城。

去一个地方,必须要了解它的历史。凤凰在隋末唐初叫五案司城,明朝嘉靖年间是朝廷驻兵重镇,为防止和镇压“五溪苗蛮之地”的苗氏造反,所以叫“镇竿”;清康熙年改为凤凰城,是湘西原首府所在地,曾是政客、军阀、土司、商旅、苗人、土匪聚集之地。现在,还依然保留着东西南北四个城楼,城楼大多建于明朝,上半部为古砖,下半部为紫红砂石岩,城墙上留有上千个箭垛,用红砂条石砌成,一为防御屏障作用,二还可防洪。城楼依稀还可见一些枪眼,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

这个季节人不多,正好可不带任何目的的随意行走。

弯弯曲曲的古巷,青青的石板路,老街深巷中不乏一些歪歪斜斜的木板老屋,灰苍苍的瓦楞,雕花门窗,素色板壁,无一不显示其历史的悠久与沧桑。仿佛不经意间在某扇窗口下,会映出翠翠娇羞的脸庞,时空在过去和现在不停地穿梭,当然穿梭的不止是记忆,还有心情。

进入热闹的商业街,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两边已是商铺林立,现做现卖的张记姜糖,热腾腾的小吃,苗家妇女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临街男子在T恤上现场作画,敲敲打打制作银饰的银器店,还有织花带的苗家小姑娘,漂亮的花带之于苗民,有如哈达之于藏民,还兼具背带、包带、装饰等作用。

不时走来的阿婆在沿街叫卖鲜花,大多是苗家老人,头戴玄色大包头,穿靛蓝布衫和黑绒银扣的绣花围裙,只简单地在脖颈上带一个银圈,并没有戴过多的叮当作响的银饰,也有挑着山货或新鲜菜蔬的挑担人及背着背篓的妇女匆匆飘过。

手拿一张手绘凤凰城地图,寻图找到了中营街10号----沈从文故居。有人说,不知道《边城》,不知道沈从文,就不算到过湘西,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

静静的小巷,恍若见先生身着一袭青衫步履,手持油纸伞向我缓步走来,先生的脚步还是那样悠闲散淡,面容还是那样温文尔雅,温和的眼睛善良慈祥,夫人张兆和呢?自从“乡下人”沈从文娶了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程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的张家四姐妹之一的三妹,他心中的女神,最后的大家闺秀张兆和(小注:兰心慧质、才华横溢的张家四姐妹分别嫁给了昆曲大师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大作家沈从文、汉学家傅汉思),他用那固执的爱,执着地写了三年情书,打动了兆和,但他真实的爱情生活却让人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历经三代人的故居老屋古朴、幽雅,风雨沧桑了几十年,如今已人去楼空。来凤凰三件事:凭吊沈老,买沈老书、盖凤凰的徽章 ,虽然家中早有一本《边城.》,但我毫不犹豫在故居旁的书屋又买了一本,只为那飘逸典雅的凤凰印章。

沈从文创造了传奇,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十多岁从军,在沅水的各支流上游荡,20岁离开军旅,奔赴北上,最后以小学文化程度登上北大讲台。他在凤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写了很多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到了晚年,又成了考古专家,服饰专家,写了名誉中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看凤凰,有很多独特的角度和最恰当的时间,清晨和傍晚是体察凤凰风情的最佳时刻。

雨后的凤凰清新湿润,从沱江上袅袅升起的晨雾,妖妖娆娆如女子的杨柳细腰,雾中有隐隐约约穿梭的小船,远处的峰峦若即若离。岸边是用木槌浆洗衣服的勤劳妇女,江中有船夫在吱呦吱呦地摇橹,不知哪个是翠翠的傩送?在大桥上,在沱水边,在跳岩上,不同的角度观察不同的凤凰,清晨的风轻拂着脸,慰抚着心,此刻,心很安静,此情此景,有一种让人心境沉醉的魅力。

