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官网「上海临港是哪个区」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官网「上海临港是哪个区」。

图说:临港新片区成立两周年 新民晚报记者陈梦泽摄

南汇新城是“五个新城”中唯一的海滨城市,也是上海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为了助力新片区按照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南汇新城建设,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2021年8月27日“上海人民建议征集临港新片区工作站”揭牌之际,共同发布了“建言新片区,启航新征程”专题人民建议征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00多条“金点子”汇聚而来,我们刊出部分建议,一起看看市民心目中“未来之城”的模样。

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领航未来

建议>>>

临港新片区应多措并举,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加快城市新基建建设及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打造智慧城市。

建议人 葛颖恩

回应>>>

2019年9月,临港新片区规划建设了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经过近3年的发展,临港新片区已经基本形成“1 2 N”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格局(“1”是指:规划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基地;“2”是指:形成东海大桥智能重卡与环湖一路智慧公交示范运营线路;“N”是指:将逐步形成含智慧客运、智慧物流等在内的N个示范场景)。

在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自动驾驶乘用车平稳地穿行在模拟“街道”中,方向盘上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操控着方向……行驶过程中,驾驶座上的安全员“解放”双手和双脚,只需静静旁观。

智能清扫车集成了激光雷达、毫米波、超声组合感知系统、北斗网络RTK定位系统、车规级线控制制动及转向系统等先进技术。自动模式下,该车可自主对道路障碍物识别避让,实现道路路沿石循边行驶及指定路线行驶两种作业模式。车辆覆盖并接收5G网络信号,综合工况下,可连续作业4-5小时,清运各类垃圾2吨。

“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将加快建设“对外高效畅达、对内便捷绿色、管理智能便民”独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在智慧交通方面,新片区将打造AI 智慧交通综合测试示范基地。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大规模、高质量、快增速发展,将建设国内首位、国际领先的“AI 示范基地”,计划今年12月顺利投入使用。同时,将实现洋山港区5G网络和智能路侧设施全覆盖,建立高灵活,快响应的特色客运新模式:发展旅游专线、社区巴士、园区班线,推进无人公交、微循环公交等,探索建立符合临港新片区需求的无人驾驶出租、网约车等。

新民晚报记者 陆常青

低碳城市:打造超低能耗居住空间

建议>>>

低碳生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临港新片区在小区住宅建设、室内装修、生活配套方面先行先试,为更好的生态环境助力。

建议人 鞠生宏

回应>>>

近期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编制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品质住宅管理大纲(试行)》,以规划、建筑设计为基础,对高品质低碳住宅建设提出管理要求。其中包括,示范区应打造超低能耗建筑,应符合《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要求及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可以预见,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低碳节能,将成为今后临港示范区住宅小区的应用亮点。

为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大纲中特别提及,设计集约舒适、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推行标准化、模数化和多样化,因地制宜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及践行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应采用套型可变、无柱大开间等设计手法预留住宅套型平面的可变性,适应未来变化需求,避免二次装修。”

节能减排还体现在推行装配式住宅,减少环境污染。根据规划,未来临港新片区全区建筑将按最新装配式建筑规范要求实施。

同时,临港新片区所涉及的南汇新城将低碳绿色发展主线贯穿“十四五”发展全过程,将“低碳”发展要求融入《南汇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中,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17平方米,建设绿道总长度不低于200公里,蓝绿空间比例达到5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以上,打造环境最优的生态新城。

新民晚报记者 夏韵

图说:滴水湖 新民晚报记者陈梦泽摄

韧性城市:“最强大脑”铸“最强体魄”

建议>>>

临港靠海潮湿,且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建议使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加强预警防护,打造现代城市治理样板间。

建议人 杜芹平

回应>>>

临港新片区坐落在上海东南角,作为上海最接近海洋的地区,承受着抵抗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任务。建设韧性城市作为未来之城的方向性理念,贯穿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运行管理的全过程。

比如在迎战台风“灿都”过程中,临港城运中心指挥大厅24小时高效运转。“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域”——作为上海防汛防台前哨的一线指挥阵地,依靠的正是建设韧性城市赖以生存的城市生命体征监管分析系统。基于神经元感知端建设,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加强对城市运行的动态监管分析,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为提升应急快速响应、指挥调度能力,临港城运中心防台防汛应急指挥管理模块进一步梳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应急指挥管理需求,开发智能化应用,帮助指挥中心和救援队实现“身临一线”“面对面”的无延时指挥调度和及时有效救援。以气象、水文、地震等预警数据为基础,建设和整合安全生产、自然灾害、消防安全、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物联感知数据、业务数据以及视频监控等数据,最终将建立成熟的灾害预警系统,为智能预警和科学决策做支撑。

