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大行其道的\\「吉长道」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大行其道的\\「吉长道」。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受众,同时人人也都是信息的传播者。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信息在传播时未加仔细考证,受众面又常常不假思索着认同,这使得谬误往往假以真理的姿态横行,进而固化在一些人的印象里,成为一股吹乱黑白的歪风。比如时至今日,一些标有“临江门”字样的老照片时常出现在一些主打怀旧风的自媒体文章里,而这些照片并非吉林市旧景。对于这个错谬,不仅地方史料中明明白白写着真相,许多文史专家也早就撰文辨析过,遗憾的是仍有相当多的人认同错误,传播错误。

常见的两版临江门照片,都不是吉林市的临江门

在吉林市,临江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民间称谓,指的是位于吉林旧城西南角的迎恩门。这个城门出现于清同治年间。史载清同治六年(1867年),吉林城进行第二次扩建,原西门向外延约千米,至今天临江门广场附近,建一层门楼,高12米。早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吉林将军为恭迎乾隆帝东巡,已将西门改称迎恩门,同治六年新建城门沿用了迎恩门这个名字,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城门楼被拆除。

1905年时的迎恩门,取自《江城日报》皮福生先生考证文章

历史上吉林城的迎恩门地处头道码头,为吉林城与关内陆路交通的咽喉要冲,是一处商贾云集、买卖兴旺的繁华所在,素有吉林城“西门脸儿”的称谓。因城门楼临江而立,市井民间也有人称之为临江门。但城门上高悬的满汉合璧匾额,却始终是“迎恩门”之名,绝非汉字单独书写的临江门。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1923年农历五月五日中午,因“捻香”导致失火,迎恩门城楼被焚毁。由于清政府已经灭亡,取义“迎接天恩”的城门名称已与时代潮流不符,城门失火似乎是在预示着城门更名已为弦上之箭。

民国十八年(1929年),吉林市政公所改建为吉林市政筹备处,吉林城的市容市貌开始了现代化改造。在当时,为便于城内外交通出行,吉林城旧式砖木城楼相继被拆除改建。而迎恩门则于“民国十八年,门楼被拆除,改为新式铁筋门,同年更名为临江门”(《吉林市地名志》)。从铁筋大门开始,临江门这个雅致的称呼正式替代了陈腐的迎恩门旧城,正式登上了吉林历史舞台。

关于图1两幅临江门照片,吉林市文史专家皮福生先生早就撰文指出,“此旧照是旧时临江县的城门。该门位于临江县城南,是该城唯一城门”(《江城日报-吉林老城十大城门图说》)。近年来许多公开的历史文献档案,也都为皮福生先生的考证提供了佐证。然而由于许多今人不加甄别地以讹传讹,导致临江县的临江门被移花接木到吉林城,完全无视砖木城楼时期,吉林城的西南城门只有“迎恩”并无“临江”。

尽管吉林市的临江门之称出现在民国,可作为重要的标志性地名,却在景物迥异的今天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历史上这里曾有一座城门。这种起到提示作用的地名,无形中加持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感,让一座越来越现代派的城市顽强地守护着传统文化,没有彻底丢弃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