在沱江上游回龙阁处,水质比下游好一些,当然现在沱江已不见先生笔下“浩浩荡荡的流水”了,青山绿水中有数十间灰暗的老屋,其中就有夺翠楼(黄永玉的画室),这种在江边依山势而建,垂悬于河道之上,可遮风防潮、避暑御寒,苗家特有的传统民居就是赫赫有名的吊脚楼,那纤细的木桩有如细脚伶仃的鹤腿支撑着小楼,这独具风情的小楼是姑娘们倾诉心事的闺房,亦是小伙子放飞梦想的地方。

沈老笔下的茶峒小街,青山绿水,清风丽日,虽说并不是凤凰,但我固执的认为就是凤凰,那吊脚楼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自然也有16岁心事重重的翠翠的悲悲喜喜的故事。

不能不说一下凤凰独有的景致——沱江跳岩,它在沱江之中,数十个岩墩横在河床上,是旧时从城外进入城内的主要通道之一。在跳岩上可静看江水清流,远观青山如黛,岸边是雾霭烟云之中的商肆酒铺,当年的翠翠爱坐在岩石上面,向天空的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凤凰很小,长不到三公里,两个小时可逛遍全城,但却是个须用心走的小城,细细体会先生笔下小镇的风土人情,那是三天半月也看不够的。

开始我按图索骥,去文星街拜访民国第一位内阁总理熊希龄的故居,到文庙巷欣赏黄永玉的画作,看湘西将军陈斗南的宅院,去最完整的祠堂——杨氏祠堂聆听故事,还有民族英雄郑国鸿、田兴恕的祠堂,还有华彩世家的陈家三代四人,即陈宝箴、陈三立、画家陈衡恪及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碑铭,在沈从文、黄永玉过去念书的文昌庙(民国时,是“模范国民学校”,现是文昌阁小学)留恋不已。遗憾的是因学生正在上课,故不能进入。

凤凰处处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淳厚的人文气息,接二连三地与先贤名人及泱泱文化相撞,撞得我五体投地,顶礼膜拜,这些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家、画家,果真“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后来,我就随心所欲,闲庭信步,去了道家庙堂——三王庙,凤凰飞檐翘角的祠堂庙宇特别多;几次驻足在一桥飞架南北的虹桥,这个建于清代康熙九年,有二墩三孔的石拱桥,是用本地红条砂石砌成,长廊上方建有屋顶,行走时能避风雨,所以又叫“风雨楼”,这个气象万千的虹桥,是凤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虹桥”二字是童心未泯可爱可亲的老头黄永玉所题。

极少题字留词的朱镕基为凤凰题了“凤凰城”三个大字,原来是朱镕基曾在凤凰一中求过学。很多店铺的门口也写有饶有趣味的对联,记得一户门上写着“但求心中无愧,何惧门上有神”。

更有一巧遇之事,碰上凤凰本土作家、白发飘飘的马蹄声老师,他以一条消失了的街的名字“梅花巷人”为号,写了诸多关于凤凰历史、人物、典故、轶事、风俗等方方面面的丛书,自然我欣然购

虹桥下的桥洞里,永远有不知疲倦的流浪歌手在吟唱;街墙下面有苗家阿婆目不转睛地剪纸;更有随时随地可品尝的特色小吃姜糖、猕猴桃片等,并现学现卖趁此鉴别了哪是真正的姜糖制作工艺(看晾晒姜糖的板子是石板还是铁板,石板透气渗水好为真工艺也)。来一碗先煎出的香喷喷的香豆腐(才两元)或香酱饼(三元)及糯米鸡蛋饼(五元),几位驴友还拼桌吃了凤凰名吃血粑鸭。

循着东门外的青石板路,这是一条旧时官路,沿江边下行,找到了安静冷清的沈从文的墓地,如张兆和所言“这地方质朴、宁静、自然,依山依水,环境特别幽静”。

这儿原是“杜母园”,是一位钦差大臣为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 墓地建在凤凰的听涛山上,拾级而上不久,先看到黄永玉为叔叔沈从文题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在北京逝世后,骨灰回到了凤凰,先生终于归葬在故乡的山山水水里。

