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京房回忆057望京从超生儿、卧城、韩国城到CBD的逆袭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京房回忆057望京从超生儿、卧城、韩国城到CBD的逆袭。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本系列只是回忆,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随笔而已,既不映射现实,也不预测未来。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


但这就对了,所谓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嘛。后悔也好,庆幸也罢,往事就在这里。


一、

一直想写写望京,当总觉得要写的点太多,规划、交通、商业、房价、产业、餐饮,再加上明星大佬和韩国城,以及拆迁的那些八卦,感觉没几万字写不完,索性也就放下了。但既然问的人挺多,那就还是写点儿,那就不再分什么重点,还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二、

上来就得说望京的名字了,现在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名字挺好听了,但这是叫熟了。就跟个大姑娘叫“赵铁锤”似的,开始别扭,真要是20年下来也习惯了,见面都得夸一句:姑娘,您真是一条好汉!


在当年刚叫这名字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接受。被拆迁出来的老北京人觉得难受,我在二环三环的北京城住了大半辈子,怎么现在成“望京”了。外地来的新北京人也别扭,我好容易来到北京买房了,怎么还是只能“望京”啊。唉,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望京仍需努力。


望京作为地段板块的名字出现的很晚,是1993年前后,到今天不到30年。之前这里没名字,统称“东北四环外绿植隔离带”。


你没看错,望京最早没有规划,就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方。因为在1983年的规划时,北京有十个边缘集团和十个卫星城,这些规划地段环绕北京,拱卫京城,这就是摊大饼的由来。


以朝阳区来说,边缘集团有垡头、定福庄、酒仙桥和北苑。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这些板块中间都是距离间隔的,那就是隔离带。既是为了绿化,也是为了消防、风向等各种原因,望京就是酒仙桥与北苑之间的隔离带之一,属于没人管的状态。


但酒仙桥属于已经比较成熟的板块了,那些老街坊和电子厂什么的多少年前就开发了。那这种地段就出现什么问题?价格高,拆迁成本贵。于是,在1988年前后,城开公司就看上了花家地,都是农田,拆迁成本低,建设快。于是就征地开发了20多万平米,望京的基础打下了。


此后到了1991年,城开提出了“望京新城”的概念,准备模仿方庄,再打造一个郊区居住区。因为方庄就是他们公司开发的,所以经验成熟,觉得拆迁成本划算。于是,在1994年的北京市规划中,“望京”出现了。


开始没想叫这个名字,是准备参照方庄来着。我之前写方庄的时候写到了,方庄的名字基于三点原因,一、有历史沿袭,从方家坟,方家庄传承下来的;二、听着挺好听的,还能联想到“康庄大道”;三、方家庄是个很小的自然村,用这个村当代表不容易引起其他大村大姓的争端。


那基于此,就也想还用这个方法起名字,省事儿。正好开发的就是花家地小区,这地方之前是“花椒地”,也算有历史传承,而且肯定不会让周边大村觉得别扭。但是就是这好听的问题解决不了,“花地”是不是有点儿土啊?


之后又想了很多名字,都是花字头的,首先是花庄,之后是花都、花城、花园等等,甚至连花乡都考虑过,只是觉得和丰台的重名就算了。反正想来想去都觉得土,别扭。于是,城开公司的老总赵康,就想到了旁边的望京村。


望京村分两个,大望京和小望京。小望京村就在花家地旁边,大概现在的悠乐汇一带。村子也没多少人,各方面都合适,所以,赵总一锤定音,就叫望京了。瞭望北京,爱咋的咋的!望京新区的规划从此出现,望京的名字也定了下来。


三、

那望京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有人说是1000年前定的,辽国命的名,有史料记载,那会儿叫望京馆。但实际上不对,至少是不准确。首先当时瞭望的不是北京,而是辽南京,幽州府,位置在现在的西便门宣武门一带。其次这名字虽然是望京馆,但实际地址在现在的孙河,当时叫孙堠,就是个驿站的意思,离现在的望京不近呢。


望京礅这个说法应该是对的。明朝的民族英雄大忠臣,于谦(不是说相声的)给起的,望的就是现在的北京。所谓“礅”就是个高台,瞭望台,观察敌情或火情的。望京村的地段相对高,据说天气晴朗时看到东直门没问题。现在上高楼了自然就更没问题了,甭说东直门了,西山都能看的清清楚楚的。


小望京村很早就拆了,90年代,反正也没多少人,也就几百吧。大望京村是拖到了2009年,一下子制造了大批土豪。毕竟3000多人呢,很大的村子了。猛然间得到这么多拆迁款,据说连宝马奥迪都给抢的涨价了。这些后面再说吧,望京的拆迁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还有个说法这望京是皇帝给赐的名字,不是康熙就是乾隆,反正都是下江南的那点儿事儿。我觉得不靠谱,皇帝出行是很不自由,必须按照事先确定好的路线,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是搅扰地方,给老百姓们添麻烦。所以除非望京村在过去是正经八经的接驾场所,否则不可能让皇帝来打尖儿。


四、

望京的路为什么都是斜的?


