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没有悬念就是最大的悬念吗「留有悬念」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没有悬念就是最大的悬念吗「留有悬念」。

刚刚,天津第二批次集中供地落定,共计挂牌成交9宗地块,入账82亿元。

没有惊喜、没有意外;毫无悬念、毫无波澜。在现在的形势之下,土拍成了无聊地走过场,一个乏味的形式。

看看参与土拍的房企,有意外吗?

西青城投、津南城投、大港油田、山西建投、中铁十八局

还记得一批地的拿地企业吗?

天津城投、武清城投、盛耀(北辰国资)、景明(津南机关)

其实这不是天津特色——

上海,6月解封之后卖了几百亿的地,大都是国企和央企,民企的影子已经几乎见不着了;

广州,除了本地的嘉达在竞拍中晃了个身影,剩余清一色的全是国企和城投;

苏州,全部都是本地国企和城投托底,民企持续“神隐”;

长沙,永州嘉信、湖南建工、望城城投、湖南麓谷、智谷投资;

成都,人居集团、蜀道、武侯资本、金泰恒业、中铁建……

最近不少城市的第二轮土拍已经结束了,大家可以拿着放大镜去找找以前耳熟能详的那些房企的身影,还能不能找到。

清一色的央企国企占主导,民营房企没几家。

厦门、福州、北京都仅有一家民营房企拿地;长沙、广州、武汉和宁波基本上看不到民营房企的身影;成都、青岛、杭州、苏州、合肥这些城市有零星民营房企拿地,也大都是地方性的房企为主。

过去那些经常抢占头条的品牌民营房企一部分隐身了,一部分躺在另一个(暴雷)名单里。

疫情反复,经济下滑,需求不振、政策不松……

新房难售、存量冰封、土地无人问津……

这几年,在天津的房企几乎没有赢家。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上半年,各家房企业绩同比降幅超5成。

而相对业绩滑坡较少、修复较快的,以央企、国企为主,小部分则以稳健优秀民企为辅!土地市场也是如此。

自去年开启土地集中出让以来,天津经历了5批次的土地招拍挂,如上图所示,民企逐渐退出天津土地市场,国央企和本地国资平台企业“扩张”进场,英勇托市。

之前国企竞争力弱,是因为民营房企生猛超车,今天逐渐上位的国家队,其实更多也是因为民营房企翻车!

有的房企正在慢慢离场,有的房企开始奋力向上,还有的房企虽然佛系但也被时代洪流推到了更开阔更有利的局面。

都说土储决定未来两三年市场的格局,在天津新增土地房企里 ,绝大部分是国字号企业了。后市如何?

土地卖不出去,引发的后果,就是地方财政的吃紧,会有一系列的副作用,比如很多公共建设有可能就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是不是很多新入住小区外的市政路迟迟没有修通?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天津彻底摆脱了土地财政!

被国资平台下城投公司托底的地块,接下来自己干?转卖脱手?找合作方?还是找代建?会是难题。

绿城、仁恒、朗诗和刚刚开拓代建业务的旭辉、世茂、金地等企业,有可能再次绕道进场。但因为城投公司的不专业,多方合作很可能会导致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或者低水平的设计缺陷。

到那个时候,一些老炮地产国央企比如招商蛇口、远洋、华润等开发商和一些灵活创新的国央企比如中建、中交、中铁建或将成为新的品质标杆和保障。

民企?继续排队消亡。

那么,最终,对于买房人有什么影响,房价会不会降?

放心,房价不会降的。

如果新一轮的楼市秩序建立,市场上只剩下国企、央企,那么在不讲究规模和年度指标的情况下,房价会进一步坚挺,而且必须坚挺。

通过房产获益的概率,已然不大。没有利润,也就没有了投机和投资。楼市在这一轮“折腾”后,已经回落到一定水平。

房住不炒,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真正实现。

这是你想要的结果么?

土地市场无悬念,房企全新格局也正在建立,但房地产新老交替时代的悬念依然很大,摆在眼前的问题依然很多。

在2016年之前,房企的融资每年都在增长,最高峰是在2020年,2021年调控之后就开始大幅缩水。

之前借的钱到期了就得还,以前房企的办法就是借新钱还旧债。但是当下,房企现在借不到钱了。

2022上半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为3417亿元,但同期发行规模只有2068亿元,剩下的1349亿怎么还?还不起只能暴雷。

更糟糕的是,下半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约为3102亿元,其中7月到期规模高达830亿元,是历史最高的一个月份。

境外融资是别想了,境内融资也找不到突破口,银行始终不敢借钱给这些高风险的房企,持续没钱,那就只能继续暴雷。

烂尾断供事件后,对民营房企的期房销售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不少媒体已经在统计天津的现房清单了。福州已经出台“现房销售”的相关试点政策了。

即便选择新房,恐怕也是优先国央企,风险太大、随时可能暴雷的民营房企就像是过期的饭菜一样没人要。

还不起债、借不来钱、卖不动房没有现金流,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国央企们就稳如泰山吗?

据第三方统计,2021年主要的9家地产央企的营收都呈现同比增长,然而其中有6家房企的归母净利润都出现了下降。许多国央企都出现了营收增长、利润总额下降的“增收不增利”问题。

国央企也压力山大!

经历去年的调控监管潮后,虽然国央企大多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市场下行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这种压力是整个行业都共同背负的,国央企也不例外。

不少地产国央企在前两年也走上了规模扩张的道路,频繁拿地、拿高价地的决策,也直接引起了企业债务激增、成本高企的问题。以致于在市场行情不明朗的时期,这些国央企也很难持续保持利润增长。

另一方面,在土地市场上,我们看到那么多地方城投、国企频繁入场拿地兜底,负债必定大幅增加,中短期内也会明显影响到经营利润。

在销售端,所有房企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进出货的天平做不平,自然就避免不了利润的下降。

还有一些国央企,面对三条红线的严苛监管与市场下行的压力,选择优先保住现金流的安全。因此加大了缩表力度,主动放弃了部分利润。

再说这些拿了地的地方城投公司,实际上并非都有开发经验与能力。频繁拿地与开发硬实力的错位,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必定会在未来数年内影响城投公司的利润实现能力。

还有不得不说的一点,一些国央企虽然发展稳健,但缺乏产品创新动力,没有形成自身的产品特色与口碑。在置业群体结构正在发生频繁变动的时代下,这些没有创新能力的地产国央企,其产品竞争力是明显短板。

于是,当国央企们大批扫货后,新的悬念又出现了。

结 束 语

看看天津第二次集中土拍,再看看其他城市,由数量有限的国央企加城投参与的土拍市场,成为了一个封闭式的小众市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行情低迷之时,地产国央企也并非是万能的存在。而地方城投类企业,在市场化转型的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告别撤退的,迎来进场的,房企格局、板块轮动、产品形式、服务模式……这个行业的里里外外都在改变着,而这种改变,也让房地产这个行业驶向充满悬念的未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