墓碑简单质朴,是用一块不规则的天然五彩石制成,碑石紧靠山崖,石崖上绿草翠蔓,蓬勃生长,野菊兰蕙,枝叶茂盛,碑石与山体自然融为一体。墓碑前面引用沈老的座右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刻有他妻妹张充和先生撰写并由沈老侄女婿著名雕刻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四句话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从文让人”,这是先生一生的写照,沈老一生崇尚人性,崇尚自然,甘于淡泊,默默奉献,宽于待人,自强不息,他兼具山的精神和水的性格,所以他的人品和文品让后来人高山仰止。

想一想,很不可思议,凤凰这个三省交界的边陲小镇,曾经匪患横行,像电视剧《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都发生在这里,还有神秘的楚巫文化,什么“赶尸”、“放蛊”、“落洞”等习俗,但竟然出了那么多文才武将,这清灵的山水,有着怎样的文化古韵?

过去读《边城》想象着淡淡的青山之中,幽幽的碧水之间,生活着活泼美丽的翠翠、豪放豁达的天保、挺拔秀逸的傩送,还有那剽悍的水手,吊脚楼的妓女,开小客店的老板娘及那条忠实的大黄狗,生活是那样平凡而琐碎。那悠悠晃晃的渡船及沅水上飘游的歌声,是那样的平和悠扬。但也为翠翠的那段凄凉、委婉却善良的故事心悸流泪。表面上的田园牧歌,背后隐藏了多少的痛苦。虽然情窦初开的翠翠那懵懂的情感是那样的纯,那样的美,那里的景色是那样的自然优美,民俗风情又是那样古朴动人,但不论贫富贵贱,生活在那里的人都是一样的善良淳朴。

那田园牧歌般的笔触描述的神奇美丽、宁静质朴的小城;那平静的笔调,是从心灵散发出的安宁,是阅过人世沧桑之后的洒脱与淡然,所以很神往那个静静流淌的水边小城,无论怎样,那终究是一个无法拒绝的绮梦。想象先生笔下那个眼睛亮亮,晒的黑黑的名唤翠翠的女子,在江边执着地守望,等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或许明天回来”的二佬。

如今,我一次次行走在沱江岸边,这个不能称为江的小河,流速缓慢但不停息,有着树叶的绿色,流淌着千年的宁静与祥和,水中水草(当地人叫兰草)顺水飘逸着。沈从文笔下一再提到沅水的河流,湘西只是沅水中游的一段,而沅水是长江的第七大支流,它流经洞庭而入长江。

湘西多水,对于许多湘西小城镇来说,就像如今的公路,在过去,水就是流动的公路。“水善万物而不拿”,流经四方,容纳万物,所向披靡,无往不胜,所以湘西人有着水一般的“楚人性格”, 保留着游侠者的遗风。

先生在自传中也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先生曾经生活和居住过的地方都在水边,从沅水上下游的各码头,到上海的吴淞江口,从武汉的长江边,到青岛的大海边,及昆明的滇池旁,“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的关系”。

他曾在回乡探母的路上,从桃源租船溯江而上,十天舟行,躺在船舱看星星,在木船上天天给三三(张兆和)写信,写景致,写心情,写思念,写的极其缠绵抒情,如清清的沅水美丽素净,温润轻盈。沅水给了他极大的灵感和智慧,更给了他人生的勇气。

他感慨万千道:“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致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以此,写给三三一个人看的信笺,形成了《湘行散记》和《湘西》等文章。

汪曾祺老先生说沈从文“一直生活在他家乡的水里,头二十年是真正的真水中,后几十年是生活在家乡山水编织的梦里”,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那灵动不息的河流,给了先生平和不做作的文风以及耿直、质朴的湘西人的性格。

所以先生骨灰一半撒在沱江中,一半安葬在沱江河畔的听涛山上,让其灵魂不断倾听沱江之水那日夜不息的流淌。

等着我来的凤凰,已离先生笔下的小城相去甚远,但凤凰的历史,独特的人文风情,各种文化诸如兵战文化、傩巫文化、古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是不会因岁月的长久而消弭的,凤凰千古不变的还有那静静流淌的沱江水以及在沱江边上时代相传的凤凰儿女。

“不是有了沈从文或者黄永玉,才有了凤凰,是他们恰巧出生在这里……”这就是我来凤凰的理由,因为它在那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