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明朝德胜门之战「八国联军紫禁城」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明朝德胜门之战「八国联军紫禁城」。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午,后金军终于抵达京师,皇太极率中军在城北的土城关东隅扎营,左右两翼精锐则沿东北隅立营。

大家可能好奇,京城的城墙外面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土城关。其实这个土城关是元大都北缘城墙遗址。据《顺天府志》记载,"元之都城,视金之旧城拓而东北。至明初改筑,乃缩其东西以北之半面而小之。今德胜门外有故土城关,隆然坟起,隐之曲抱,如环不绝,传为北城遗址"。

简单点说,就是明代京城是要小于元代大都的,北面的废城墙也就一直保留下来了。这个遗址一直到21世纪都还存在,目前地面城垣遗存约9公里,建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就在奥运村的南面一点。

后金军与明军方位图

皇太极此番兵临城下,带了多少人马入关呢?据《满文老档》、《清实录》等资料来看,约有两万余人。其兵力主要构成如下:

御前军约500人,各旗白甲护军约3000人,行营兵约5000人,步兵约3000人,佟养性所率汉军炮兵500人,蒙古左右营合计2000人,随同前来的外藩蒙古军约2000人,无马跟役约一万人。另外还有部分亲贵及他们的亲兵护卫约数百人。

御前军就是白侍卫摆牙喇。后金最早的白甲兵就是指白侍卫,由大汗亲掌。各旗的白甲兵又称白随侍摆牙喇,比白侍卫低一个级别。其中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叫白甲哨探,每牛录抽调两人,当时八旗约有250个牛录,合计500人,由各旗的白摆牙喇哨探额真指挥。这种精锐骑兵专门负责哨探,有时候还会化装侦察,赵率教从山海关增援就是被他们发现的。后金军在战场上屡次占据主动,这支精锐侦察兵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种叫白甲护军,每牛录抽调十人,合计2500人,由各旗的白摆牙喇纛额真指挥。

本来哨探和护军是一起的,需要哨探时就分散侦察;需要作战时就集结在一起。但从皇太极继位之后,二者渐渐就分开了。前者后来逐渐演变为八旗前锋营,后者发展为护军营。

行营兵,即马甲,是后金的正规军,即后来骁骑营的前身。此时,八旗的马甲是每牛录六十人,此番出征,仅抽调不到三分之一,据说每牛录不到二十人,暂且按5000人计算。

步兵又称无甲兵,其实不一定真的是无马无甲,只是没有编制,没有待遇。这三千步兵挑选的都是初上战场的年轻人,有提拔锻炼的意思。

佟养性所部汉军炮兵,即乌真超哈,乌真是重的意思,超哈的意思是兵,因为他们带着许多缴获来的明军火炮,所以称为重兵。此番远征,带的都是轻型火炮。

无马跟役就是汉人奴隶,不过这些包衣大多都是亲信,不能当成普通的奴隶来看待。必要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参与作战,但由于明军表现太差,接下来的战役中,并没有轮到他们出场。

另外就是随同出征的八旗亲贵和他们的侍卫,比如阿巴泰就把他的两个儿子带来了。这些人虽然不是在编的白甲,但其实是跟白甲兵也没有什么两样,之后的战斗也是与白甲兵一起行动,具体数目不详,假设有500人左右吧,大大充实了白甲军的战斗力。

另外,皇太极在抵达京城的途中,沿途又部署了少量兵力。比如遵化城就派范文程带着500行营兵和300步兵留守。算上其它地方,估计派出去的行营兵总数在1000左右,步兵在600左右。500名白甲哨探多半也分散出去了,在较远的地方侦察警戒。

所以目前后金军的实际兵力为500御前兵,3000白甲兵(包括亲贵及其侍卫在内),4000行营兵,2400名步兵,4000蒙古兵,500汉军炮兵,10000辅兵。总兵力两万四千四百人,其中战兵一万四千四百。

是不是比较大家想像的要少得多?但是这一万多精锐的战斗力极强,此番入关创下了很多军事史上罕见的奇迹。这也是皇太极敢入深入明朝京畿重地的底气所在。

明代的京城

扎营完毕,哨兵报告,说在德胜门(京城北面有两座城门,德胜门是靠西边那座)发现大股明军。皇太极一面派哨探继续侦察,一面命令右翼军集结,准备作战。

后金军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的白甲兵,共计1500人。另外还有右翼蒙古军,由蒙古右营和附属右营的外藩蒙古军组成,共计2000人。二者合计3500人。

实际指挥者是正红旗旗主代善,将领主要包括岳托(代善长子,镶红红旗主)、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弟弟,早年被幽禁致死)、萨哈廉(代善第三子)、杜度(褚英长子,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早年被处死)等。

右翼军集结完毕,哨探也回来了,确认德胜门外的明军是大同总兵官满桂、宣府总兵官侯世禄所部。

五天前,也就是十一月十五日,后金军在三河抓到了一个"舌头",得知大同援军和宣府援军两部驻扎在顺义。皇太极命令贝勒阿巴泰、岳托率领镶黄、镶红两旗,以及蒙古左右两旗前去攻打。

满桂和侯世禄没敢固守顺义,也可能是担心京城安危,主动撤离。据后金方面记载,"因其兵远遁,斩者不多。获马千馀、驼百馀。顺义县城知县率众来降"。宣大军摆脱后金军的追击之后,于次日,也就是十一月十六日抵达京城,被安置在城北靠西的德胜门外。

