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房讯小毛就大家最近讨论的四季汉字一岁诗阅读题「啄木诗」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能够有助于您了解四季汉字一岁诗阅读题「啄木诗」。

2019年4月23日晚单位专场汉字渊源讲座,聆听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一清教授的现场讲座及演示,即便科班出身,也能从看似简单的汉字演变中深感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惹人痴迷。张教授讲座后手赠签名专注《四季汉字一岁诗》。于平日里陪学生早读时间陆续读完,后玩味之。偷闲来应季次第择录其要,姑妄言之,或可对文化追梦人有所补益。

清 明

清明时节风物新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也是踏青游春的时节。

清明游乐无芥蒂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理学家程颢《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农家清明更得闲

“清”最初是指水的纯净和清澈。许慎《说文解字》“朖也。澄水之貌。”东汉刘熙《释名》:“靑也,去浊远秽,色如靑也”。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中第六首:“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这里是眀扬暗讽逃离国度的帝王,称颂水流清澈可以浣洗蜀锦的锦江。五代宋初刘兼《登郡楼书怀》:“烟雨楼台渐晦冥,锦江城碧浪花平。”

一片风光更清明

西汉《淮南子》有“春风后十五日,清朗明净之风吹来”。清末《燕京岁时记》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的表述。清明节成为一个传统大约始自唐朝。相关习俗最初与春秋时“寒食节”有关。“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重耳和忠臣介子推。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里,介子推曾在随重耳君臣落难时“割股啖君”,就是割下自己大腿肉为重耳做滋补汤,可为救命之汤,后来重耳复国,大赏忠实群臣,独介子推以邀功为耻,辞官奉养老母,甚至逃亡深山避功绵山(介休市介山),重耳得悉救命恩人,极力访求,以致仆役采取放火烧山的愚蠢办法想逼出介子推母子,但最终是介子推母子已成焦炭。

子推公墓仰景行

文公震惊哀痛可想而知,便下令此后每年此日举国禁火,饭菜不许加热。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据传重耳在介子推母子遇难处发现了写有“阁古风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布条。这和时令意义上的“清朗明净”和心境的“清明”自然联系在一起。据说那颗被介子推母子抱过被烧焦的枯柳后来奇迹般老树发新芽,因此间接促成了后来人们清明节插柳植树、头戴柳圈的习俗。

寒食节前思绵山

唐代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颠沛流离的杜甫也有《熟食日示宗文宗武》:“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松柏邛山路,风华白帝城。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此诗写王侯在普天下禁止烟火的时候却凭恃帝王恩宠和特许,做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

宫廷灯火炫天红

祭祖就是为了不忘本,是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永远保持头脑清明,牢记昨日辉煌,传承祖业炎黄伟业。

我以我血荐轩辕

炎黄子孙不忘典

小二续貂:显示一般认为寒食节为夏历冬至日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两日,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所以寒食为民俗文化,清明为农耕节气,二者有关联有个性。恰是敝人颇好民诉,故15年开封之行在古都购一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寄幽情,每每职场劳顿返回蜗居而不得远行,便看上河图意淫,颇以为趣。

清明上河甲天下(局部)

我对清明印象主要是在中小学,每到清明,便有优秀少先队员代表组织绿皮火车到省城石家庄烈士陵园扫墓,或许因自己是学习委员,每年十个代表中国都有分,记忆犹新的是每每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面前久久瞻仰。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省城石家庄的奶油雪糕,一毛钱一根,乳黄色,奶味十足,甜而不腻,凉而不冰,和自己在乡下常吃的1分钱一根冰棍相比真是城乡霄壤之别。班里一个发小“老乖”,因系留级一年,成绩不突出, 但顽皮好勇,清明节少先队活动,本来他按学校标准不能去,但他一闹二哭三打滚儿,居然把校长和班主任打动了,破格让他随队,……几年后,我成了科班吃皇粮的,他初中未毕业即辍学;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包工头 ,我还在体制内;在若干年后,他成为一个有行业认证的建筑公司的老板,我南下广东还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但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做人还是要清朗明净。苍天可鉴。

身在南海心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