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楼市遇上电商,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两者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年一度的“剁手嘉年华”近在咫尺,战争尚未开始。巨人之间的战争准备如同实战一样激烈。在今年的购物车中,有一件事很突出。

近日,一张“天猫双11·阿里拍卖全国万户首发榜”截图在网上流传,迅速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阿里拍卖将在今年双十一推出上万特卖。

与此同时,另一家主要电商巨头京东也于近日宣布,将在今年的双十一期间,与 200 多家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在 70 个城市推出 6,000 多项特价商品。

此举引发网友热议,阿里拍卖很快回应称,“所拍房产不包邮,需买家自取”,并提示进入拍卖的路径​​。面对官方回应,不少网友调侃:以后中介会变成客服吗?

然而,楼市正处于低温期。贝壳搜索的数据显示,北京挂牌出售的二手房数量大幅增加,达到9.7万套,但成交与价格持平。 9月二手房网上签约量同比下降近1/4。有专家预测,楼市“银十”将难以重现,市场的低温态势可能会持续到春节。

整体环境低迷,“双十一”转型升级将形成电商和中介的拐点?

“特殊”拍卖:获取营销点

很多网友在关注此次升级版“剁手”活动时,由于双十一时期的消费特点,重点关注“特价”和“特价”。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特价不是特价。

特价房的在线拍卖与其说是一种模式升级,不如说是一种营销活动。今年9月,杭州学区一栋建筑面积81.9平米的二手房以1元起拍,成交价609.50,000.

据悉,在历时不到两天的拍卖过程中,共有239条投标记录,142条延误。 609.50,000的最终出价在交易当晚7:00被叫出。平均价格约为

@7.4万元/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成交价与挂牌市价几乎持平。二手房平台同地段同户型的挂牌价约为<@7.3万至<@7.5万。

在“口水杭州”楼市论坛上,有网友指出,在拍卖中很难拿到所谓的“特价房”,保持市场价就好。

从一元起拍价到市价,特价显然不是指最终成交价。回归理性,拍卖行似乎更注重过程,因为通过这场热闹的拍卖活动房产中介网站设计,二手房无人看管的尴尬局面似乎找到了突破口。

8月初,该房产在杭州某中介平台挂牌出售时,看房的人寥寥无几。网上拍卖后,关注度飙升。

浙江省直销房产服务公司负责人表示,利用拍卖可以快速获得关注度,一定程度上拉动房产交易。

阿里拍卖曾经给出一个具体的数据:在阿里拍卖买房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过去一年,近3000万人参观阿里拍卖买房。日前,南通一批安置房在阿里拍卖平台挂牌拍卖,吸引13.2万人观看。

其实,早在2014年和2015年,京东携手远洋地产,阿里巴巴携手万科,开启了房地产领域的新篇章。值得一提的是,线上宣传的效果比线下更显着,上线仅12小时就吸引了18万人围观。

回看这场更像是一场量身定制的营销活动的游戏,对于目前低迷的房市环境来说,也不错。但拍卖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受限于传统的消费意识,只停留在鼓励市场活力的层面。

“每天通过拍卖进行二手房交易真的很少见。拍卖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唤醒一系列闲置的房产,让它们在新的市场流通。”房地产开发商负责人说。

中介的奶酪不动

对于此次升级版的选房活动,外界最关心的无疑是房屋销售模式是否即将发生变化。网友回应“同情”向房产中介打招呼:以后要转行做客服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际上,互联网要移动中介的奶酪并不容易。传统中介已屹立多年,与市场自然交织。尤其是在楼市的低温期,中介们都在苦苦熬过寒冬,对生存敏感,生存意识也比以前更好了。

昔日的“搜房网”一度成为全国房产中介的公敌。 2014年,包括中原地产在内的上海数十家房产中介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联合屏蔽搜房网,并从即日起下架上海所有房源。

6月,搜房网在北京、广州、成都等多个大城市遭到房产中介的抵制和强制。其中,杭州中介集团下架搜房网,重创搜房网,股价暴跌。此后不久,全国多个城市的经纪业主动响应,导致搜房市值在几天内蒸发近百亿,上海房源从105万跌至不足60万。