大同援军和宣府援军都是清一色的骑兵,不然也来不了这么快。各自有五千人马,合计一万,兵力上是不少的。

明朝骑兵

右翼军准备出击的时候,后金哨探又发现京城东南的广渠门有大股明军。于是皇太极就让三贝勒莽古尔泰率左翼军前去攻打。广渠门那里其实就是袁崇焕亲率的九千关宁骑兵。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里先不提广渠门之战,接着讲德胜门之战。

关于具体的战斗过程,《满文老档》记载得相当省略:"令我炮手近前发炮火。俟敌官炮毕,蒙古兵及红旗军由西面进击,黄旗军,由侧面冲入。於是,按所授方略,两路进击之,填拥於狭隘处,尽歼之。其遁出者,汗复遣御前兵,尽斩之。"

照这个说法,好像是后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歼灭了宣大军。但从清史的其它传记中,还是能够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并不像《满文老档》中说的那么轻松。

比如《八旗通志》卷146《杨古利传》记载:"杨古利率摆牙喇兵,败总兵满桂于明都城之北。我炮手陷敌伏中,复率亲军十余人溃其围,悉出之。"

其中提到,佟养性的汉军炮兵遭到了明军骑兵的包围,差点被全歼。杨古利是皇太极的姐夫,隶属正黄旗,是后金总兵级的将领。逼得杨古利亲自带着十余名侍卫破阵,可见战斗事实上还是非常激烈的。而且双方打了至少五个小时,一直打到天黑。

可恨的是,明朝方面相关史料也很粗疏。《崇祯实录》中关于德胜门之战,总共就52个字,说:"庚子,清兵大至,侯世禄、满桂俱屯兵德胜门;世禄退避,桂独战。城上发大炮,误伤桂兵殆尽;桂负创,卧关将军庙。"

你说萨尔浒之战、浑河之战记载不清楚也就算了,德胜门之战就处在文官们的眼皮子底下,竟然也说不清楚。难怪崇祯皇帝后来说"文官个个该杀"。所以具体的战况只能根据史料中一些零星片语,大致推断一下。

强悍的后金军

为了吸引明军的炮火,皇太极故意命令佟养性带着五百汉军炮兵抵近明军营垒发炮。后金军一放炮,明军也慌了神,城上城下纷纷用火枪火炮还击。

那个时候的火器装填十分困难,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趁此机会,后金骑兵迅速出击。代善亲率两红旗的白甲兵和2000蒙古军从西面进击。济尔哈朗指挥正黄旗和镶蓝旗从明军东面攻打。当时宣大军的部署,侯世禄的五千宣府军在左侧(即西面),满桂的五千大同军在右侧(即东面)。

与此同时,满桂军也主动向后金军发起了进攻。因为汉军炮兵颇具威胁,所以满桂就打算先歼灭这股敌军。

后金军大概没想到明军敢于主动出击,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正黄、镶蓝两旗的白甲兵合计只有750人,而满桂的大同军足有5000人马。

白甲兵虽然精锐,但大同军也算是比较能打的,还有满桂这员盖世猛将。白甲兵多半是丢下佟养性的汉军炮兵跑了,所以才导致佟养性所部被包围。这个时候,大将杨古利被迫率御前兵赶来增援,才救出了佟养性等人。

但《杨古利传》记载的是溃围,而不是击溃,可见后金军是主动撤退的,换句话说就是被打败了。这种情况下,"复率亲军十余人溃其围,悉出之",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白甲兵或许伤亡不大,但汉军炮手多半是折损了一些,不可能全须全尾地都逃出来。

总的来说,满桂这边还是有优势的,基本上是以5000人压着1750人(500御前兵,750白甲,500汉军)的后金军在打。

可是左翼的宣府军却顶不住了。宣大军虽然十六号就到了,但一直没能在城下修筑坚固的工事。可能跟他们都是骑兵有关,没有修筑工事的习惯。结果这个时候就吃尽了苦头。

由于防御工事非常粗糙,加上背城扎营,地势狭窄,难以展开。在两红旗白甲兵和右翼蒙古兵的强攻下,宣府军拥挤于狭隘处,乱成一团。支撑了一段时间,等到侯世禄本人也负伤之后,这支兵马终于崩溃。

这个一段时间是多长呢?各种史料上均未记载,个人猜测至少在三个小时以上。否则满桂单靠五千人马是不可能撑到天黑的。

宣府军崩溃之后,满桂勇气不减,仍率领大同军与后金军奋勇厮杀。但在四旗白甲兵的两面夹击下,伤亡很大。

明军的火炮

激战中,城楼上的明军再次发炮支援,但是炮手射术太差,竟然全部打在满桂军阵营中,导致满桂军伤亡惨重。后金军趁机猛攻,满桂军损失殆尽,满桂本人也身负重伤。

幸亏当时天色渐晚,大同军残部趁着天黑退入城墙附近一座关帝庙。这个关帝庙位于城墙掩护之下,后金军不敢轻易攻打。满桂得以率百余残军退入其中固守。后金军见关帝庙不好攻打,只得趁势收兵。但是后金军的作战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

德胜门一战之后,宣大两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宣府军部分溃兵散落于京郊,趁乱剽掠民间,随后逃归宣府。最可气的是宣化巡抚郭之琮新派来增援的部队,也跟着跑了。而满桂的大同军于次日天亮收拢之后仅存两百。

虽然是一场惨败,但大同军拼死力战的斗志还是获得了崇祯皇帝的认可。本来按明朝的规距,外地援兵是不得入城的。但崇祯皇帝破例让满桂率大同残军撤入瓮城休整,并将宣大总督魏云中新增援的两千多军队交给了他。

至于同时爆发的广渠门战斗,则又是另一番光景了,我们下一回再讲!

PS: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