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余额、微信钱包、淘宝账号、游戏账号丢失怎么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这样的担忧。最近,这个话题再次引起关注。

人们的担忧其实主要源于两点,一是虚拟继承在法律层面的继承相对空白,二是虚拟继承实际交接的规范性和顺畅性问题。而这两点,归根结底,就是求“信”字。

首先,让我们谈谈法律方面。 2017年3月15日,网络虚拟财产出现在民法总则中,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正式实施。这意味着网络虚拟财产已正式纳入我国法律的保护范畴。但这仅仅意味着已经迈出了法律的第一步,还没有详细的规定。也就是说,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界定、交易和继承网络虚拟财产。这样的法律空白让人们很难不焦虑和恐慌,这也是近年来网络虚拟财产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

在现实方面,主要有两种方法可以保证虚拟遗产规范的顺利交接。一种是拥有虚拟继承权的人在生前主动去相关机构立下遗嘱,梳理具体的方法和方法,最后由相关机构来处理。但要认识到,这毕竟是小众选择,存在一定的概念壁垒和人工成本。再加上死亡的意外,大多数情况下很难保证合理的虚拟继承。

另一种方法需要相关平台方的配合和努力。事实上,国内很多平台都有相关的规定和程序来保障人们对虚拟继承的合理合法权益。以支付宝为例,继承人需要打电话给客服,在客户的指导下准备好身份证、死亡证明等材料,通过互联网上传快递到支付宝,继承相关的虚拟遗产。

但是,也需要意识到相关平台的合作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对虚拟继承实际交接的规范性和流畅性存在疑问,症结在于虚拟继承的社会普及度不高。继承人不知道如何继承这些继承和对应的方法,那相关平台的规定不就等于搁置了吗?

因此,相关平台方也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比如重点宣传相关规定,或者配合一些殡葬机构、公安部门做好相关规定的提醒和普及工作,以及也保证有效证件的直连,最大程度保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保证相关遗产的及时提取。

同样关于遗产继承最新政策,这种虚拟继承的继承多为财产,但虚拟继承中也包含真实的虚拟财产,如账号等。怎么继承?国外也有相应的探索。 Facebook 规定,用户可以指定一个“遗留联系人”,在用户死后可以管理页面,甚至可以代为申请新朋友。这也值得国内相关平台参考。

当然,并不是所有平台方都积极配合,积极帮助继承人继承相关的虚拟继承权。在法律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中,为了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关于遗产继承最新政策,仍然需要强大的“信任机制”来支撑现实,需要技术和制度的双重保护。

虚拟继承需要一个“信任机制”来支持它。但是,“信任机制”应该是双向的,以相互约束和追求互信为背景。在法律层面,如何界定、如何交易、如何继承和探索,也离不开“信任机制”的支撑。 (梅德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