多数人都说是按照京顺路规划的,所以成了斜路。不全对,规划不是过家家儿,那至少是百年大计,不能随便的划线。在北方,除非是没有正式规划的小路,否则都是尽量正南正北。


不信看看北京和西安的地图,什么时候的正式规划都是正向的。只有城外没人管的才有可能是斜路呢,比如崇文宣武就斜的多,因为多数都是民间自己盖房,没有规划。而内城,也就是九门之内,除非是河道跟城门附近,否则基本没有斜街。


到了现代,哪怕原来的小路是斜的,那在正式规划时也要尽量给纠正了。典型的如青龙桥、垡头、西苑等地,之前净是斜路,但在正式规划上都基本成南北的了。这样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在利用时方便,符合北方的习惯。


也有人说望京的斜路是开发商使的坏,目的就是把买房人给绕糊涂了。其实哪有啊,那会儿的开发商本来就看不上望京,都懒得出这馊主意。其实再看看地图,望京并不是北京唯一的斜路地段,此外还有丽都、亮马桥、燕莎、太阳宫等等,一直到国展的主干道都是斜路。这是为什么?


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节省资源。东北方向从历朝历代就是通往郊区的要道,斜路是最经济的,如果都是正向,那得多支出大量的修路成本。所以在综合考虑之下,至少是从1987年的规划图上,东北方向就都是斜路了,抄近道儿。


再一点原因,这斜路也是在过去的路网上形成的,目的还是节省经费和提升效率。开发最难的就是拆迁,而无论什么时代,钉子户都是存在的。尤其是后来到了90年代,百姓们都知道当钉子户能多要房或多要钱,所以谁都不愿放过这个唯一的发财机会。


因此如果利用原有的路网规划,不再强行追求正向,这样即便是有钉子户,那也肯定不影响道路的通畅。这块地拆不动就可以先放下去开发别的,并不影响整体施工进度。所以说,望京和东北方向的斜路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提升效率,都是不得已的办法。


其实这当时也有类似的案例,典型的就是五环路。在之前的三环四环时都是笔直正向的,但却多支出了很大的拆迁成本。于是到五环路时就不较劲了,没必要犯强迫症。所以尤其是南五环,修的弯弯曲曲的,开始我都怀疑是设计师的尺子丢了,捡了根方便面凑活着划的线。


望京的斜路说实话是不方便,我看哪边都是北,但却又找不着北。当地有住了很多年的都分不清楚,索性都说左右了。这对开发商的影响也很大,毕竟没有正南正北的房子好要高价。


五、

当时的开发商真的看不上望京吗?


真的,因为这里并不算突出的地段儿。说是离机场近,但旁边还有更成熟的大山子酒仙桥呢。在往里走就是燕莎,都是好地方,没必要跟一大块荒地较劲。


而且当时的望京还有一点麻烦,就是行政区属有点儿乱,有时候弄得都不知道找谁。比如北部是归来广营乡的,南部是归将台乡的,东部归南皋乡,后来也不知怎么的又归了崔各庄乡,乱着呢。


开发商拿地最喜欢的是找一个能做主的人,谈妥了就省事儿了,道路管线什么的都好安排,但如果说这块地和其他地区都有接壤,那无论是谈判还是施工都麻烦,犯不上。


最开始没有望京这个词的时候,北部就是叫来广营,本来就是人家的辖区。来广营的本音是“蓝营”,不是正蓝旗就是镶蓝旗的驻军之地,后来讹传成“蓝各营”,跟崔各庄的性质似的,再叫白了就是来广营了。


还有个地名让望京人不太明白,就是“阜通”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指的是阜通河,也就是现在的坝河,就是从运河横贯东西到东直门的水道。在元明清时期这是重要的运输通道,沿途码头都很繁华,漕运要道。望京做规划的时候,这条河在这一段已经很窄了,但为了保留历史信息,还是留下了这个阜通的地名。


望京还有个有趣的地名就是花家地,本来这里叫“花椒地”,就是种花椒的。80年代末开发的时候给改成了花家地。本来都是政府部门的集资建房,普通的公房社区而已。但后来中央美院搬了过来,圆明园的画家村也跟着挪过来了,所以这里一度聚集了很多搞艺术的,被称作“画家地”。再后来望京开发,艺术家们又都到通州宋庄去了不少。


我第一次来望京大概就是先到的花家地,记不太清了,跟着老板来看地。那会儿的周边一片荒凉,什么市政设施都不完备,连路都没几条。老板当时还问我什么感觉,我信心满满的回答:估计等这地方开发起来,我就该退休了。