如果说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传感网与物联网等泛智慧城市技术应用为临港韧性城市“智慧大脑”提供支撑,那么正在建设、将要建设的以覆盖申港社区、芦潮港社区54个小区和重点园区等区域的未来社区,以及将应用到一线海堤的智能安防系统和韧性水系、韧性绿地、韧性路径,则将是临港新片区韧性城市规划“强体魄”的线路图,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

新民晚报记者 王军

公园城市:温暖亮色让人近悦远来

建议>>>

“网红”春花秋色公园是现阶段临港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建议加大对公园的建设力度,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建议人 张彬

回应>>>

在新片区基本空间结构框架下,进一步完善“两环多楔”的生态格局,绘全“一环公园带”,补充“二环公园带”,提升楔形绿地建设标准,加强城市绿道、林荫道网络建设。完善二环公园带建设,统筹周边地块开发,推进青祥港至赤风港段全线贯通,实现生态空间带闭合。加快建设黄日港和绿丽港两大楔形绿地,服务中心城区,助力新片区打造生态之城,让人近悦远来。

二环城市公园与周边相邻社区和开放空间紧密相连,河流切分的各个地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色。随着二阶段桥梁竣工,公园绿道体系整体贯通,两公里公园带内绿树成荫、河流相连。设计共有8处小筑节点分布其中,所在点位各具特色,有着一派风吹芦苇、绿波荡漾的悠然惬意。

重点推进南汇嘴生态园项目,营造人与自然、自然与城市共融共生的生态环境。切实推进顶尖科学家社区科学公园建设,打造浓郁的科技特色和科学氛围。

重点打造滴水湖环湖80米景观带工程。一是打造远离都市的大型公共开敞空间。以“户外运动”为主题,形成七大功能分区建设公园景观带及配套服务建筑集群。建设七座地标性景观桥梁,展现结构力学之美;二是营造大型亲水湖滨客厅。为公众提供户外体验、水上运动、滨湖漫步、跑步骑行、亲子娱乐等多种活动体验模式;三是创造高品质自然生态景观。结合滨湖景观带特有环境及盐碱土质进行改良优化,改造生态驳岸。

新片区为推进生态城市和公园城市的建设,将不断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人民城市最温暖的亮色。以城市公园、绿地为本,以“公园 ”为核心理念,实现生态空间、游憩功能、活动属性等多方面的功能叠加。

新民晚报记者 徐驰

海绵城市: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

建议>>>

雨污混接、屋顶漏水、积水治理问题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建议将海绵化改造全面延伸至社区,让更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海绵城市带来的幸福感。

建议人 李伟

回应>>>

临港围海造地,生于水,兴于水,也常“困于水”。2016年,临港成为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何为“海绵城市”?即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临港家园“口袋公园”又名临港家园服务站和绿化休闲广场,西邻海事小区、东接绿地东岸涟城,附近有居民1万多人。“透水铺装 盖板排水沟 雨水花园”——广场在“海绵化”中变了模样。雨水首先通过透水铺装充分下渗,超标的雨水形成径流通过盖板排水沟收集导入雨水花园消纳。非暴雨时,场地内的雨水汇入表流湿地,进行水质处理,处理达标的水进入景观倒影池中用于景观水景展示;暴雨时,超过湿地处理能力的雨水会经溢流管道汇入基地正常的雨水管道,然后排入基地外的市政雨水管网。

“绿色屋顶”让屋面不再漏水;“生态停车位”让停车不再犯难;“透水环形跑道”让运动健身有了保障;“表流人工湿地”让休憩漫步多了景致……昔日“人人嫌弃”的“鬼地方”,成了“有水有景有灵性”的海绵城市界“新晋网红”。

海绵城市,不仅仅是在大雨中,道路、广场等城市“面子”不积水、少积水,更包括着口袋公园、居住小区这样的城市“里子”。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在“海绵临港”平衡顺畅的“一呼一吸”间,“水安全、水生态、水文明”的美丽图景正化为“普惠民生”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