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遗嘱银行发布了《中国遗嘱银行白皮书》。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夏银行最年轻的立遗嘱人17岁。到2021年底,90后的遗嘱总数将达到1204份。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愿意立遗嘱,相当比例的遗嘱关注“数字遗产”。

在Z世代眼中,我们是否应该早早立下遗嘱?您想加入数字遗产吗?你愿意让别人继承吗?南方都市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Z世代(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听听他们对数字遗产的不同看法。

社交应用

追星与记录生活的方式类似

根据 Hootsuite 和 We Are Social 发布的 2022 年网络概览报告,社交媒体用户增长继续呈上升趋势。目前全球社交媒体用户46.2亿,同比增长10%以上,新增4.24亿用户。社交媒体用户的数量现在相当于世界人口的 58.4%。

作为 46.2 亿社交媒体用户之一,95 后小旭喜欢电竞和 Kpop。上周,他追的男团NCT Dream回归了。于是他每天0:00准时更新豆瓣组的日榜数据,每小时也更新听歌量、涨跌和销量。豆瓣也是他最常用的社交软件之一。在豆瓣兴趣组遗产房子被一个人占了怎么办,他几乎不参与讨论,只更新数据。

豆瓣明星兴趣小组。

另一位95后的肖枫也是个地地道道的追星女孩。但她喜欢在微博上记录追星的日常生活,点赞转发各种自己喜欢的明星。她在微博上的个人签名是“追佛追星”。

在社交软件上录音已经成为Z一代的生活习惯。根据对部分顶级平台用户账号变化的分析,研究人员认为,到21世纪末或下世纪初,部分平台的数字用户数量将超过实际死亡人数。活。用户数以十亿计。因此,不仅是房地产、储蓄,还有您正在浏览的数字遗产将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数字遗产

打卡因为我想念

什么是数字遗产?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保护数字遗产宪章》中提出:数字遗产是人类独有的知识和表现形式,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管理信息、技术、法律、医学等以数字形式产生的信息。当人们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至少 2 小时 27 分钟时,无论是你支付宝里的余额、微信微博上发布的内容,还是王者荣耀中昂贵的皮肤,都构成了肉体。此外,数字你。

当“物理的我”消失时,社交媒体上留下的数字痕迹为怀旧增添了另一种方式。“我有个朋友去世了,比如某年某天我们一起做了什么,到时候我会在微信上找到他,说今天几岁了,好想你。如果你还是如果我们在这里,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00后的小邪说道。

除了与最亲密的朋友打卡外,在已故公众号下打卡也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公众的弱连接。2022年4月1日是香港明星张国荣逝世19周年。肖枫在朋友圈转发了一首歌《玻璃之恋》,表达对他的感想。“我想查看我哥哥张国荣的社交账号,但他没有社交账号,所以我会查看唐鹤德的ins(账号),因为我很想念哥哥。” 肖枫说道。

身患癌症却以自己为原型创作《去他妈的肿瘤!女孩于2012年去世。截至发稿时,仍有网友在熊盾最后更新下的评论区留言。》见你”“今天加油,喜欢你。”熊盾遗产房子被一个人占了怎么办,你今天好吗,那里没有疫情。开心每一天。”网友们在评论区频繁记录自己的想念,也在记录自己的生活.

熊盾上一次更新下,仍有网友打卡。

在这些信息仍然公开的账号中,网友们在不同的时空里一起打卡,这不仅成为死者没有被世人遗忘的证明,也成为了个人情感像树洞一样的寄托和陪伴。

遗嘱规划

帐户取消属性可以包含在继承中

2020年7月,中国遗嘱银行迎来了最年轻的立遗嘱人肖亮。他是一名网络作家。由于作息不规律,他经常熬夜上班。他想立下遗嘱。遗嘱中处置的财产主要是他自己创作的网络小说的版权和押金。他将财产分配给他的父母和朋友。这也是2020-2021年中国遗嘱银行迎来的最小立遗嘱人。

据悉,2020年至2021年,共有223名“00后”在中华遗嘱银行立下遗嘱。7.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数字资产写入他们的遗嘱。

“00后”将涉及房产类型的统计图表。(来源:《中国遗嘱数据库白皮书2021》)

对此,肖旭认为,将数字遗产纳入遗嘱是个人处理个人信息的权利,也有利于让家人和朋友更好地了解自己没有展现在面前的一面。其中。我明白,但我只会列出虚拟财产并留给我的家人。其余的社交平台帐户更愿意被永久取消。

对于Z世代来说,强烈的隐私保护意识让他们对自己的事务有更多的想法和控制权。提前接受他们善后的安排或许并不难。将与物质有关的资产纳入继承,也在大家考虑的范围之内。. 但毕竟网易云上的一条评论,朋友圈里的群可见文,微博上只对朋友可见的一条消息,都有着特定的语境和表达方式,可能代表着与真实完全不同的你世界。

“如果我上网的内容被别人看到了,那就是‘社会死亡’。所以我不想被列为遗产,但我只希望它死后立即销毁。” 肖枫说道。

小谢也认为,有些内容,比如自己去酒吧,父母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们会觉得不好。

开放是“社会死亡”,这可能是更多年轻人心中的想法,即使是对他们的父母开放。

《清明送丧》系列报道

统筹:方军、董晓燕

撰稿:南方都市报记者李思萌实习生崔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