毕竟那会儿北京的新型大型社区只有方庄和亚运村,而这两个地方都是动用的国家力量,普通小开发商根本都不敢想。香港开发商有拿大型地块的,比如崇文门外的新世界。但那不是因为他们有钱吗,否则也犯不上由市长带队去招商。外商也有拿偏远地块的,典型的就是西南四环的怡海花园(当时还没通四环)。但这在小开发商看来根本不可接受,资金成本就给自己压死了。


所以,当时的各家开发商也不能说对望京不感兴趣,但兴趣不大。毕竟感觉偏远,生怕拿了地之后就陷进去出不来。因为望京这个“超生儿”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光环,谁也想不到能发展到后来的地步。


六、

当时开发商们的预测并不能算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望京就是个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能堵死。反正一直到2003年,也就是北京楼市启动的前夕,望京是真不怎么样,房价就那样儿,半死不拉活儿,说好不好说坏不坏。当然全北京也都这样儿,除了经适房,没什么太好买的。


望京最开始的定位还就是经适房板块,准备打造成全北京最大的住宅社区,档次定位要和天通苑比肩。


这并不是笑话,而是高抬望京了。因为当时天通苑的定位是富人社区,普通人还买不起呢。所以天通苑才规划了众多的大户型,根本就不是给穷人盖的。


但有可能就是望京的堵车救了市,太堵了,早晨出不去晚上回不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强行开发大规模的经适房板块,那非得给周边的交通都弄瘫痪了不可。所以,虽然望京在当时的地理位置优势已经挺明显,但并没有太过分的加大开发力度。从这点上来说算是救了望京,否则如果和天通苑回龙观的开发速度相一致,望京早就没地方建设什么商务区了。


那会儿天通苑被称作“睡城”,意思是板块内没有任何产业,人们在这里只能是睡觉,没事儿可干。而望京呢,被称作“卧城”,意思差不多,但未必是睡觉,也可以干躺着不睡。但实际上两个板块是完全不同的,天通苑是整体开发,到2003就交房过半了,而望京还处于起步阶段呢,地段优势也已经显现。但就是当时的交通制约了发展,导致很多人都不敢来做生意。


那会儿我还参加了一次研讨会,其中有个领导发言,一本正经的样子乐死我了。这领导有口音,反复的在强调望京必须升级,不能总当“卧城”。但这词从他嘴里说出来,怎么听都是“窝草”。所以就搞笑了,听的人憋的肚子疼,领导却没完没了的都是“望京不能是窝草,望京总是窝草怎么行,望京一定要改变窝草的现状”。靠,真tm窝草!


其实当时的望京并不差,入住人口早就是10万往上,韩国人都达到了万人规模,房价也和亚运村差不太多了。列几个当时的代表楼盘吧,慧谷根园,高端小区的代表9000左右。宝星园、蓝色家园(蓝色家族)是典型的公寓,5300。都市心海岸更贵些,5800,华鼎世家更贵,6300。然后就是望京西园,还那个价,4500左右。


不过价格虽然不低,但也谈不上多贵,人们对望京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不少人都感觉到希望,但似乎发展的又慢了点儿。


这种情绪在宜家的态度上就能感受到,明明选址在望京,却偏偏要叫“四元桥店”,也就是说,虽然也看好望京的地理位置和消费能力,但却不愿意突出望京,一是担心发展慢,二是怕让人联想起堵车。


堵车一方面是真的烦人,但也一方面说明了望京的档次。那会儿做过一个统计,在全北京四环外所有的新区中,望京私家车拥有量排第一,超过第二名酒仙桥30%以上,之后的板块就更都一般了,我也没记住。但好像统计中没有亚运村,不知道为什么,记不清了。


七、

总之,在我看来,望京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就是没规划的空白阶段,一直到1994年之前都可以算。之后是十年起步阶段,磕磕绊绊,稀里糊涂,谁也不知道方向,定位中没有高端商务,而是物流仓储,贸易科技在当时看来还是在CBD和中关村,望京并不占优。


第三个阶段很重要,基本是到2009年大望京拆迁之前。望京已经夯实了基础,韩国人来了又走了,腾笼换鸟,几个重要的高档小区已经成型,望京要起飞了。


第四个阶段以Soho和东部地块为代表,望京东崛起,几个地王彻底稳固了江湖地位,为2013年之后的成熟期做好了准备。


先写到这儿吧,唠唠叨叨的也5000多字了,估计都看累了,休息,休息几天。下半部再写望京的房价历史,还有韩国人的那点破事儿,以及大望京拆迁对北京的重大影响。对了,还应该写写望京的商业战争和大佬明星们的争风吃醋往事。东西挺多啊,任重道远。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