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北京文化论坛|这些文化、科技“大咖”们聊了些什么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北京文化论坛|这些文化、科技“大咖”们聊了些什么。

7月25日至26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饭店举办。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包括开幕式暨主论坛、四个分论坛及相关活动。

此次论坛期间,新京报采访了来自文化、科技等行业的领军人物,听听他们是如何聊文化的>>>

谈“文学创作”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 王蒙: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碰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也面临着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变局。无论是中国的发展本身,还是中国故事,都为文艺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关注、热爱,并分析、研究这个时代。

作家 梁晓声:经典的文学作品要包含着人文价值取向,我们今天所遵循的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方面,这可能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进步得来的,好的文学作品要像灯塔一样去引领人进步。

谈“文艺创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如果有机会,想拍一部关于在北京的年轻人生活的电影。想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故事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反映他们的北京梦和中国梦。只要是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文艺创作,都需要文化自信,因为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总导演陈维亚: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把握时代脉搏,需要写入人们内心深处,需要在精神上高瞻远瞩并富含穿透力,还必须要呈现得好听好看,老百姓的标准很高,不喜欢看就不买票,不喜欢看就换台,这是很残酷的。

演员 张光北: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北京有非常好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电影院、话剧院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出好作品。创作者要守正创新,花大力气、下真工夫,抓重点、突破难点;演员要崇德尚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认认真真地研究作品,不要急于求成。

演员 张凯丽: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通过所有人都能看懂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中国审美旨趣、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向世界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形象。

《觉醒年代》导演 张永新:我不愿意拍悬浮的东西。凡是不接地气的创作理念,很难走得远。怎么才能行稳致远?只有双脚踩在土地上,眼睛里看到人民,心中所想的故事方向是老百姓所想的,才能够找到和人民同频共振的方式,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肖向荣:文化归根结底要落到人的身上,文艺创作就是要观察人,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要用情用力讲好当代中国人的故事。情要用真情,力要用真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谈“中轴线申遗”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这十几年中,我们发现,中轴线申遗引发巨大的社会关注,变成了一种凝聚力。大家通过它来了解当代北京,认识历史的北京和当代北京之间的关系,展望未来的北京发展。

谈“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北京你想找到能跟你聊得来的人也很容易,在这里不会简单以个人拥有物质的多少来评价人,再比如朦胧诗的发展,摇滚乐的流行,都跟北京有密切关系。北京总在与时俱进,让很多人觉得我在这里可以得到平等的尊重。北京文化离不开这种包容和开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晓明:在碎片化和快节奏的今天,文学依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一个民族母语的传承与革新、精神的延续和弘扬的基础,而北京这座城市,在现代化历程中,一直都在引领着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过去如此,今天亦如此。

谈“文化产业”

全国青联常委海外界别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港澳台与世界事务研究中心研究员雷希颖:我们在探索有文化沉淀的区域,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区域,如何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道路。

编辑 马浩歌

制图 许骁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