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张东峰:“山外有山”说振江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张东峰:“山外有山”说振江。

张东峰

书法家吴振江先生有一枚篆刻,印文是“山外山”。每当他书法创作完成,多用作启首章工工整整地盖上去。

“山外山”的含义源于“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这句人尽皆知的俗话,是告诫人要谦虚谨慎,不骄不傲,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满足。吴先生极其喜欢“山外山”,甚至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这令熟悉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吴先生自幼追求书法艺术,曾拜著名书法家欧伯达为师,并多次向著名书法家胡旻请教,经历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更灯火五更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长期修炼,至今已年过八旬,如从少年算起足足有着七十多年的习书历程,可谓人书俱老,然而,他依然虚怀若谷,仍然把自己当成小学生,这种“山外有山”的精神着实难能可贵。

吴先生经常接到出席笔会活动或参加书展的约请,每每他都是高兴应邀,并说声“好,一定去学习学习!”在观看他人书法时,他一般不随便发表看法,不评头论足,只是细品、揣摩,并善于发现其长处默默存于心里,以资练笔借鉴而扬长避短。吴先生的书法,真行草隶篆样样功底雄厚,大到擘窠大字,小到蝇头小楷,无所不攻。自从学习书法开始,就矢志不移。他知道,任何神圣艺术的修炼,都不会一劳永逸,更不是一日之功,要持之以恒进行无休止的探索。于是,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闷下头来练功,临帖、创作、作日课。以古人为师,继承传统,以今人为师,汲取现代意识,如此一坚持就是几十载,终于获得以书达意,意在笔先,成竹在胸的精神快慰。

书法家吴振江作品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其实是不符合逻辑的,成就当然属于脚踏实地的耕耘者。吴先生的书法若干年前就已相当有名气了。他参加过一些书法展赛,获得过不少重要奖项;应约为《法制日报》《工人日报》《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北京晚报》等国家和地方的报刊题写栏头或报头;为几座高速公路大桥题写桥名和书写碑文……然而,在受到人们的捧赞时,他却极其淡然,从不沾沾自喜,从不张扬。他力戒骄傲,认为书法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艺术,提倡写字作画要靠作品说话。

吴先生的书法以行书、楷书著称。他的行草具有端庄大方,雍容华贵,刚柔并济,遒劲多姿的个性。观赏他的作品:字的结构严谨,笔画圆润自然流畅,充满神韵;字里行间贯穿着美的旋律,潇洒自如,字形大小参差错落,富于和谐的美感,章法布局合理,从整体看有疏有密,疏密结合,恰到好处,浑然一体。

书法家吴振江作品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进入心灵顿悟的家园。人人知道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从事艺术的人都渴望创新,而往往左突右突也难冲出先人留下的传统的高度。于是乎,吴先生和无数涉足书法艺术的人一样,把自己打造成学习型人生,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途中无驿站,肩背行囊永远在路上。吴先生练就了“茶壶煮饺子”的功夫和敏于行讷于言的性格。他崇尚学习成英才,自满成庸才,自吹变蠢才的说法,厌恶好为人师,夸夸其谈,指手画脚,贬东踩西的“能人”。一句话,对艺术对学问的敬畏是一辈子的事,这或许是他尊崇“山外山”的初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方能览众山,只有众山在心,才能有“山外有山”的境界,继而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胸怀。这就是吴振江先生。

书法家吴振江简介

吴振江,字兴舟,号山外山,1939年生,祖籍河北鹿泉,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读小学时开始喜爱书法,漫长岁月临池不辍。苦练柳公权、二王、赵孟頫等碑帖,并拜中国书协理事欧伯达先生为师。楷行草隶篆兼修,以行、楷、隶擅长。传统功力厚重,博采古今众长,形成古朴大方,结构严谨,自然流畅的个人艺术风格。

先后发表书作40余幅,参加全国性书法大赛若干次,获得过一些奖项,许多作品载入了书法大赛作品集。2004年在“盛世中华长通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

曾为《工人日报》《法制日报》《北京晚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燕赵都市报》等题写栏头,为《河北工人报》题写的报头沿用了三年。在《书刊报》向全国征集报头字中荣获第一名。

分别应邀为高速公路滹沱河大桥、唐河大桥、沙河大桥、滦河大桥题写桥名和碑文。

《传略》载入1993年《河北当代文艺家名典》;2003年书作入选《中华书法名家作品集》。

作者:张东峰 资深编辑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