无独有偶,“58同城”CEO姚劲波曾公开表示:“我要打造一个平台,让中介没有出路。”仅仅过了24小时,58同城官方和姚劲波就发表了“求生欲”的声明:他们改口,说要严厉打击。是黑中介,不是正规的经纪行业。 58同城尊重每一个正规的经纪公司和经纪人。

另外,由于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品,消费者在心理上会形成一定的保护性购买意识。

消费者对“双十一”购房活动的态度处于观望期——有网友调侃:“7天内可以无理由退换货吗?”、“快递公司会不会亏本”这次买房?”……这些嘲讽背后,本质上暴露了消费者对网购置业的信心不足。

女士。想买房的高先生谈及“双十一”特价购房活动时说:“网上看还行,折扣其实差不多,不过样板房还是要去外地看。都,那里有专业的购房顾问,你也可以看到真实的房子。”

对于在线房屋销售,关键是消费者是否习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大额交易。

另一方面,房地产中介深受房地产市场环境的影响。黄金时期,行情上涨,中介赢;在低迷时期,中介的行动会受到一半的限制,这不是通过改变模式来解决的。归根结底,互联网中介的本质还是中介,无法摆脱交易频率低、温度低的困境。

如今,在楼市的低温期,阿里巴巴和京东正在借助节点造势。从房源和数量来看,只是杯水车薪,主流模式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但从长远来看,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是乐观的。 58安居房地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表示:“随着5G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寻房场景可以上线,一些交易流程可能会逐渐上线,而未来互联网对房地产的渗透有望深化。”

这更像是一场等待机会的心理战。

巨头们不想称霸

其实阿里巴巴和京东在自己的定位上都犯了战略错误。

此前,阿里推出了房地产频道。面对年营业额超过十万亿元的肥沃市场,当时的心态相当浮躁,甚至在2014年与万科合作时就推出了疯狂的营销口号:

“淘宝用户全年消费多少,可直接抵销万科全国12个城市23处房产的购房价格,最高抵扣200万元”。

2014年双11,京东携手远洋地产。计划11月11日至12月初,远洋地产在全国12个城市的25个项目的数万套房产将登陆京东众筹页面,预计总利润将超过1亿元。

即使蛋糕很诱人,肉眼也能看出巨头们是多么的垂涎。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房屋作为高价值消费品,自然有自己的电商“绝缘”基因,而网上房屋销售在早期房地产领域还有些看好夜谭,地产商不看电商商业平台,而是巨头平台背后的巨大活跃用户,即潜在客户群。

一方面,电商巨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另一方面,房地产与互联网中介格格不入,刻意努力的结果可想而知。

以阿里和万科为例。其实人潮很大,但成交量少得可怜:万科当时挂牌45套,却只卖出了5套。

诚然,阿里和京东的“互联网中介梦”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纵观国内互联网中介,受商业模式原罪影响的不在少数。

此前,“房多多”为了解决高昂的中介费用房产中介网站设计,采取了弱化中介模式,导致用户抱怨和矛盾百出。

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互联网中介明星“爱屋与宅”,在业务量持续萎缩的情况下,今年却陷入停摆状态。

不得不说,爱屋和爱屋是互联网中介公司没落的典型代表。从开始,繁荣到衰落,再到停摆,这个过程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张博曾分析,根本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式颇受争议。

如今,阿里和京东似乎已经清醒过来。大量的房地产交易流程无法通过互联网加速。与之前的强势出击相比,豪门的优势非常清楚。一股独特的变革力量。

2017年8月,阿里巴巴与杭州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打造全国首个“智慧房租平台”; 10月,支付宝推出“信用租赁”,市场反响明显。

今年10月12日,京东地产携手京东物联网举办了首届科技地产大会。数字化与房地产的结合,吸引了保利、碧桂园、中建、绿城等近千名房地产行业领袖和行业代表。

渐渐地,电商巨头也不愿意只做互联网中介,进入房地产领域。改变方式和改变销售模式要容易得多。

正如房地产商所说:“经过几年的试水,阿里巴巴和京东已经想通了如何进入房地产市场。我们不能杀死房地产经纪人,这个市场太大了,阿里巴巴和京东肯定吃不下,但我可以换个角度,给这个市场带来足够的活力。”