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上海人如何申请廉租房「廉租房不想要可以退吗」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上海人如何申请廉租房「廉租房不想要可以退吗」。

日常生活如履薄冰的青年人才、产业工人和城市公共服务人群,面对疫情封控,突然失去了经济来源,房租难续,却仍在苦苦支撑。当他们寄希望于相关部门出台更多的福利措施来缓解压力的时候,猛然发现,关于廉租房的申请要求更加寒了沪漂人的心!他们谁来拯救?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无法交房租的争议层出不穷,一位985毕业生发文表示:“等解封就回家,再也不做外地人”的帖子也瞬间刷遍全网,道出了多少沪漂青年的心酸无奈!而大家寄希望于廉租房来降低经济压力的救命稻草又变得望而却步。他们是不被接待的对象吗?

根据上海公布的廉租房申请资格规定中,有两条颇具争议的要求如下: 1.家庭成员在本市实际居住,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连续满3年,且申请时在户口所在地连续满1年;2.家庭人均住房居住面积低于7平方米(含7平方米)。

廉租房的设计是给谁用的?这其中的矛盾关系让人难以理解。

首先,仅上海户口一条就卡死了一批真正需求的年轻人群。什么样的人群有资格落户?看一下政策:方法一:海外留学来沪工作2年内,满足最低月收入约1.2万元左右;方法二:居转户,居住证满7年,有中级职称,月工资是最低社保工资2倍,约1.2万元左右;方法三:创业开公司,满足一定纳税及规模要求。方法四:人才引进,博士研究生或高工,获得省级奖励,列为人才培养计划等等;方法五:投靠型,家庭内有抚养,赡养关系的才有资格。方法六,非沪应届毕业生,标准分72分以上,基本需要博士,研究生,国家竞赛奖励,班级前几名,外语四六级等都得有才能够这个72分,一般本科毕业生也绝非易事。


以上虽然途径很多,但是能通过这些途径获得户口的人群,有几个真正艰难到需要廉租房?即使满足条件也是在上海打拼多年以后,本身也具备一定生存能力,才有资格申请落户。普通毕业生,来沪漂的前几年,是最脆弱、最需要得到关注的阶段却恰恰在这个时候被排除在外。

其次,有上海户口的贫困家庭,跟沪漂年轻人,产业工人完全不是一类人。这类人群多半原生家庭就是上海本地人。他们确实也应该被列为资助对象,但是他们大都缺的不是居所,而是每月的生活开支难以为继。一个月动辄3千,5千的房租,沪漂族连基本的稳定居所都难以为继,谈何心情继续留下,为城市做贡献?


第三,人均7㎡以下意味着什么?3口之家,21㎡以下。上海有多少这么小的房子不说,要让这类原生本地贫困户掏一部分钱,再租一个廉租房会乐意么?面积仅有21㎡的房子设计,或许更多的是存在于香港吧,还是日本的方舱公寓?所以廉租房的存在,是给原生本地大家庭作为改善生活用的么?

第四,廉租房应该为谁设计?站在全国城市角度看。城市的建设需要那些富有青春活力,积极热情的中青年团体。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十四五”时期,上海供应租赁住房超过42万套,占住房供应总套数的40%。为吸引青年人才,让他们留下来,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政策似乎五花八门,但是在解决最基本的居住问题时,却把他们排除在外,这真的是个好政策么?


最后,公租房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么?首先得持居住证2年以上,那么,有可能要花至少3年以上的时间,才够格,而且居住证不是每个房东都乐意配合办。这已经把沪漂刷掉一大批,一样把他们给排除在外。其次,公租房分为区公租房和市公租房。区公租房房源较多,速度快些但是必须和公司绑定,由公司批准,区位也是在公司附近。然而现实是很多微小企业公司根本没有这个申请条件。市公租房不与公司绑定,居住上班可在两个区,但是房源极少且简陋,等待时间漫长,好不容易排到却大概率是别人挑剩根本不想要的,非常多最基本的家具配套如冰箱,空调,桌椅,甚至连床具都没有,还得自己花钱购置,跟本无法入住。

城市在向公租房设计转向,为百姓提供更好的福利政策本身是件很好的事,有比没好。但这次疫情却歪打正着,意外的把一些尖锐的问题给暴露出来。这些政策是否真的落实到了城市建设中最重要,最需要的群体之中?一直奋斗在最前沿的底层工作者,靠着脆弱的经济来源,却没有发声的机会,一个轻微的意外冲击便立刻被打残了生存能力。这些人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真的是不需吗?


在种种压力面前,与其在北上广苦苦挣扎,花100万还买不到一套30㎡的房子,还不如在老家城市花100万买一个大三居。有志者牺牲了舒适来打拼,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障的话,所谓的大城市就只剩下“高端人群”了。

欢迎点击观看视频上海廉租房为谁设计,不想再当“外地人”,谁来拯救沪漂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